在精彩的瞬間,人們總愛說「不要眨眼」。但是,我們在眨眼的時候並不會錯過眼前所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我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種能力。一個成年人,每分鐘平均要眨眼15次,然而我們的並沒有覺得自己的視覺有過缺失。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專家們指出,在我們眨眼之瞬,大腦幫助眼睛補足了這部分黑暗。但是,這種行為只會在大腦後部的感覺區域發生。最近,研究人員猜測其它區域也參與了這類行為,並且他們找到了一個位於大腦前端的區域。
科學家們發現,前額葉皮層是一塊參與決策和短期記憶的大腦區域,它在我們眨眼時或者其它視覺中斷時,接過眼睛的接力棒。
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檢查大腦活動,發現了包括前額葉皮層在內的幾個大腦區域在感知記憶形成的過程中比較活躍。感知記憶是一種長期記憶,它存儲著我們的各種感觀,前額葉皮層就是以之前所說的不斷傳遞接力棒的方式在感知記憶的形成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神經科學家Caspar Schwiedrzik表示,在比較過多個受試者的試驗結果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前額葉皮層的活動是一致的。
當人們眨眼時,他們之前所看見的東西會在大腦裡保留下來,然後在視覺恢復之後與所看見的事物結合起來。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會向受試者展示兩個方向的箭頭(水平的和豎直的),箭頭會一個接一個地展現給受試者。科學家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了前額葉皮層的活動。他們注意到,如果第二張箭頭的方向與前一張相同,這會激活感知記憶,同時,前額葉皮層也會變得活躍。
此外,他們還發現,由於手術而切除了部分前額葉皮層的受試者,無法和其他人一樣形成感知記憶,這表明前額葉皮層在感知記憶的形成中,是不可或缺的。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前額葉皮層會用先前的視覺主動「校準」新的事物,也因此,我們可以更好地感知這個世界。
本文譯自 livescience,由譯者 bakako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摸魚是不可能摸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