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農村,土地的丈量一般都是會以畝來作為土地面積單位,這種久而久之的習慣形成之後,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一畝地等於多少平方米。但現在很多情況都會用到平方米,甚至一些像公頃、公畝等計量單位,如果這些概念混淆不清的話,很容易鬧出笑話。那麼畝畝換算平方米是多少?一畝三分地說的是什麼意思?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畝等於多少平方米?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正式計量面積的單位是公頃,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並且規定1公頃等於15畝地,所以經過換算得出1畝地就等於666.67平方米,大約就是長60米,寬10米的面積大小。具體換算技巧如下:
(1)平方米換算成畝:口訣為「加半左移三」,如128平方米等於多少畝?計算方法是先用128加128的一半,即128+64=192,再把小數點左移3位,即得出128平方米的畝數為0.192畝。
(2)畝換算成平方米:口訣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計算24.6畝等於多少平方米?計算方法是24.6÷3=8.2,8.2加倍後為16.4,然後再將小數點右移3位,即得出24.6畝為16400平方米。
一畝三分地說的是什麼意思?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畝三分地」這句俗語,人們常在宣示自己對某物或某事的主權時,都會引用這句話,但其實,這句話並不是隨口說出來的,其中的「一畝三分」都是真實存在的數據。據悉,這句話的來源與皇帝在先農壇耕種的「耤田」面積有關。
在中國古代,單數也就是一、三、五、七、九被當做是陽數,皇帝肯定是至陽之身,但是,皇上又不能太過於勞累,所以,就取最小的「一」和「三」來意思意思即可,以至於,就有了「一畝三分地」的說法。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當時的中國一共劃分了十三個行政區,所以,就取了「一」和「三」來作為「耤田」面積。所謂「耤田」 ,在《史記》中又叫做「籍田」,在明清以後,才被稱作「耤田」,其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皇土,農民所耕之地,其實,都是向皇家借的。」
另外,「一畝三分地」還與二月二的「龍頭節」有關,據說,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婚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
總的來說,們經常說的「一畝三分地」指的通常是比較隨意的,不是很大的地方,換算成現在的大小應該是900平方米左右。而至於畝和平方米的換算方法也希望大家了解和掌握,至少在申領補貼的時候很實用。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