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 周璐的筆記
作為一個投拓新人,經常會被一個事情所迷惑,為啥明明一塊地的土地的樓板價是5000元/平,已經能明明白白展示這塊地的價格高低了。但是很多政府和公司的領導卻經常提這塊地1000萬元/畝,然後就針對1000萬元/畝的土地價格,說地價貴了還是便宜了。
投拓新人表示腦子裡要把「元/平」換算成「萬元/畝」,頭暈腦脹。而且萬元/畝這種指標只能展示土地的價值,但根本反映不出來容積率這種。
本文就是重點水一水,為啥用「畝」及以畝為單位衍生出去的一系列指標。
其實主要還是「約定俗稱,可視化程度高」。
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對於土地的丈量早已統一了度量單位,就是「畝」。對於老一輩人而言,大部分都是農民出身,1畝、5畝、10畝,往往這些數量閉上眼都能想像出來大致的大小。反而是與國際接軌的「平方米、公頃」這個單位,使用起來的確是國際化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感受而言,對於畝更加容易接受。
特別是在日常的土地工作中,城市化的主要對象就是近郊的農村和農民,與農村農民打交道,一定要和農民的意識相接軌,農用地和宅基地基本上都是以畝為單位進行徵拆,所以導致一般來講,成本核算也是按照畝為單位進行結算。
相對的,政府在測算土地出讓收益的時候,往往也是按畝為單位進行測算比較方便。如果土地上的帳算不過來,那就提高容積率來降低樓板價,提高畝單價,來平衡土地上的成本和收入。
如果政府在土地工作中,比較喜歡用畝為單位的話,那開發商去和政府談勾地,那一定也是為了統一口徑,也以畝為口徑進行溝通。
當然土地在招拍掛的時候,一般還是要換算成國標的單位,平方米。有些城市還會打個括號(多少畝)。
土地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