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宏哥 來源於醫殤
為什麼要接種疫苗?
從下面的這個圖片就可以看出來,在人群中有70%的人有對一種疾病存在免疫力之後,就可以對人群中的弱小形成保護。
這種群體免疫力的獲得應該是通過接種疫苗獲得,但是西方很多國家如英國和瑞典在新冠疫情剛開始的都是採用的消極抗擊疫情,期望通過讓國民得病來獲取免疫力,結果就是英國在首相感染後知道了新冠的可怕,出院後立即轉向防疫策略,而瑞典則堅持到現在後,近期瑞典國王承認了此前措施的失敗。
所以積極接種疫苗已經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問題了,而是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形成保護鏈條,保護到別人,例如你的家人,同事,朋友等等。
新冠流行的形勢
國際形勢
國際的形勢,我這裡就不多說了,除了我們國家我聽上去基本上所有的西方國家就是愈演愈烈的情況,而且這個形勢似乎目前還是看不到頭,特別是美國,別指望新總統上臺能改變形勢了,我覺得他們只能希望夏天到來了。
變種的影響,變種當然可能影響疫苗的效果,但是也有可能不會影響,記得3月歐美流行的D614G的的變種據說比早期的品種更加容易傳播,速率新聞裡報導是增加了10倍,但是近期有研究顯示D614G的變異對於目前的疫苗誘發的抗體更敏感,這是好事。
但是記住傳播的人群越廣泛,病毒變異的機會越高,11月爆出從丹麥水貂身上檢測出可傳播到人的變種新冠病毒在7國都被檢測到國,丹麥公共衛生機構血清研究所(SSI)的研究所對該病毒的研究直接引發了丹麥對於該國水貂的撲殺行為,這項研究結果稱,這種名為C5的新冠病毒水貂變種更難被抗體中和,並對疫苗效力構成潛在的威脅。當然也有些研究者發現,幾乎沒有證據顯示突變後的病毒更致命、更易在人群中傳播或是對疫苗有效性產生威脅,他們呼籲不要對初步且有限的實驗數據做過多解讀。
而最近英國爆出的新冠變種新聞中說,初步分析表明,英國已出現新冠病毒的新變種,英國確診病例數量在過去2周之內猛增,科學家認為,這種新變種比原始毒株的傳播性高出70%。至少60個地區確認了這種變異,總報告病例數量已超1000例」。英國政府首次發現與變異新冠病毒有關的確診病例是在今年9月,2個月後,倫敦地區28%的確診病例與新變種有關,截至當地時間12月9日,這一數字上升至62%。12月19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表示:「目前,變異新冠病毒在遺傳物質上與普通病毒有23個不同之處,其中許多變化發生在病毒產生的蛋白質改變上,這是一個異常大的變種,與病毒如何感染細胞並進入細胞內部有關」。
根據英國政府此前公布的防疫等級,共有一到三級,分別對應「中」、「高」和「非常高」三種疫情警戒程度,但由於疫情狀況不容樂觀,政府新增了第四級,詹森於12月19日宣布了第四級防疫等級。4級防控適用於:整個倫敦、肯特郡、白金漢郡、伯克郡、薩裡郡大部分地區、貝德福德郡、盧頓郡、赫特福德郡、艾塞克斯郡大部分地區。按照目前公布的第四級防疫措施來看,這就是典型的英國式武漢封城令了,在西方國家裡如此嚴厲的政府行為是十分罕見的,特別他們之前還為了武漢封城措施抨擊過我們。
而又是這兩天,南非遺傳學家報告稱發現了新的冠狀病毒突變。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被稱為501. V2的病毒的傳播速度比其他突變更快,並且會對沒有基礎疾病的年輕人的病情產生影響。但是這個變種,俄羅斯科學家稱雖然令人不快,但幸好對疫苗不會造成影響。
但是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呢?
下一個爆料新冠變種的國家會是在什麼時候呢?
國內形勢
經歷了早期遭遇新冠的慌亂之後,我國對於新冠的重視程度很早就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採用了各種各類方法來對新冠進行圍追堵截。
大家在很多的新聞上似乎只關注昨天這裡,今天那裡又出了幾個確診病例。但是告訴你,從行內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國家對於新冠防控的努力已經是使盡了洪荒之力了。即使有些地方政府會為了避免引起恐慌,而在公告上儘量使用中性詞彙,但是從一些越收越緊的措施來看,各地政府是朝著準備打大戰疫的最惡劣的情況來的。
在中國看政府公告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要讀懂下面的隱藏的含義。不知道諸位到當地醫院急診去過沒,如果是一些大醫院,你可以觀察到急診分診臺應該是武漢疫情初起的那些裝備都帶上了吧。從各級政府越來越嚴厲的應對措施上你就沒感受到新冠疫情越來越重了麼?
看看最近各地如大連,北京等地的疫情新聞,你會發現怎麼很多疾控中心在到處找人,要求這些人做核酸?我認為只有在大數據幫著找人都比較困難或者浪費時間怕來不及的時候,疾控中心才會發這種找人的公告,為什麼這樣急,就生怕有漏網之魚還沒隔離呢,沒症狀的有症狀當成小感冒的都已經悄悄的把病毒散布出去了。
我判斷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中國肯定還有,只不過是暫時還沒發現,政府即使布下了天羅地網可能一時還沒察覺到而已,或者只是小範圍傳播,感染率一直被政府的各種超屌的操作給壓制的比較低而已。
疫苗為什麼要緊急接種
首先說下,疫苗緊急接種使用,不是疫苗已經正常上市了,正常上市的疫苗通常都要經過長期和大量的實驗證實沒有明顯害處,有明顯效果的才會允許你上市,而這個周期通常是數年,甚至可能10年都不一定能上市。
緊急接種是在遇到緊急情況下,各國政府根據現實情況來進行的。
國外為什麼要緊急接種疫苗?我記得第一個宣布要緊急接種疫苗的國家是英國,他們為什麼,我猜想一個當然是mRNA疫苗的三期的實驗結果出來了一些了,另外是不是和新冠病毒的變異有關?因為宣布緊急接種和新冠變異的時間點差不了幾天。美國為什麼也隨後宣布緊急接種,感染人數已經到一個美國都承受不了的地步這是一個可能?政治因素川普下臺前緊急接種是他的功勞?還或者又因為是英美過於親密,怕英國的變異病毒在美國也流傳開?
國內為什麼要緊急接種疫苗?國外的疫情形勢如此惡劣,我們也沒法閉關鎖國,再完美的措施遇到如此狡猾的病毒都仍然會有層出不窮的各類感染不斷發生,更何況有措施還得有人去執行呢,我們中國如此大,是否真的每個措施都能在每個地方百分百執行到位?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還要等,我們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將來會發生什麼,真的很難預料,例如春運.....。
而且國內的疫情防控還面臨著精準防控壓力,以前的防控一個人得病,小的城市整個就趴窩了,大的城市整個區趴窩。現在精準防控,都把中風險地區放到住宅小區一級了。目前截止到12月19日15時,我點了下應該有8個城市的16個地區升級到中風險,這種精準防控雖然看起來對當地市影響小了點,但是現在疫情防控中也容易會出現漏了其他傳播可能性的問題。當然這種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到底是大搞好還是小搞好,這個也很難爭出一個誰對誰錯來。
反正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中國的疫情情況絕對不能輕鬆的只看確診數字,而要看確診地區和確診的病例的追蹤情況來定,而我最近這兩天沒去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因為太多了,而太多了這事就代表我們的情況也非常不妙。
所以我們國內也要緊急接種疫苗。
疫苗是啥?我們有啥疫苗?
疫苗是啥?
首先說下,以下對於疫苗的說法是我對於疫苗的一些資料閱讀後的看法,因為並非前沿專業人士,可能存在誤讀,如果說的有誤,敬請相應領域的專家指正。
疫苗總體的原理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刺激機體,讓機體的免疫系統早期識別病原體,在面臨真正的病原體的時候能夠迅速啟動並有效抵抗。
國外的疫苗暫時不用指望
新冠疫苗目前進入三期的有幾種,目前歐美已經開始緊急接種的疫苗叫mRNA疫苗。mRNA疫苗是一種比較新的技術,此前沒有在疫苗上成功應用過。
mRNA疫苗的作用過程是:侵入細胞-釋放RNA-RNA翻譯為蛋白質-釋放(滅活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都沒有侵入細胞和翻譯的過程)。類似於告訴人體的細胞,我有個圖紙,你畫出來,畫出來的就是新冠病毒的有效結構,如S蛋白(病毒入侵的刺突),然後人體免疫系統識別並產生抗體,等真正的病毒來的時候,靠著先前的識別,可以迅速動員來應對病毒的入侵。因為mRNA疫苗的作用過程與病毒感染極為相似,所以能激發更全面的免疫反應。
它的優點是:
第一,不帶有病毒成分,沒有感染風險;
第二,能夠快速開發新型候選疫苗;
第三,體液免疫及T細胞免疫雙重機制,免疫原性強;
第四,容易量產,支持全球供應;
第五與質粒DNA疫苗相比,不進入細胞核內部,只在細胞質內表達抗原,不存在整合人體基因上的風險。
第六不依賴細胞培養技術,可快速構建疫苗,外源因子傳播風險較低。
但是我對這個疫苗有幾個不是特別感冒的地方,從原理上講它似乎更安全點,但是從來沒有一個疫苗應用mRNA技術過,長期的風險未知!
這不最近英美開始緊急接種mRNA疫苗了,有2個嚴重過敏的,一個在鏡頭前暈倒的,還有幾個面癱的,但其實這種風險是每個疫苗都可能發生的,而且說實話以面對新冠的風險來看,這種萬分之一的風險從我的角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我有些不能接受的仍然是上面所說的長期的風險未知,未知的東西才有些擔心。
另外還有短期的風險,以S蛋白為靶點的設計當然是可以,精準度很高,但是如果遇到英國這種S蛋白開始變異的新冠病毒上是否有效呢?我不知道。
更何況兩款mRNA疫苗一個需要-70度的冷鏈,一個需要-20度的冷鏈,這個運輸難度對於美國這種國家都會存在難度,更別說其他國家了。如果運輸過程中溫度達不到會不會造成副作用增加,失效?我不知道。
我們國家的復星醫藥拿到了其中一款mRNA疫苗的銷售權,聽說11月才在國內開始二期臨床研究,所以短時間你基本別指望了。
最主要的就是歐美國家基本壟斷了這款疫苗的產量,目前你想打也不一定打的到。
國外進入三期臨床實驗的疫苗還有款腺病毒載體疫苗又是咋回事呢?它的原理通過將無害的腺病毒進行修改,使之看上去像新冠病毒,帶有蛋白質突觸。然後將這些培訓後的病毒注射入人體,激發和培訓人體免疫系統。牛津/阿斯利康公司的疫苗採用的是黑猩猩的腺病毒做的。
它的缺點就是
(1)腺病毒基因組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上,導致外源基因被機體的內皮細胞吞噬清除、不能持續表達。
(2)由於腺病毒感染範圍廣泛、缺乏靶向性,使腺病毒載體在感染靶器官和靶細胞的同時可能導致其他正常組織細胞感染從而產生不良反應。
(3)腺病毒載體在與機體靶細胞結合的同時可以刺激機體抗原呈遞細胞對異己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或促進機體本身存在的對腺病毒載體的天然免疫,這些都將會影響載體的初次免疫及再次免疫結果,從而影響基因表達和治療效果。
三期臨床結果顯示,牛津/阿斯利康公司的疫苗在一次全劑量注射後再一次全劑量注射時,有效率為62%,但至少一個月後,當人們在一次半劑量注射後再一次全劑量注射時,其有效率升至90%。但是它的實驗結果似乎爭議比較大,但是也符合了50%有效率的條件了。
牛津疫苗的優勢在於:便宜,便於運輸。每一針的價格在2英鎊左右,而且疫苗可以冰箱儲存。相對的,輝瑞製藥的疫苗每一針要14英鎊左右,而且要在超低溫環境儲存。
國內的疫苗呢?
mRNA國內疫苗也有,但是近期緊急接種的事別指望了
我們國家自己也有mRNA疫苗的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蘇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國內首個mRNA新冠疫苗(ARCoV)。
11月時處於一期臨床試驗階段。這是中國第一個可靠的mRNA疫苗,也是目前世界第三個提供了關鍵數據的mRNA疫苗;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熱穩定的mRNA疫苗,可在室溫下保存一周以上。設計靶點在新冠病毒的S蛋白的RBD受體結合位點上,當然對比國外的mRNA疫苗優勢就是熱穩定性了,但是從研發進度來看目前也是指望不上的。
腺病毒載體疫苗Ad5,可能會遇到些問題
陳薇院士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是介於第三代mRNA和第一代滅活疫苗之間的第二代技術。此前,人類應對伊波拉病毒、MERS病毒時都使用了這一技術路線。和牛津的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不同之處是採用的人5型腺病毒載體,並非是黑猩猩。
二期臨床試驗中,抗體是產生了,但是數量不是特別高,當時分析可能是預存免疫的問題。這是由於大概80%的中國人有5型腺病毒抗體陽性,意味著多數人已經感染過,當腺病毒再次進入體內,身體內的腺病毒抗體會攻擊載體而非它表達的S蛋白,從而令疫苗效果可能出現不夠理想的情況,這通常稱為載體阻礙效應,或者預存免疫。
目前三期實驗仍在收集數據中,具體能否達到有效的情況,仍需數據支持。但是不管結果如何,我還是要在這裡特別感謝下陳薇院士團隊對疫苗的辛苦貢獻,在當時情況不明的時候,研發者第一個伸出手臂自己接種,這我永遠永遠不會忘卻,但希望後期的研發團隊也千萬別這樣了,因為每個科研團隊都是國家的寶藏啊。
滅活疫苗是我們目前最值得依靠的
滅活疫苗是技術最老的,經過檢驗的疫苗技術。我們常見的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狂犬病毒疫苗、A肝疫苗等,很多都是採用這種技術生產的。當初我國新冠疫苗數種路徑研發,起頭並舉的疫苗技術之一就是滅活疫苗,這是為了保底的。
它是通過對細菌或病毒進行培養後,應用相關的技術進行滅活,然後對滅活後的微生物進行純化處理,僅保留能夠刺激人體產生免疫反應的抗原成分的一種疫苗製作技術。
滅活新冠疫苗的貯藏條件相比mRNA那種變態級別就簡單多了,需要在2~8℃避光保存和運輸,普通的藥品冷藏櫃和冷鏈運輸車就可以完成貯藏和運輸,而有效期則至少能夠達到24個月,長期保存方面,滅活疫苗也更有優勢。
它的缺點是:接種劑量大;免疫期短;免疫途徑單一,常需多次接種,接種1劑不產生具有保護作用的免疫,僅僅是「初始化」免疫系統。必須接種第2劑或第3劑後才能產生保護性免疫。它引起的免疫反應通常是體液免疫,很少甚至不引起細胞免疫。接種滅活疫苗產生的抗體滴度隨著時間而下降,因此,一些滅活疫苗需定期加強接種。
最主要最主要是它的安全性,我目前最看好它的安全性。在新聞裡介紹滅活疫苗在我國已經應急接種了100萬例以上,未見特別重大的副作用,其中有6萬多人赴境外高風險地區,也沒有出現嚴重感染的病例報告。
阿聯通訊社稱,阿聯衛生和預防部與阿布達比衛生部還已經對國藥中生提交的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進行了覆核。這一對持有125個不同國籍的約3.1萬名志願者進行的臨床實驗顯示,這款中國生產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對抗病毒感染的有效性為86%,中和抗體轉陽率為99%,能100%預防中度和重度的新冠肺炎病例。而且相關研究沒有發現疫苗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該國衛生和預防部12-9宣布對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在該國進行註冊。
從7月15日開始,阿聯高層就陸續開始接種大陸疫苗,阿聯衛生和預防部部長、外交部長、內閣事務部長等人,陸續接種了該疫苗。11月3日,阿聯總理、杜拜酋長阿勒馬克圖姆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接種國藥集團疫苗的照片。
阿聯作為中東最富有的國家,他們在選擇疫苗的時候,選擇給滅活疫苗綠燈,這是什麼理由,大家深思過麼?那肯定就是安全與效果都是可以接受的啊。
很多人說起我國滅活疫苗的事說起來第一句話就是三期臨床結果為什麼沒出,只有新聞採訪的說法呢?其實這點我也有自己的猜測,一個目前所有的疫苗估計都是邊實驗邊統計邊審核的,目前阿聯敢對滅活疫苗註冊,而且很早就開始緊急接種使用,就是認可在試驗中的結果。
二是阿聯的三期臨床實驗是6月23日晚公布的,根據我國8月14日《新型冠狀病毒預防用疫苗研發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等5個指導原則的通告(2020年第21號)中規定,疫苗最好能提供1年及以上的保護,至少提供6個月的保護。疫苗的不良反應較輕、持續時間較短,無嚴重不良反應或發生率極低。新冠疫苗不應具有ADE(抗體依賴增強效應 Antibody dependence enhancement, ADE)風險。
從這個指導原則中也可以看出,既然國家允許緊急接種,那麼估計是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或者發生率極低的,而且目前也沒聽說有ADE效應,至於三期結果麼,最低6個月的保護,最少最少也得12月23日晚才能達到分析的時間基本要求,所以我認為綜合這些因素考慮,疫苗的三期信息要分析啥的最少也得到12月24日之後才能公布了。
我對疫苗接種的態度
對我而言,我認為接種疫苗是保護自己,建立屏障,也是為了保護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其他人。
對我而言,目前的國際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下,國家開展緊急疫苗接種,在高危風險人群中建立第一道防線的做法,完全贊同。
對我而言,接種什麼疫苗,最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其次考慮的是有效性,滅活疫苗是目前技術上可控的風險,而且有這樣多的人都應用了沒有其他嚴重的副作用,ADE效應目前沒有聽說到,其他的風險可以參考下其他的滅活疫苗。有效性麼86%的有效性對我而言不低了,反正就算打了任何疫苗該怎樣防護還是需要防護的,因為疫苗嗎,從來沒有百分百有效的,這個我懂。
對我而言,醫院裡第一次調查疫苗接種意向的時候,我有些猶豫,主要考慮是滅活疫苗的生產量從原理上說不如其他疫苗般容易,我更希望真正的一線能打上,直到我問了預防保健科,發現原來這次是國家下大手筆,5000萬人要免疫掉,所以不擔心夠不夠的問題了,所以第二次詢問意向的時候就報名了。
對我而言,現在更擔心的是醫院裡的諸位臨床一線人員,心存疑慮,對於注射疫苗保持觀望態度,最終未能形成疫苗該有的防護網。因為至少在我們醫院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聲音,並且報名中似乎也反應了這點。
對此我能做的就是敲下如此的長文,希望能與君共享,望諸君能以己,以家為重,積極參與疫苗接種,形成合力,共築國家新冠防疫第一道防線。
附:
最後附上@子陵在聽歌的一篇博文,說的是一個新冠病毒的研究,講實話,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讀起來比較吃力,但是以我有限的知識去理解其中的含義,我似乎感覺有那麼點不對,這也是促使我應用新冠疫苗的原因之一吧。
談談這兩天關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逆轉錄」的新聞。這周有兩篇COVID-19的科研論文引起了極大社會關注,一篇是牛津關於控制COVID-19的公共衛生策略研究(http://t.cn/A6qMnvOc);另一篇是關於SARS-CoV-2會像HIV一樣逆轉錄和整合的預印本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一定社會恐慌,我有好幾個同學都問我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或讓我寫文章澄清。12月13日麻省的Whitehead研究所的波蘭裔分子生物學家Rudolf Jaenisch在bioRxiv上傳了一篇文章,題目是SARS-CoV-2可以逆轉錄並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中。昨天,我最近剛提過的Jon Cohen(http://t.cn/A6qMnvO5)在Science發表了一篇評論,採訪了我們HIV領域的3個院士:HIV發現者之一Robert Gallo;獲得1975年獲貝爾獎的逆轉錄過程(RT)發現者David Baltimore;Tufts大學逆轉錄病毒專家John Coffin。這三個人分別是HIV病毒、逆轉錄和HIV病毒基因組研究的奠基人。這三個人都認為這項研究本身沒有重大缺陷,但也認為這項研究沒有現實意義。我常提到的Gladstone研究所的HIV轉錄調控專家Melanie Ott總結得很恰當,她說這項研究完全是在細胞系中實現的體外生物實驗。而在實驗室中的體外系統中,我們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操控基因從而實現很多反常生物現象,這篇文章所描繪的就是這種反常生物現象。而大量一線科研人員覺得這篇preprint文章只是為了吸睛,動機不純正,具體可見bioRxiv原文評論區。HIV和SARS-CoV-2屬於不同的病毒種類,具有截然不同的複製過程,但這兩個病毒都是正鏈RNA病毒。HIV進入細胞後,在細胞質中將HIV RNA逆轉錄成為DNA,而後進入細胞核,在HIV整合酶的作用下整合入人基因組形成「前病毒」。HIV前病毒發生轉錄沉默並伴隨著細胞複製。我們把基因組中含有前病毒的細胞稱為HIV病毒儲藏庫。HIV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後,患者外周血和組織中的游離病毒可被全部殺滅,但藥物無法作用於HIV儲藏庫細胞,因此HIV病毒儲藏庫的存在和增殖是HIV不能被治癒的原因。SARS-CoV-2則是個最典型的正鏈RNA病毒,它進入細胞後,在細胞質中利用宿主細胞核糖體直接翻譯病毒蛋白,並複製自己的基因組,全程不進入細胞核,因此SARS-CoV-2不形成前病毒,更不會形成病毒儲藏庫。所以我在3月時就說即使患者出現「復陽」,往往也不是同一病毒在體內「潛伏」後釋放造成的(http://t.cn/A6zA0WKZ)。人類基因組中有一類很特殊的DNA序列LINE-1,屬於非長末端重複反轉錄轉座子(non-LTR retrotransposon),約佔人體基因組的1/3。這類序列在靈長類動物體內進化了大約8千萬年,與HIV等逆轉錄病毒具有較高同源性。因此科學家猜想靈長類動物之前可能普遍感染了類似於HIV的逆轉錄病毒,而自然選擇保留了感染病毒後的倖存者(類似於感染HIV後不發病的精英控制者)。這些倖存者的後代攜帶著整合入人類基因組的逆轉錄病毒DNA,而後這些病毒DNA逐漸成為了人類基因組的一部分。因此,如果人類不幹預HIV流行,也許幾百萬年後,HIV DNA也可能會成為人類基因組的一部分。Rudolf Jaenisch的研究應用了實驗室中最常見的細胞系293T。如果給293T細胞系轉染人類LINE-1(CMV-LINE1 or 5』UTR-LINE1)或轉染HIV逆轉錄酶基因,則細胞系中的正鏈SARS-CoV-2 RNA會被逆轉錄為DNA。而後他證明,如果給易感冠狀病毒的細胞系Calu3中加入特定培養基成分後(右圖)培養,再用SARS-CoV-2感染這一細胞系,則可激活Calu3細胞系中的LINE-1表達,從而幫助SARS-CoV-2 RNA逆轉錄成為DNA。這兩個實驗幾乎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實驗內容。我們知道給細胞系中轉染基因表達載體是一個人工行為,因此給293T細胞轉染LINE-1本身並無現實意義;所以這篇文章的關鍵數據是激活Calu3細胞系中的LINE-1表達,但是這個過程需要在極端苛刻的培養條件下實現,文中作者用了將近3頁的篇幅敘述這一培養基的成分和培養方式(右圖)。因此,這也是一個人工過程。而且Calu3不是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與人呼吸道上皮細胞LINE-1表達情況完全不同。所以在苛刻的人工培養條件下,在體外的Calu3細胞系中的SARS-CoV-2感染可以激活LINE-1對該病毒的逆轉錄過程,這一現象極難轉化為自然情況下人體感染SARS-CoV-2的情況。生物醫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邏輯科學,因此總有例外發生,比如我們之前認為冠狀病毒患者在中和抗體形成後不會發生重複感染,但隨著全球SARS-CoV-2感染者數量接近7300萬,不斷有抗體產生後的重複感染個例被報導,因此,我們無法排除這種百萬分之一的可能。同理,在幾千萬人的感染者群體中,會不會有患者的LINE-1被激活從而發生逆轉錄,或一個超高HIV病毒載量的患者共感染了SARS-CoV-2,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比抗體形成後的重複感染更加罕見;但即使有也不應該意外,因為任何零星概率的事件在超大樣本量作為基數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然而即使真有個例出現,也不需要驚恐,因為這缺乏流行病學意義。其實最簡單的驗證方法,就是對大量急性期COVID-19患者呼吸道樣本進行LINE-1表達檢測然後用非RT的PCR檢測這些患者的SARS-CoV-2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