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提起馬鴻冰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他幹了20多年市人大代表,先後提出建議、議案一千多件,其中多數建議所涉及的問題都是百姓反映強烈、很多人不敢言的「硬骨頭」。因為敢為百姓代言,被政府部門和市民親切地稱為「馬大炮」。
其實, 「馬大炮」不但是一位剛正不阿的人大代表,還是一位愛好運動、精通音樂、熱愛旅遊的老人。去年年底,70歲的馬鴻冰再次挑戰自我,實現突破,歷經17天時間遊覽了南極。至此,七大洲都有了他的足跡。日前,馬鴻冰向記者暢談了自己外出遊歷的所見所聞。 馬鴻冰在南極長城站。
行者無疆 實現突破
「除了日常的工作,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旅遊,每年都有計劃,不知不覺遊遍了全世界。 」馬鴻冰是青島大學的一名退休教授,退休後他的精力一方面是做一名「專職」人大代表,另一方面就是旅遊。
從1998年至今,他先後遊覽了越南、香港、澳門,然後又到了韓國、日本,隨後到紐西蘭、馬來西亞、泰國,又到了南非,接著遊覽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加北歐六國……馬鴻冰在美國旅行時,與一位旅友交流彼此去過的地方,對方到過的地方遠沒有他多,但卻到過南極。這一下讓馬鴻冰動了心,於是他下決心一定去南極看看。
回家後,馬鴻冰積極準備去南極計劃,了解南極概況、旅途的注意事項、聯繫旅行社……原定於2016年出發去南極,不巧他由於勞累過度,導致胃穿孔。疾病並沒有讓他退縮,這一年裡他積極配合醫生做康復,提高身體素質。好在身體素質過硬,很快他便康復。2017年的南極之旅如約而至,馬鴻冰打起背包,正式開啟了旅程。
震撼美景 累並快樂
2017年12月11日,馬鴻冰從青島到北京,飛了八小時到杜拜,轉機到巴西裡約,再轉機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後在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烏斯懷亞駐足,整個航程耗時50多個小時。
經過簡單休整,12月14日,馬鴻冰登上了極地探險巡航船「亞特蘭蒂先鋒號」,開始了為期六天的南極之行。晚上6時40分,輪船駛入美麗的畢哥水道,穿越德雷克海峽,海浪越掀越高,僅這一段航程就需要36個小時。 16日上午,在南極圈內他見到了第一座冰山,見到了第一頭鯨魚。「南極是至美、至純、神秘、孤獨的境地,堪稱世界最美的旅遊終極目的地。今天我來到了這裡,我激動,我幸福。 」馬鴻冰站在甲板上望著美麗的景色感慨道。
冰川不斷崩裂,濺起數層樓高的水柱和水霧,越往前行,冰山越多。後來,他們穿上衝鋒衣、救生服,戴好帽子、風雪鏡,全副武裝地上了登陸艇。登陸艇慢慢地在滿是浮冰的海面上航行,將大家送到南極陸地上。
「後來,我們登上中國長城工作站,留了影,後又相繼登陸艾秋島,看帝企鵝,拉克羅港英國站,艾米蘭特布朗阿根廷站,經冰山羅列海面的利馬水道,到天堂灣,經鯨魚灣返航。 」馬鴻冰介紹,輪船沿著南極洲繞行,每天登陸、遊玩、觀風景。在中國南極長城站,馬鴻冰了解到了科學家們遠離故土、親人,每天在寒冷、寂寞、單調、枯燥的環境裡生活,奉獻所有,非常令人敬佩。
挑戰極限 熱愛生活
旅途中並非一帆風順,在德雷克海峽的生死經歷讓他終身難忘。 「遊覽完南極,開始返程,在德雷克海峽我們遇到了大風,海浪越掀越高,後來輪船馬達和照明出了問題,如果風再大一點,對沒有動力的船很可能扣翻。 」談起這驚險的一幕,馬鴻冰至今心有餘悸。德雷克海峽是除巴拿馬運河外,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最繁忙的海域。海流交匯,風大浪急,最高浪在 12米以上。儘管「亞特蘭蒂先鋒號」噸位為12978噸,但在浩瀚的大海上不過一葉扁舟,馬鴻冰系穩安全帶,在座位上閉目養神。最終經過一個小時的排查故障,,船順利啟航。
12月23日6時30分,經過10夜9天,海上航行4800公裡,他們終於返回烏斯懷亞港,帶著驚險的回憶和滿滿的收穫,帶著每個人由船長籤名探險隊長籤名的探險證書登陸。經歷了這些,讓他對生活更加熱愛。
北極之旅 提上日程
「年紀大了在身體允許的條件下多出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真是件美妙的事情。」馬鴻冰說。在他的工作室,馬鴻冰向記者展示了28本日記和數不清的詩詞篇章,記錄了生活,記錄了快樂。
說起下一步的打算,馬鴻冰現在每天堅持鍛鍊,健步行、做伏地挺身、遊泳……因為到2020年他準備再到北極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