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VS 小鳥,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家強?

2020-12-06 愛範兒

如果要說 2019 年最受關注的真無線降噪耳機,那就是小鳥 Libratone Track Air+ 和索尼 WF-1000XM3 這兩款。

兩款產品在定位上和功能上都非常相似,同時也市面上為數不多支持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所以,這次我們就來做一個詳細的使用對比,看看哪一款的表現更好,更值得購買。

誰能帶得更舒服

耳機設計方面,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選擇了不帶外掛固定結構的方案,但在佩戴的感受上還是有著不少差異。

在愛範兒之前的評測中也提到過,WF-1000XM3 用的是「填滿耳朵」的入耳式設計,和 WF-SP 運動系列比起來,索尼增大了 WF-1000XM3 的佩戴結構,同時也做了調整,讓塞進耳朵的部分更貼合耳道,從而提升佩戴穩定性。

按照之前的佩戴體驗,索尼 WF-1000XM3 有很強的貼耳感。用戶帶上之後能夠明顯感受到,耳塞是緊緊貼在了耳道,即便沒有了 WF-SP 和 BOSE Soundsport Free 那種鯊魚鰭輔助結構,也能夠保持穩定。

與此同時,少了外置固定結構也讓佩戴調整簡單了不少。對於那些不太會用鯊魚鰭和拱形結構固定耳機的人,WF-1000XM3 就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固定方案,戴上基本就穩定了。

不過,耳機的穩定性主要還是來自耳朵的壓力。而為了降噪,WF-1000XM3 也儘可能把耳朵內部的空間都擠滿了。用戶帶上耳機並開啟降噪之後,耳朵確實會有種壓耳的感覺,需要慢慢調節和適應。

另外,耳機如果只靠耳朵的壓力來維持穩定的話,耳機在佩戴時就會有明顯的異物感,佩戴產生的疲勞度也會提升得比較快。平時不習慣佩戴入耳式耳機的用戶,就要注意這一點了。

兩款耳機雖然都選用了入耳式結構,但 Track Air+ 的解決方案卻不太一樣。

佩戴時,Track Air+ 除了通過耳朵內的壓力來穩定耳機之外,耳機外部那個修長的結構也能將穩定重心分散。這種做法能夠確保穩定性,同時也能減少耳朵內承受的佩戴壓力。

只是我們在做佩戴對比的時候,也有同事反饋,Track Air+ 在佩戴後沒有 WF-1000XM3 那麼穩固,戴上後會略微鬆動,而且阻擋噪音的效果也沒有 WF-1000XM3 明顯。

的確,Track Air+ 佩戴時並沒有像 WF-1000XM3 那樣填滿耳朵,遮噪效果和穩定性自然也沒有 WF-1000XM3 明顯。

但面對不習慣入耳式的人,WF-1000XM3 這種填滿耳朵的設計會增加他們的不適感,不能長時間佩戴。這樣的話,還是不能滿足用戶的通勤需求。

所以就佩戴感受而言,Track Air+ 戴起來的確會要比 WF-1000XM3 要輕鬆一點。它更像是佩戴一款入耳式 AirPods,既能保持穩定的同時,也能保持舒適感。對於那些還沒習慣入耳式耳機的用戶,Track Air+ 無疑是佩戴更友好的設計。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本來就是入耳式耳機的愛好者,希望耳機能提供更貼耳的佩戴感覺,那 WF-1000XM3 會是更好的選擇。

多場景切換挑戰,誰的連接更穩定、降噪效果更好?

不管是在新機發布還是在之前的體驗文章中,有很多用戶都非常關心這幾個問題:

WF-1000XM3 的降噪效果怎麼樣?比以前提升了多少?還會像以前那樣斷連嗎?延遲嚴重嗎?

只談降噪的話,WF-1000XM3 的提升非常明顯,效果也會比 Track Air+ 更突出一點。

索尼在 WF-1000XM3 用上了最新一代 HD 降噪處理器 QN1e,同時也在 WF-1000XM3 上加入了專門針對降噪的多麥克風設計。外側的麥克風用來收集環境噪音,內側麥克風則用來接受耳朵內的反饋,兩側麥克風收集到信息之後再由 QN1e 處理,從而輸出合適的降噪效果。

除此之外,WF-1000XM3 也支持索尼 SENSE ENGINE 技術。通過 SENSE ENGINE,WF-1000XM3 連接智能設備的時候可以藉助手機上的傳感器來識別環境,進一步調整降噪效果。這項技術,也是索尼 1000X 系列的亮點。

新的降噪處理器搭配密封性更強的佩戴設計,WF-1000XM3 擁有了比初代強好幾倍的降噪效果,達到了「降噪圈」WI-1000X 的水平。QN1e 也能有效抑制底噪,真無線的 WF-1000XM3 也少了聽診器效應的煩惱,降噪效果會舒適不少。

Track Air+ 雖然也有明顯的降噪效果,表現也會比初代降噪豆要強不少。但跟 WF-1000XM3 比起來,Track Air+ 的降噪表現還是不夠突出。

相比之下,Track Air+ 的降噪會給人一種清淡、中庸的感覺。雖然不會有明顯的降噪壓迫感,但在地鐵站、公交車這些場景中,Track Air+ 也只能給你剛剛夠用的感覺。

要是這時出現了一個用外放看視頻的人,WF-1000XM3 才是能從各種短視頻神曲拯救你的工具。

對比過降噪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連接穩定性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感受連接穩定性的變化,我們將 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拿到幾個常見的場景體驗。看看在辦公室、戶外(馬路)、地鐵站這三種場景中,WF-1000XM3 和 Track Air+ 有怎樣的表現。

辦公室(一般室內環境)在辦公室這種比較固定的場景,幹擾雖然較多,但無線環境還不算太複雜。另外,工作時人會固定在工位上,耳機和播放設備的距離很少會出現大變化。所以在三大測試場景中,辦公室是最簡單的一個。

所以在這個環境下,Track Air+ 和 WF-1000XM3 都有穩定的表現。我嘗試分別用 NW-ZX300A 和 iPhone 進行連接,兩款耳機都能表現穩定。

由於辦公室幹擾不算大,因此之前 WF-1000XM3 在涉谷街頭體驗中出現過「斷斷續續」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在辦公室體驗的環節上。不管是播放的是視頻還是音樂,兩款耳機都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問題,兩者在體驗上的差異也不大。

但有一點需要提到的是,當我在使用 NW-ZX300A 播放器去連接 Track Air+ 時,Track Air+ 是用 aptX 模式來連接,而 WF-1000XM3 則用「SBC(音質優先)」模式來連接。aptX 的數據量相對會比 SBC 要大一點,如果在兩者都保持相同的穩定性,那數據傳輸量更大的 Track Air+ 表現也會比 WF-1000XM3 好一點。

不過,當我們將 Track Air+ 和 WF-1000XM3 各取出一隻耳機,同時連接到同一臺手機時,就會發現 Track Air+ 還是會有略微的延遲。

還好,這種情況屬於小眾體驗,不會對雙耳佩戴帶來太大影響。它們在分別連接手機看視頻的時,延遲的影響不算太大,兩款都能夠保持聲畫同步,用戶選擇時也不需要太糾結。

路邊車站、十字路口(一般戶外場景)轉到戶外之後,無線環境就會變得複雜,突如其來的幹擾也變多。

WF-1000XM3 此時的表現還算穩定,也沒有出現之前提到的斷連和斷斷續續等傳輸不穩定的狀況,表現也比在涉谷體驗時好不少。我們也在路邊的車站看了視頻,發現 WF-1000XM3 也能滿足聲畫同步等基本需求。

不過,我們之前在日本體驗的 WF-1000XM3 搭載了更早期的測試固件,涉谷的無線環境會比廣州更複雜,所以我們手上這款搭載量產版固件的 WF-1000XM3 也擁有更穩定的體驗,表現還是能符合預期的。

Track Air+ 的表現也差不多,跟室內比起來,身處戶外的 Track Air+ 也沒有太大變化。

公交車、地鐵(交通工具場景)在公交車和地鐵上,WF-1000XM3 的穩定性也比之前穩定很多。

不管在公車還是地鐵上,耳機也都能夠保持穩定。雖然在地鐵上,WF-1000XM3 有些時候會出現「突然抽一下」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常見。整體表現,也跟在路邊使用的情況相差不太多。

在這方面,Track Air+ 也能夠保持穩定。連接手機的時候,Track Air+ 的穩定性基本和 WF-1000XM3 保持一致,「偶爾一抽」的問題也相對少一點。

如果只是在穩定性上做對比,兩者並沒有能明顯拉開差距。面對聽歌、看視頻等基礎需求,兩款耳機都能夠應付。

不過在戶外玩遊戲時,WF-1000XM3 和 Track Air+ 表現還是比較一般。玩吃雞這一類射擊遊戲時,兩款跟 AirPods 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如果你只是打打卡牌遊戲的話,那兩款耳機都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要吃雞的話,那麼最好還是選擇有線耳機吧。

配對與操作雖然兩者在穩定性體驗中拉不開差距,但它們在連接操作的方便性上還是有較大的差別。

Track Air+ 的配對方式很傳統也很簡單,用戶只需要將耳機放回充電盒中,長按盒內的按鈕就可以進入配對模式。雖然沒有 NFC 這些方便快速配對的操作,但長按操作要實現起來也比較傻瓜,很方便且沒什麼壓力。

相比之下,WF-1000XM3 就麻煩很多。

用戶需要先將耳機取出並帶上,再長按兩側耳機的觸控板數秒才能進入配對模式。先不管這個動作看起來是不是比較傻,操作起來確實要比 Track Air+ 的要麻煩不少。

加之,索尼目前的固件還沒有完善,通過這種方式呼出配對模式也未必會成功。所以每次要配對新設備的時候,索尼這個操作就讓人很苦惱。

不過,WF-1000XM3 附帶了 NFC 模塊,方便用戶進行一拍即連快速配對。但是,用戶在進行 NFC 配對前,也必須把耳機從盒子中拿出來帶上。這種操作也違背了 NFC 快速配對的使用邏輯。

原本只要將播放器跟充電盒進行 NFC 對接,現在卻還要多做幾步。WF-1000XM3 用起來,真的要比其他的索尼耳機要麻煩不少。

就配對操作方面,個人覺得 Track Air+ 還是要方便一點。如果你手上需要配對的設備不多,那配對帶來的影響也不大。

但如果需要配對兩件或以上的設備時,你就會明白配對交互帶來的體驗差異。索尼,真的要麻煩太多了。

誰的聲音更好聽?

聲音方面,Track Air+ 搭載了高通的 QCC5100 方案。

這個方案內部支持 aptX 傳輸編碼,能夠提升聲音文件傳輸的信息量,從而能讓耳機在播放時保留更多聲音細節。

相比之下,WF-1000XM3 目前只支持 SBC 和 AAC 兩種傳輸編碼。雖然 WF-1000XM3 的官方宣傳中提到, QN1e 支持 24bit 無損音樂解碼和處理,但索尼並沒有為 WF-1000XM3 加入 LDAC 和 aptX HD 等傳輸支持。所以即便 QN1e 能處理 24bit 無損音頻,但 WF-1000XM3 還是不能實現無線無損播放。

不過,傳輸編碼其實也只是其中一個影響無線耳機聽感的元素,而不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從試聽微軟 Surface Headphone 的經驗中也能得知,即便無線耳機只支持 SBC 模式傳輸,但單純靠單元質量、調音等處理,耳機還是能夠輸出不錯的聲音。

所以,這次對比的時候我們也會從兩個不同的連接模式來做對比,看看兩款耳機的聽感效果怎麼樣:

▲ 「歌手:張學友 | 專輯:《Private Corner》| 播放設備:WALKMAN NW-ZX300A | 規格:16bit 44.1kHz FLAC | 連接模式: Track Air+(aptX)、WF-1000XM3(SBC 音質優先)」

WF-1000XM3 剛上手的感覺還是跟 WI-1000X 很相似,人聲和聲音的解析力很突出,整體有一種稍稍偏冷的傾向,這樣也可以說耳機的聲音更具索尼特有的「數碼味」。

聽學友的 Jazz 時,樂器的細節表現也做得很突出,配合安靜的降噪環境也來得很舒服。雖然有 DSEE HX 數字引擎的補償,但因為傳輸質量上不了,整體還是會有點粗糙的感覺。

相對之下,Track Air+ 有 aptX 的加持,音頻的細節表現會比更加仔細。像歌曲《Double Trouble》開頭的一段樂器表現,Track Air+ 能表現出足夠的分離度,細節信息量會比 WF-1000XM3 大。

只是,Track Air+ 對於整體的氛圍控制沒有 WF-1000XM3 來的老練。聲音聽起來比較平,缺少一點層次感。鼓點夠飽滿,但做得還是有點悶,聲音混合的時候有點渾濁的感覺。雖然細節量上來了,但聽起來還是有一點「大雜燴」的粗糙。

相比之下,WF-1000XM3 的層次感更明顯,雖然細節不如 Track Air+ 突出,但能夠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

▲ 「歌手:鄧小巧 | 專輯:《No Coincidence》| 播放設備:iPhone XR | 流媒體服務:Apple Music(高質量串流開)| 連接模式: 均為 AAC」

像《重陽》這種不考驗細節,但更注重人聲表現、環境更乾淨的流行曲時,WF-1000XM3 的優勢會更明顯。索尼這次也提升了 WF-1000XM3 的低頻表現,提升了聲音厚度的同時,人聲的渲染也比 WF-SP 系列好不少。和最初的測試固件比起來,人聲少了過度銳化的問題,整個聽感會更加自然。

Track Air+ 播放背景更乾淨的歌曲時,整個聽感也舒服了不少。雖然是在 AAC 模式下播放,但 Track Air+ 的細節表現還是要比 WF-1000XM3 要突出一點。但 Track Air+ 的人聲處理起來還是有些生硬,聽起來會有點奇怪。

如果要談聲音的均衡性,那 WF-1000XM3 會做得更好。畢竟索尼的聲音一直都以百搭為主,適應力比 Track Air+ 好也不奇怪。

相對之下,Track Air+ 的細節表現更好更突出,聲音雖然不如索尼百搭,但也有一定的風格。如果你只是專注的音樂能夠跟 Track Air+ 的風格匹配上,那 Track Air+ 無疑會比 WF-1000XM3 更合適。

做決定之前,還有些細節你需要注意

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回到應該買誰的問題上。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又或者期待更強更明顯的降噪效果,同時對入耳式耳機也有很強的適應力,那 WF-1000XM3 無疑是更值得推薦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WF-1000XM3 擁有密封性更強的佩戴設計,物理阻隔和降噪效果都要比 Track Air+ 好不少。如果你已經擁有很強的入耳式耳機適應性,那應該能快速習慣 WF-1000XM3 的佩戴感。

如果你是一名索粉,那你也應該也能習慣索尼一貫的聲音特質,同時也能忍受 WF-1000XM3 在交互上的「小麻煩」和現有固件的「小問題」。這樣的話,WF-1000XM3 確實能滿足你的需求。

但如果你並不想要這麼強烈的聽感,之前也沒有太多佩戴入耳式耳機的經驗,自己手上也有更強力的降噪耳機,現在只是為了通勤需求購買一款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的話,那對大眾更友好的 Track Air+ 才是適合你嘗試的產品。

另外,之前也有讀者朋友問我真無線 WF-1000XM3 和頭戴式 WH-1000XM3 以及掛肩式 WI-1000X 這三種降噪耳機的選擇問題。對於只想買一副降噪耳機的他們,現在也想知道買哪個更合適。

這裡我能藉此做一個選擇建議:

真無線降噪耳機無疑是這三種方案中最靈活,場景適應力最強的產品,它的佩戴沒有太多場景和天氣的限制,不管是夏天冬天都能帶。

只是,目前基於現有的方案,真無線降噪耳機還不能搭載更前的傳輸技術,LDAC、aptX HD 等完全解放播放質量的東西還沒能在真無線上使用。

而且,考慮到耳機體積、密封性、耳機功率表等因素,真無線耳機目前的降噪效果也還不能跟頭戴式做對比。

掛肩式無線降噪耳機擁有更大空間,能夠容納更多電子元件和更大容量的電池,續航、功率輸出都要比真無線高。與此同時,左右兩側耳機還是用有線連接,穩定性會比真無線耳機要穩定。

只是有線和體積較大的掛肩結構會影響佩戴效果。雖然比頭戴式要好不少,但靈活性和場景適應力還是要比真無線差一點。

頭戴式的話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它能擁有最好的傳輸質量,處理能力也是目前最佳的。頭戴式降噪耳機能用上全包裹設計,隔音能力也會比入耳式的掛肩、真無線降噪耳機要好很多,降噪性能也是三者之中最強的。

不過,頭戴式的靈活性也是三者之中最差的,佩戴也很容易受環境影響。要是碰上廣州「最低消費」30℃ 起的夏天,那麼頭戴式降噪耳機就只能乖乖待在空調房裡了。

這就是三種降噪耳機的差異,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特性,三者之間也沒有明確的替代關係。要是你真的只能選一種的話,恐怕它未必能滿足你全部需求。

如果你也關心目前最新款頭戴式降噪耳機的表現,那愛範兒也會對 BOSE Noise Cancelling Headphone 700 進行詳細體驗。

想知道這款產品值不值得買的用戶,記得要留意下周推出的模範評測了。

相關焦點

  • 索尼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WF-1000XM3 佩戴無束縛聆聽更自由
    ,一種是無束縛佩戴為賣點的真無線耳機,而另一種就是讓用戶擁有安靜聽音環境的降噪耳機。與常規的耳機不同,這兩款產品都有著不同的針對性,其宗旨都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聽音體驗。但是如果說將降噪功能與無線功能合二為一的話,卻沒有多少耳機廠商能做到,用戶也期待類似產品的出現。WF-1000XM3的誕生遍是讓「夢想照進現實「,將降噪功能與真無線功能做了整合,使用戶可以獲得無束縛,無多餘噪音的聆聽環境。
  • 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個牌子好 音質超好的主動降噪藍牙耳機
    真無線降噪耳機哪個牌子好 音質超好的主動降噪藍牙耳機 要說現在最火的數碼產品是什麼?
  • 拆解報告:Cleer ALLY PLUS 真無線降噪耳機
    今天我們要拆解的是Cleer ALLY PLUS 真無線降噪耳機,作為一款旗艦級產品,它搭載了高通QCC5124藍牙音頻SoC,可對耳機內兩顆麥克風收集的噪音進行降噪處理,並通過實時的調校確保用戶聽到準確、清晰的音樂;耳機在開啟主動降噪的情況下有8小時長續航,並且支持充電5分鐘聆聽1小時的快充技術,搭配充電盒提供的30小時額外續航,能夠保證一天的高強度使用。
  • 真無線藍牙耳機哪個品牌好,什麼牌子無線耳機最好
    現在很多城市都禁止在地鐵上公放外音了,比如深圳,上海這些城市,公放外音真的會很打攪別人,如果你經常攜帶有線耳機,那你肯定已經被耳機線煩透了。藍牙耳機才是真的方便。然後去了解一下市面上的各種耳機,你會發現,真無線藍牙耳機已經很火了,那麼什麼牌子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好用呢?
  • 無線與真無線耳機:到底有什麼區別?
    近年來,真無線耳機的概念和產品仿佛一夜之間佔領了手機相關市場,路上公交上到處都能看到戴真無線耳機的人。那麼真無線的機到底真在哪,和過去的無線耳機有什麼區別? 無線耳機是傳統的無耳式耳掛式或耳掛式耳機,兩個耳罩由頭帶連接。
  • AirPods Pro:真·無線降噪耳機完成體?
    本人是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的擁護者,沒有降噪功能的耳機,在各種吵雜場合如果需要聽清楚,必然要開啟比正常更高的音量,對聽力的傷害極大。同時,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也可以為聆聽音樂/通話等使用場景提供更好的沉浸感。Airpods Pro全新的入耳式設計,加入萬眾期待的主動降噪,似乎把很多人想要入手真無線耳機的最後一道心理障礙移除了。
  • 無線藍牙耳機推薦哪款,真無線藍牙耳機推薦
    最近,藍牙耳機已經可以擺脫「線」制,做到真無線。根據市場分析,真無線藍牙耳機也是後面幾年耳機發展主要方向,因此藍牙耳機市場,琳琅滿目的藍牙耳機品牌,那麼無線藍牙耳機哪款好呢?
  • 百元耳機也有四麥克風降噪?omthing真無線藍牙耳機體驗
    2016年,隨著蘋果Airpods的發布,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優點,真無線藍牙耳機市場也越來越火,各大國產耳機廠商,也陸續發布了自己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不過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價格也不便宜,稍微好點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動則上千,少則上百,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購買還是有一定的壓力
  • 主動降噪無線藍牙耳機推薦 學生黨平價耳機推薦
    此外,Nank南卡A1無線降噪藍牙耳機還針對飛機,地鐵,巴士等環境的低頻降噪做了深度優化,特別是400Hz以內的低頻噪音根據顯著的降噪效果。尤其對於很多曾經對降噪耳機體驗表示不適應的朋友,惠威AW-83這款耳機突破性的改善了降噪開啟後的用戶體驗。第三款:小米AIR 2真無線藍牙耳機小米AIR 2外觀純白,設計非常簡潔。耳機採用了半入耳式設計,雖然沒有物理降噪加成,不過半入耳式對耳機壓迫感更小,單耳重約4.5g,小巧輕盈、佩戴舒適。
  • 魅族POP Pro真無線降噪耳機發布,水墨留白設計,降噪深度35分貝
    1月11日上午,魅族科技正式發布魅族POP Pro主動降噪耳機,這是魅族首款支持ANC主動降噪功能的TWS真無線藍牙耳機,耳機採用三重混合主動降噪技術,官方宣傳最大降噪深度35dB。魅族POP Pro主動降噪耳機售價499元,將於1月12日 10:00 在官網渠道開售。
  • 扛起普及降噪真無線耳機的重任 快科技為何對這款耳機讚不絕口
    比如說耳機產品,價格從幾十到幾千都有,甚至萬元產品也不在少數。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見的比較多的這類配備主動降噪功能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價格往往也要2000元左右,價格普遍偏高導致了很多對主動降噪功能有需求的消費者望塵莫及。在大多數人的思維裡,好的產品都會有著昂貴的價格。
  • 百元級有沒有好用的藍牙耳機?雙11高性價比平價暢銷真無線藍牙耳機...
    今天就來說說性價比高的藍牙耳機,相比於高配置,更多人還是更關注於價格。單單是今年,發布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就讓人眼花繚亂,不過其中質量性能、性價比高的耳機還是能夠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下面我們就來測評幾款高人氣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雙11是否值得入手呢?
  • 真無線藍牙耳機哪款好?藍牙耳機二十大名牌排行
    最近粉絲私信最多的問題是「真無線藍牙耳機哪款好」,為了讓大家選購的時候不再迷茫,我盤點了一下現在市面上的藍牙耳機名牌排行,把現在知名度最靠前的二十款全部列出來了,具體是哪些機型呢?
  • 雷蛇發布戰錘狂鯊真無線專業版降噪耳機,售價1599元
    來源:IT之家外設廠商雷蛇今日發布了多款新品,其中 「戰錘狂鯊」真無線耳機推出了專業版,支持 ANC 主動降噪技術以及 THX 音效認證。此款耳機相比第一代戰錘狂鯊,採用了更大的充電盒,佩戴方式改為入耳式,能獲得更佳的隔音效果。
  • 山葉 TW-E7A 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試聽:智能優化音頻頻率
    TW-E7A 聽感解析:細膩音質,傳遞樂曲中的微妙情感起伏 具備 aptX 高音質藍牙無線傳輸功能的 TW-E7A 在聲音的表現上究竟如何呢?相信是很多人看到這裡最關注的重點,因此小編在評測期間也嘗試通過 TW-E7A 聆聽多種類型的音樂,儘可能挖掘出這款真無線降噪耳機的極限。
  • 三星Galaxy Buds Pro真無線耳機通過認證 支持主動降噪
    華強北電腦網12月1日消息 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離不開耳機了,不管是有線耳機還是無線耳機都比沒有耳機更有安全感,並且現在地鐵上禁止外放聲音,所以大家平常佩戴耳機的時間就更長了,而無線耳機的用戶數量可是一直在增長,確實比有線耳機更加方便,而在眾多真無線耳機中,三星的Galaxy Buds系列深受喜愛。
  • 真無線藍牙耳機排行榜:口碑最好的二十大藍牙耳機品牌
    藍牙耳機憑藉小巧便攜的優勢迅速席捲全球,甚至開始逐漸取代有線耳機。今天要盤點的這個真無線藍牙耳機排行榜就是以口碑為標準,看哪些藍牙耳機的評分最高!TOP 1:JEET Air Plus藍牙耳機JEET是3C數碼產品裡唯一一個,不搞潮酷、時尚,靠「非時尚」,以及堅持技術體驗創新成功的品牌。
  • 靜享於心 飛利浦影音發布T8505真無線降噪耳機
    面對我們生活當中的各種噪音,有時一款降噪耳機往往可以對我們身邊的大多數噪音進行有效的過濾,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識到一款降噪耳機的重要性。前一陣飛利浦影音也發布了旗下的降噪真無線耳機——T8505。飛利浦T8505的外觀設計走的還是一貫的精英商務風,純黑色外觀設計配以充電盒頂部的LOGO,整體設計十分簡潔。
  • 華為發布FreeBuds Pro真無線耳機 最高可實現40dB降噪
    昨晚,華為舉辦全場景發布會,在會上發布了最新旗艦級真無線耳機FreeBuds Pro,這是首款真無線的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在功能和配置方面都更加強勁。華為FreeBuds Pro耳機以鋼琴鍵為設計原型,打造了雅致琴鍵方形耳柄,搭配上流暢曲線的耳機,整體外觀設計出色。
  • 手遊愛好者的高端高配之選,雷蛇戰錘狂鯊真無線專業版耳機評測
    在手遊如此火爆的市場背景下,外設廠商推適用於手遊的真無線耳機也許是真無線白熱化市場的為數不多的出路之一。不過雷蛇至今才推過兩三款真無線耳機讓我還是有點驚訝,按它的研發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一年推三款都不驚訝。有人會問廠商不斷推新品有什麼好處,從商業的角度講迅速推陳出新不僅代表一個品牌的健康程度,同時也能一直搶佔市場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