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畫過太陽,黃色的暖暖的。 有人說,不對,傍晚的夕陽是紅色的。事實上,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並不是太陽真正的顏色。怎麼回事兒?太陽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陽光,有的勁兒大,有的勁兒小
如果去太空裡看太陽,你會發現,太陽竟然是白色的。白色,才是太陽本來的顏色。我們能看到的太陽光,其實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可見光混在一起組成的。紅色波長最長,你就當它最有勁兒;黃色波長比較長,也很有勁兒;藍色和紫色波長比較短,它們是最沒勁兒的。
大氣層把陽光「剝香蕉」形成藍天
簡單說,地球的天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被大氣層包裹著。太陽光從太陽出發,必須經過大氣層,才能到達我們的眼睛。經過大氣層的時候,陽光會遇到大氣層裡的空氣分子、塵埃和水蒸氣的阻擋,不停地散射。波長短、最沒勁兒的藍色和紫色,很快就被攔住,像剝香蕉皮似的,在天空鋪開。而人眼睛對紫色光不敏感,所以我們看到天空的主要是藍色。
我們看到的太陽是「有勁兒的顏色」
其它波長長、有勁兒的顏色,尤其是紅色、黃色,更容易直直的來到地面,成為我們看到的發黃髮紅的太陽。清晨或傍晚,太陽剛剛升起或即將落下時,它與地面的角度更小。這就需要穿過更厚的大氣層,太陽光才能進入我們的眼睛。比較有勁兒的黃色似乎也費勁了,最有勁兒的紅色就會更多地讓我們看到。所以,朝霞和夕陽更容易發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