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修繕 蔡氏古民居重新開放
歷時一年多,修繕14座古厝;將按屬地管理原則做好日常保護
東南網8月2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楊江參 呂波)昨日,隨著施工隊撤場,南安蔡氏古民居二期修繕工程基本完工,所有景點重新向遊客開放。
蔡氏古民居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泉州旅遊的一張名片,雖備受呵護,但終究敵不過歲月的洗禮,部分建築已老化,甚至坍塌。為此,南安啟動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修繕工程,一期於2008年至2015年施工,對10棟古建築進行修繕,二期工程於2018年3月啟動,修繕14棟古建築。
14座古厝修繕基本完工
昨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蔡氏古民居,看到14座古厝已披上新顏,整個建築群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時有遊客前來遊覽參觀。
售票處工作人員介紹,施工隊已於前天正式撤場,只留下兩名師傅做掃尾工作,全部景點也都重新開放。一位師傅介紹,此次修繕於去年3月24日正式動工,對建築群中的德典厝、世用厝、世雙厝、德棣厝、啟昌厝等14座單體建築進行保護修繕,工程造價1400萬元左右,最高峰時有近80人進場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正等待有關單位的驗收。
據了解,此前,蔡氏古民居德典厝的花廳倒塌,此次修繕,按照原貌進行重建。另外,德典厝西護厝也被推倒重建,新建牆體由杉木製成。古厝屋面也換上了新的木構件,除了顏色不同,樣式和結構基本一致。
現場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德典厝被原先居民採用現代工藝改造過,有的地方甚至用了鋼筋混凝土,與古厝原有風格格格不入,因此他們在遵循原貌的基礎上,重點對這部分進行重建。
除了翻建後期改造和倒塌的建築,不少古厝的屋面也都做了修繕。
現場施工師傅說,因多年風吹日曬,很多古厝屋面都出現損壞,這也成了二次修繕的一個重點,對屋面統一進行揭瓦翻新,能用的全部保留,糟鏽的木構件和不能用的瓦片重新更換,做到最小幹預。
另外,本次修繕尤其注意細節,一些沒有完全損壞的門窗、柵欄,修繕時都儘量保留。
這輪修繕主要做什麼?
記者從施工方獲悉,此次修繕是按「尊重原貌、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邀請了對閩南建築較為熟悉的老師傅前來施工,儘量保持原來的建築樣式和風格。
南安市博物館現場工作人員表示,此次修繕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對殘損破舊的木柱、檁條、椽子、門、窗、木板壁、梁枋等木構件進行修補或更換,同時對木構架進行整體加固;
2.對殘損牆面進行重新抹灰,重做或修補竹夾泥牆;
3.更換屋瓦構件及修補屋脊、水車堵;
4.更換殘損地磚,扶正歪斜牆體;
5.拆除影響歷史風貌的後期改建,根據歷史痕跡復原倒塌建築,還原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
據了解,因修繕面廣,整體工程量大,所以修繕時間持續了一年多,原本預計今年6月底完工,實際到8月才算基本結束。目前,經過前後兩次的修繕後,有效消除了古民居建築群的安全隱患,同時單體建築原有歷史風貌和建築特色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復原。下一步,將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進一步做好日常保護管理,並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做好合理利用。
□說汝知影
蔡氏古民居籌建於1861年,1911年竣工。整個建築群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佔地1.63萬平方米,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房間400多間。2001年6月25日,蔡氏古民居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7日,蔡氏古民居營造技藝被國家文化部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閩南小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