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中國天眼發現240餘顆脈衝星,學術界如何應對新冠疫情...

2020-11-22 前瞻網

新研究:防範新冠超級傳播事件 人群聚集應限制在10人以下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超級傳播事件在新冠病毒傳播中作用巨大。研究人員發現,將聚集人數限制在10人或以下,有助於顯著減少超級傳播事件,進而減少整體感染人數。

一名白血病女患者體內新冠病毒至少105天才完全清除

研究人員在11月4日的《細胞》雜誌上報導了一例罕見的病例,一名患有白血病和低抗體計數的女性體內新冠病毒至少105天才完全清除,傳染性病毒持續至少70天,同時始終保持無症狀。

Frontiers全球調查報告揭示學術界如何應對新冠疫情

今年 5月到6月,開放獲取出版社Frontiers對全球 125個國家約2.5萬名科研工作者進行關於新冠疫情對科研影響的調研,調研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疫情的爆發使得大多數科研人員無法繼續實驗工作,但對其每日工作並沒有顯著影響。疫情期間,四分之三的科研人員最主要的工作為撰寫論文和在線教學,且大部分對於所在的機構或院校提供的支持表示滿意。五分之一的被訪科研人員表示工作完全無法進行。

新冠又一影響!癌症治療每延誤一個月死亡風險增加約10%

《英國醫學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許多情況下,即使癌症治療延遲一個月,死亡的風險也會高出6-13%,而且,這種風險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而持續上升。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外科手術、全身治療(如化療)還是7種癌症的放療,延誤治療對患者的死亡率都有顯著影響。

Engineering出版新冠病毒肺炎專刊

11月4日,《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在中國工程院舉行Engineering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推介會,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本期新冠病毒肺炎專題刊登了鍾南山、李蘭娟、張伯禮、陳薇、王辰、喬傑、曲久輝等院士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更新對COVID-19及其治療方法的理解,涵蓋COVID-19研究的6個領域。

新研究提議巴布亞企鵝應分為4個物種

近日,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發表在《生態與進化》(Ecology and Evolution)上的研究表明,巴布亞企鵝(Pygoscelis papua)應分為4個種,而非目前認為的 P. p. ellsworthi 和 P. p. papua 2個亞種,這個發現有助於對其多樣性的保護。

女性也曾是大型獵物狩獵者

過去,許多科學家認為早期人類中的採集者大多是女性,而男性擔當的都是狩獵者角色。但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一座9000年歷史的女性獵人墓葬卻顛覆了這一假設。統計分析表明,當時的狩獵活動中女性參與度為30%~50%,這與後來男性獵人主導的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

科學家鎖定快速射電暴來源

一個加拿大的科研團隊檢測到了來自銀河系內磁陀星SGR 1935+2154隻有毫秒級持續時間的射電暴,強度是之前來自磁陀星射射電輻射的三千倍。科學家表示,這次的發現更加印證了磁陀星理論,表明至少磁陀星是部分快速射電暴的來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中國古代穀物飲食的複雜歷史

小麥、大米、大麥和小米等穀物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來源。PLoS ONE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古代穀物飲食的變化是由多種環境和文化習俗共同驅動的。研究人員彙編了來自中國128個考古遺址的2448個人體骨骼樣本中穩定碳、氮同位素成分的公開數據,時間跨度超過6000年。

位於腸道的免疫細胞也能保護大腦

中樞神經系統通常都會在腦膜的保護下與細菌分隔開來。但是腦膜的最外層卻是比較薄弱的部分,這裡的血管會有部分露出,並且還有一些靜脈結構,使得細菌有可能在此聚集。不過,《自然》的新研究發現,一種通常只位於腸道或肺黏膜的免疫細胞出現在了此處,這種被稱作IgA細胞的免疫細胞能夠釋放針對不同病原體的抗體,以此來預防病菌入侵腦膜,從而保護中樞神經系統。

海平面上升會帶來複雜後果

據《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以1000年為單位,繪製了英國西南部錫利群島在12000年間的海岸線變化。約4000~5000年前,海平面上升令該島土地以每年1萬平方米的速度被淹沒,這些土地平坦且接近海平面,故造成了快速且廣泛的海岸線改變。但由於地貌,其在不到1000年前才從一個整體變為現在的140餘個群島。

研究稱心態越好 記憶越牢

近日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感到熱情和快樂的人——心理學家稱之為「積極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下降的可能性更小。這一結果為越來越多關於積極情緒在健康老化中的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佐證。

科學家揭曉謎團: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

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oc Yengo研究團隊在美國人類遺傳學年會上展示了一項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收集了400萬人的基因組數據,並鑑定出近10000個DNA標記,這些標記似乎完全解釋了「遺傳性缺失」的部分對身高的影響,至少對歐洲血統的人來說是這樣。

潛伏在宇宙中的暗物質從何而來?新理論認為或由宇宙氣泡形成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膨脹的宇宙氣泡可能導致了現在大量的暗物質,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牽引著恆星,但卻不發光。10月9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的這一理論,或許能準確解釋暗物質是如何從早期宇宙的熾熱湯中濃縮出來的。

雲南發現錦葵科新物種 僅存約50株

從雲南省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日,該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學術期刊Phytotaxa上發表錦葵科一新物種——大圍山梧桐(Firmiana daweishanensis Gui L.Zhang & J.Y.Xiang),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新成員。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多年前「五眼大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由該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組發現5億多年前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章氏麒麟蝦」。它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持續提升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測算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28.3(以2005 年為100),比上年增長7.8%,延續較快增長態勢;在4個創新分領域的21個指標中,有19個指標指數比上年有所提高。

國際空間站20年完成超3000項實驗

2000年11月,國際空間站(ISS)大門敞開,3名太空人漂浮著進入其中,拉開了人類在軌道前哨站工作和生活的序幕。時至今日,ISS已成立20周年,太空人進行了約三千項科學實驗。實驗方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等。

DNA電壓表暴露電池內部的電子生命

研究人員現在建立了一種基於DNA的工具,可以測量被稱為細胞器的膜包裹結構內部和外部的電壓差異。細胞器存在於動物和其他生物的細胞中。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大學的Yamuna Krishnan和同事開發了一種傳感器,它由兩條DNA鏈連接到兩種螢光染料分子上,其中一種通過改變亮度來響應電壓波動。

黃河源冰川首次科學考察獲進展

日前,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黃河源區阿尼瑪卿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一支總長度為170米的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這是首次對黃河源阿尼瑪卿地區進行大規模科考,投入50多人,動用了直升機,以把大型設備運到冰面上。未來,他們計劃開展綜合性的冰川水文觀測。

「東方杯」全國大學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賽在京落幕

11月3日,由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家學會(SEG)、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物探專業委員會、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主辦的第八屆「東方杯」全國大學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賽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舉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截至目前,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O不負眾望!中國天眼已發現二百四十多顆脈衝星(科技日報 記者 陸成寬)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網友熱議...
    虎撲11月5日訊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天眼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貴州# 不負眾望!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李柯伽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日前,藉助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新觀測,我國科學家在快速射電暴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10月29日和11月4日,兩篇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讓「中國天眼」再次成為射電天文學界的焦點。有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快速射電暴如何產生?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作者:吳月輝 來源:人民日報 選稿:楊宜修「中國天眼」全景。國家天文臺供圖核心閱讀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截至目前,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藉助「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現象。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2020-11-06 10:33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ongxiaojun2  截至目前, 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 ,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中國天眼」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張泉、董瑞豐)記者從國家天文臺獲悉,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中國天眼」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張泉、董瑞豐)記者從國家天文臺獲悉,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中國天眼」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國家天文臺獲悉,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40餘篇。
  • 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未來5年力爭1000顆
    11月5日,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稱,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天眼FAST最新的觀測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連續有兩篇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明年將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使用
    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在穩定可靠運行的同時,FAST「勤懇」從事觀測服務。國家天文臺近日表示,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在「天眼」的幫助下,中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我國能琛索太陽系邊緣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1月4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召開新聞發布會,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中國天眼」(FAST)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消息,目前基於「中國天眼」(FAST)數據,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脈衝星數量超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40餘篇。
  • 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迄今為止,中國天眼FAST可謂勞苦功高,已探測到了240多顆宇宙深處的脈衝星,最遠有幾千光年。從2016年9月投入使用到現在僅4年時間,幾乎每年就會發現60顆。而發現脈衝星最多的澳大利亞Parkes望遠鏡從1961年~2020年已發現2000顆,平均每年發現34顆。
  • 』中國天眼』運行300天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正式運行300天以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日前,藉助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新觀測,我國科學家在快速射電暴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10月29日和11月4日,兩篇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讓「中國天眼」再次成為射電天文學界的焦點。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我國進入射電天文學領域第一方隊
    據國內媒體報導,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截至目前,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中國「天眼」再登學術頂刊!觀測服務逾5200個機時,發現240餘顆脈衝星
    今天,又一項基於中國天眼FAST數據的成果登上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發現超過240顆脈衝星!中國天眼,不負眾望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達到預期設計目標近2截至目前,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