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就業難,學歷貶值薪酬下降5.1%,高校生就業內卷怎麼破?

2021-01-11 出行一客
2020年12月26日,江蘇省南京市,2021年

文 | 《財經》雜誌記者 鄒碧穎

編輯 | 王延春

2020年12月27日,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落下帷幕,報考人數達到377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距離2017年中國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200萬人大關,僅僅過去5年時間,而報考人數已經翻了將近一番。

「本科畢業以前還好找工作,現在就不行。研究生都競爭很厲害,本科生更難了。」三年前,劉佳源作為應屆研究生入職位於深圳的德恆律師事務所。她近日告訴《財經》記者,大型律所對新員工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現在進入她們律所的大多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英美名校畢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已經很難跨越紅圈律所的門檻。

同一份工作尤其高精尖崗位對文憑的要求越來越高,《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類似現象也在教育、醫療、金融等行業上演。五年前,張巖從四川大學本科畢業,和他同期入職成都一家招商銀行的新同事,大多是來自211高校的本科生。五年後,張巖告訴《財經》記者,該銀行招聘的硬性門檻沒有提高,但篩選進來的新人卻幾乎都變成了研究生,尤以海歸居多。

2020年,北大清華學生入職杭州餘杭區街道辦,非211、985高校出身的碩士求職難,諸多高學歷就業下沉的現象引發關注,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在《文憑社會》書中提出的「文憑通貨膨脹」現象是否正在中國重現?

11月,浙江大學三位作者發表的一篇論文利用2017年智聯招聘網站上約2萬份簡歷和同期1.6萬個招聘崗位作為樣本進行研究,認為過度教育普遍存在,並且帶來了薪酬懲罰。約一半的求職者學歷相對工作要求高出兩年或以上,他們獲得的薪酬比與自身水平相符崗位的薪酬低5.1%。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嶽昌君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家長普遍重視教育。中國家庭的收入在2001年以來快速增長,從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攀升至超過1萬美元,家庭財富的迅速累積也帶來教育支付能力逐漸增強,高等教育的競爭由此加劇。

2020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共874萬人。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在學研究生286.37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否已經過度?

《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提醒,中國高等教育於2002年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於2019年從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地位逐漸褪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提升社會整體人力資源素質的角度來看,未來高等教育還需要繼續提高普及率,為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升級蓄積人才動能。

高等教育回報率為10%,就業難源於結構性錯配

「學歷的含金量大不如前的感覺。」四年前,趙晨在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攻讀商科並獲得了研究生學歷,回國後輾轉進入四川大學MBA教育中心工作。她告訴《財經》記者,自己現在領取的工資算「普通能吃飽飯的水平」,事業單位晉升薪資存在局限,但他們部門現在普遍要求新入職的員工必須是碩士加海歸。

前段日子,袁慧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希望在南寧覓得一份大中專的教職工作,但當地的大中專學校基本要求博士學位,碩士則需要發表論文。袁慧沒有在國內發表過論文,暫時在培訓機構找到一份工作,正尋思著騎驢找馬,進入當地的基礎教育行業工作。

為什麼高校畢業生找到一份好工作似乎變得更難?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曉宇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傳統就重視教育,人們增長能力、知識,獲取競爭優勢的需求,催生了對更高層次教育的追求。獲得同樣資歷的人越來越多,資歷背後的競爭優勢就會被削弱。2019年全國在學碩士生243.95萬人,上世紀90年代在校大學生才200萬人出頭,現在碩士生地位與當年的大學生類似,還面臨著本科生在勞動力市場的擠壓,比如清華北大等名校本科的競爭力可能高於普通學校的碩士學位。

2021年,中國錄取的研究生將擴招至110萬人,這是否會造成高等學歷貶值、教育回報率下降?陳曉宇、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實向《財經》記者介紹,教育回報率是指就業者每多受一年教育所獲得的收入增長率。改革開放後90年代以來教育收益率快速上升,2006年後出現小幅下降,2010年後保持在10%左右。

李實解釋,勞動力市場的工資變化取決於供求關係。如果經濟能夠保持正常增速,對勞動力需求有所增加,部分人工資增長快,部分人工資增長慢,屬於正常的結構性變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所減少。同時,許多原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臨時轉為在國內就業,人力供給增加,導致就業壓力增大,這是暫時性的現象。許多高校生去基層工作,可能更多是一種過渡性的選擇。

在嶽昌君看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收入回報依然可觀。他帶領的團隊對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在東中西部17個省區市的32所高校開展抽樣調查,回收16571份有效問卷發現:學歷越高起薪越高。從算術平均值來看,專科生為3548元,本科生為5417元,碩士生為8778元,博士生為13849元。從中位數來看,專科生為3000元,本科生為5000元,碩士生為8000元,博士生為12000元。此外,學生們的薪資收入根據畢業學校、就業地區、行業、工作單位及職業類型等不同也存在差距。

實際上,中國國民的整體學歷水平並不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擁有者在人群中依然處於優勢競爭地位。12月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 2020》顯示,1985至2018年,全國勞動力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佔比從11.8%上升至39.8%,其中城鎮從26.1%上升至52.7%,鄉村從7.2%升至20.7%。由此可證,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算高。

嶽昌君分析,儘管基於網絡樣本的研究顯示,高學歷者面臨薪酬懲罰。但2019年僅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通過網絡渠道找到工作,許多優秀學生與優質職業的匹配在線下達成,網絡樣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從大趨勢看,高學歷者的長期收入還是增長更快。2019年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許多高校畢業生尤其是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教育、科技、IT、金融業以及政府部門工作。不同學歷畢業生的去向結構差異顯著,相對而言,高學歷畢業生的去向更好一些。

多位專家指出,近年來「高能低配」現象之所以出現,並非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擴大所致,深層原因在於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的結構性錯配。李實認為,不是應該減少高校數量或大學生培養數量,而是應當優化專業結構與教學內容,通過促進學以致用來提升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匹配度。

中國勞動力市場今後面臨的挑戰並非供過於求。2019年初,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撰文提醒,中國人口發展正處於重大轉折期。自2012年起,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2600餘萬人。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嶽昌君指出,社會對年輕人特別是高素質年輕人的需求仍存在缺口。

目前,高學歷人才的就業地區呈現出不均衡特點。《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2019)》顯示,已確定單位的畢業生前往北上廣、東部(非北上廣)、中部和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分別為 25.6%、31.1%、17.5%和 25.8%。嶽昌君指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的經濟實力強勁,對人才的吸引力大,而中西部地區缺優秀人才的現象較為突出。

偏遠的、基層的、私營的部門想要吸引高學歷學生較為困難。《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2019)》顯示,2019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去向單位分別為民營企業(35.4%)、國有企業(28.5%)、其他企業(7.2%)、中小學(5.8%)、黨政機關(5.7%)。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學生在黨政機關就業的比例擴大,國營企業就業比重超過民營企業。

陳曉宇觀察,近年來,越來越多學生傾向於進入國企、機關等公共部門工作,穩定的工作環境、較高的職業地位與良好的社會聲譽是其主要的吸引力。「高能低配」現象往往更容易在公共部門發生,但長期來看,學歷是在公共部門晉升發展的一項有利資產。相對而言,私營部門更看重個人能力與價值回報,學歷對於升職的影響將隨著工作年限增加被逐漸淡化。

4.9%高校生為過度教育,教育先行適應經濟發展

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將高等教育的發展劃分為「精英化、大眾化和普及化」三階段: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超過適齡人口的比重小於15%,為精英化階段;15%至50%,轉向大眾化;超過50%則預示著邁向普及化階段。精英化階段,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數人享有的權利。1978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55%,2002年這一數字變為15%,中國跨入大眾化階段,具備一定資質的人就能上大學。

「要特別警惕我們的身子進入了普及化,腦子還在大眾化,習慣還在精英化。」今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廈門大學演講時指出,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19年達到51.6%,意味著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也將「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列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成就之一。

「現在不是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就必然從事高大上的工作,坐在辦公室做高級管理人員或高層次科研人員。」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家勇對《財經》記者指出,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不能再固守精英時代觀念擇業。社會熱議的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生下到街道辦事處工作,不能簡單地解讀為人才「高消費」或學歷貶值,往往看似簡單的基層工作更具有挑戰性。更何況,基層經驗對於公務員成長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歷練,職業生涯的起點並不意味著事業的終點。

「表面上好像大學生、碩士生找工作的門檻或求職壓力的確增加了,但是他們進入大學的困難程度也大大下降了。」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吳寒天看來,部分高校畢業生從事高精尖工作,也不妨礙部分學生從事基礎教育、基層公務員等工作。清華北大碩士生應聘一線城市中小學教師等現象引發關注,也說明社會認知與現實變化存在差距。他舉例,芬蘭的中學教育從業者已經大多是擁有碩士文憑的高學歷群體,這對提升社會教育水平也是好事一件。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是否已經出現高等教育過度的問題?吳寒天分析,中國的產業結構門類與經濟發展階段大體適配,容納高素質勞動力基本沒問題。嶽昌君指出,關於過度教育有不同的測量方法,有客觀方法、主觀方法,但都不是絕對的。從邏輯上講,總是會同時存在適度教育、過度教育、教育不足三種情況。從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看,73.1%的學生為適度教育,4.9%的學生為過度教育,比例低於15%,現在中國的過度教育現象其實並不嚴重。

「不能說經濟現在需要多少人,就培養多少人。」李實認為,為了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未來工作需要的變化,高等教育必須具備一定超前性。吳寒天也指出,許多先發國家與後發國家的經驗表明,教育先行將為經濟內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中國未來的產業升級也需要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在其著作《論人力資本投資》中指出,各國間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人力資本及其投資的競爭。多位專家提醒,儘管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增量很大,但全社會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佔比相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仍然偏低。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與質量都應當繼續提升,努力向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看齊。

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教育概覽2020》顯示,2019年國民受教育度最高的OCED國家是韓國、愛爾蘭,擁有學士及以上學歷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70%,瑞士、立陶宛、加拿大、俄羅斯聯邦、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盧森堡等國家緊隨其後。中國排名靠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佔比略低於20%。

另據《2018人力資源強國報告》,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排名從2000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3位,接近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但人均受教育年限、預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公共教育經費、勞動生產率等6項指標均排名在40位之後。

李實指出,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離不開人力資本的積累,必須以高等教育的普及作為支撐。吳寒天以美國為例介紹,二戰結束後美國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復員接受高等教育的時間,與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州立大學本科培養規模大幅擴張的階段相吻合。美國年輕人提升學歷、綜合素質後進入勞動力市場,也為美國二戰後的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於2021年研究生的大規模擴招,陳曉宇指出,教育是一個反周期行業,經濟不景氣時勞動力市場求職難,找到好工作的機會減少,相當於教育的機會成本降低,會導致求學需求大幅增加。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僅有二三十年歷史,招生規模還無法滿足大學生的讀研需求。吳寒天則分析,擴招的深層原因在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要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譬如汽車製造產業從業者素質肯定會和過去不一樣。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也對一線勞動者的素質、學歷提出了更高要求

「20世紀90年代碩士博士加起來每年招生不到6萬人,2020年研究生招生超過110萬人,人才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研究生教育大規模擴招,畢業生就業面也大大拓寬了,但這並不代表選擇讀研就是過度教育。」張家勇強調,對個人而言,研究生教育帶來的不僅是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等顯性回報,也會帶來視野提升、精神愉悅和自我實現等隱性回報。對於女性而言,高學歷還會給子女和家庭帶來更多社會資本。

嶽昌君特別指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回報率顯著高於男性,學歷越高,基於男女性別的工資收入差距越小。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對於下一代的培養也能帶來明顯的積極作用。相較母親學歷在高中及以下的碩士生,母親學歷在大學及以上的碩士生起薪也會更高。

搭建終身教育「立交橋」,強化製造業人才供給

不可否認,伴隨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學歷競爭白熱化在2020年觸動了更大的社會焦慮。

趙晨觀察,來攻讀MBA非全日制碩士學位的人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人脈資源、提升自我以及四川大學的研究生文憑,成為吸引該群體繼續深造的主要因素。張巖在工作之餘也去四川大學攻讀了MBA非全日制碩士學位。儘管目前工資沒有上漲、職位也沒有上升,但「讀了以後職業發展好一點吧,萬一以後會用到呢?」

吳寒天認為,個人衡量要不要選擇讀研讀博深造,一要考慮經濟基礎,即家庭背景、收入水平,是否有儘早自食其力、給予原生家庭經濟支持的迫切需要;二要考慮個人的興趣與追求。陳曉宇建議,可以根據從事的工作與行業進行抉擇,例如醫生、科研人員對資質要求相對更高。但如果繼續攻讀學位的未來收益尚不明確,也可以不直接讀研,先工作再作出選擇判斷。

陳曉宇、張家勇等專家指出,中國學生更傾向本科畢業後立即攻讀碩士學位,本碩連讀的比例顯著高於部分發達國家。吳寒天介紹,從校門到校門攻讀碩士學位的情況來看,西方國家理工科的學生佔比也不低,但商科、國際政治、公共管理等人文社科專業對工作經驗有一定要求,國外多數大學生會優先選擇就業,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回校深造。

「這一方面跟社會發展階段有關,另一方面可能也與招生政策不同有關。」吳寒天指出,西方國家的全日制學術型碩士項目多採用提交材料、推薦信等申請考核制,有利於不同背景的社會人士獲得教育深造的機會。中國在推免保研的基礎上,通過統考、複試、面試等方式進行招錄以大學生為主的群體,更多是出於兼顧研究生教育公平及報考規模的考慮。

如何引導讀研需求理性增長、避免學歷內卷?多位專家指出,應當從社會層面改變唯學歷論的用人評價體系。張家勇指出,許多家長高度重視高考前孩子的考試分數,但對高考後孩子所在大學的教育質量漠不關心。從本質上說,這些家長關心的不是教育自身價值,而是關心教育附加的社會分層功能。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近日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圍繞普通高中、普通本科、學術型研究生的升學競爭依然激烈,部分地區以學歷學位層次來判定教育質量的慣性還很明顯。

今年10月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

張家勇強調,企業家、藝術家、大國工匠等拔尖創新人才往往更適合通過「師徒制」的實踐學習。具備較高文稿寫作能力和社會服務精神的高中生、專科生一樣能夠適應部分公務員崗位的工作要求,國家公務員招考沒有必要設立過高的學歷門檻。從國家層面看,應該建立人人成才、人盡其才、各得其所的社會選人用人制度,加快建設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陳曉宇指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多樣性、靈活性仍然可以繼續提升。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是建立終身教育體系,讓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能通往高等教育之路。

在12月3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學習革命全面推進。上線慕課數量增至3.2萬門,學習人數達4.9億人次,中國的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108萬教師開出課程合計1719萬門次,在線學習學生共計35億人次。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正通過線上化的方式加速拓展。

張力介紹,今後有條件的高校將試行寬進嚴出模式,容納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從業人員進修深造,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此外,高等教育將更加注重與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融合協調發展,形成人才培養動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機制,積極促進就業創業。

實際上,優化高等教育的輸入、輸出,對於增強人才與就業市場的匹配度至關重要。李實表示,伴隨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同行業對相關專業的需求也會變化,一份工作的薪酬持續上漲很難實現。如果崗位需求降低、專業人才供給仍然偏多,就會造成工資短期下降。但個人根據市場需求迅速做出調整,將有利於適應社會變化。比如掌握金融、計算機或其他門類知識的人才,在銀行部門工作機會減少的情況下,也能很快轉向其他部門求職。

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頭戲,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變革已經在2020年邁出了關鍵一步。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首次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分別針對中國研究生教育作出指示與批示,正式吹響了中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號角。

9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群眾新需求,面向國家治理大戰略,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這也被外界解讀為是改革高等教育適應未來經濟社會需求的重要舉措。

在陳曉宇看來,未來的社會特別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層次來支撐經濟發展。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等科技創新領域越來越需要頂尖人才、專門人才。社會其他部門也需要不同層次、類別、專業的人才。譬如一線高級技術工人收入較高,但社會評價可能還比不上碩士博士,這類關鍵人才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現象亟待改變。

有考研機構分析,近年考研人數大增,工學類招生人數遠超過其他專業,但單科線、總分線相較文科、藝術類專業低很多。而未來的趨勢是,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慧、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還將持續擴招。

「具備技術開發與應用的高技能人才其實還是很缺的,這些年人才都去了金融、教育、IT等第三產業,從事製造業的高校畢業生比例非常低,國家要打造中國製造2025,光靠專科肯定不夠。」嶽昌君分析,隨著高端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製造業的技術含量將越來越高。今後進入製造業就業、從事生產研發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發展應該不會差。

2020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背後,全社會對文憑學歷的認知也正處於急劇的調整重塑之中。吳寒天提醒,我們正在經歷的新科技革命已經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進入工業4.0的時代,高等教育更需要大力發展交叉學科,著力培養人才跨學科的本領,為中國的人力資本適應後工業化時代的要求做好準備。

(應採訪對象要求,劉佳源、張巖、趙晨、袁慧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高校擴招的20餘年,也是學歷貶值的20年,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學歷泡沫。 隨著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留校門檻還在繼續提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學歷查三代」,本科不是重點大學即與高校無緣。 是時代發展,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了嗎?未必。
  • 這5大專業本科畢業,很難找到工作,考研後就業競爭力才會提升
    ,另一方面可能是與現在各大公司和企業對本科階段畢業生的需求下降,對高學歷的精尖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這也是引發本科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一般要看求職者的學歷,和所學的專業,以及專業技能的高低,面對這一情況,為了能贏得更多的機會,增加自身就業時的競爭力,不少的畢業生都紛紛加入了考研的隊伍,繼續提升自身的技能,就為了增加自身在就業時候的成功可能。 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本科階段畢業很難找到工作的5大專業,考研後機會和就業競爭力才會提升和增加。
  • 考研才升值的3個專業,不考研難就業,考研上岸後薪酬就不一樣了
    文/皮球媽媽 2020年的畢業季是歷經考驗的,高校和畢業生間只能用「雲畢業典禮」的方式來告別了,不少畢業生都沒能身穿學士服站在校園裡拍成畢業照,真的是蠻遺憾的,只能日後重新彌補了,每到畢業季,都有大批的應屆畢業生離開大學,開啟自己的職場生活。
  • 解讀2020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華為最受歡迎,民企青睞度遠超國企
    而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上漲,2019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834萬人。為了解應屆畢業生對畢業去向的規劃,大學生求職網申平臺梧桐果面向全國10萬名2020屆高校畢業生發布調查問卷,對畢業生就業意向選擇進行全方位解讀。
  • 二三線城市青睞度崛起 畢業生就業意向解讀
    而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上漲,2019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是834萬人,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長40萬人。為了解應屆畢業生對畢業去向的規劃,大學生一站式求職網申平臺——梧桐果面向全國10萬名2020屆高校畢業生發布調查問卷,對畢業生就業意向選擇進行全方位解讀。
  • 這12大專業即便你考上985高校,畢業後也難就業,面臨失業風險大
    覺得考上了985和211這類院校,畢業後就不用為找工作而發愁了,這種想法還是錯誤的,用人單位不光要看畢業生的畢業院校,還要看你所學的專業,如果你所念的專業就業市場需要量缺口小的話,就算是重點名校畢業,也是不好找工作的,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即便你考上985高校畢業後就業率也低,也難就業的12大專業,面臨的失業風險也大。
  • 今年的就業市場上,醫學生就業,學歷是否會貶值?
    他們欣喜:「成功」的機會或許更大了;他們擔憂:未來的就業市場上,學歷是否會貶值?對考研一族來說,擴招到底意味著什麼? 按照教育部的介紹,全國現有44萬左右的研究生導師、1.2萬個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尤其是近年來新增了2000多個碩士點的培養能力和承載能力。 按照翁鐵慧的說法,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就業工作原本壓力就不小,加之突發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
  • 香港就業形勢怎麼樣?香港大學生畢業後再臨「大考」
    香港學生通常在6、7月份畢業,但由於香港高校畢業證件審批嚴格繁瑣,想拿到畢業證書,卻要等到年末。隨著老生正式宣告畢業,畢業後的道路選擇,成為擺在下一屆同學面前的現實問題。內地「史上最難就業季」已喊了多年,香港的就業形勢會好嗎?
  • 高校每年百萬專科生怎麼就業?3條路徑實現逆襲
    就業率 根據「軟科」對32所雙一流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2020年參加工作比例最高的是華中師範大學(工作率63.3%,教師擴招多),最低的清華大學(21.4%,升學比例大
  • 南大等多所高校公布碩博畢業生薪酬標準!博士年薪超17萬!
    南京大學 2020屆被調查畢業生中,平均薪酬為17.83萬元/年。其中,本科畢業生薪酬均值為14.92萬元/年,中位數為12.9萬元/年;碩士畢業生薪酬均值為18.28萬元/年,中位數為15萬元/年;博士畢業生薪酬均值為18.7萬元/年,中位數為15.8萬元/年。
  • 明知故問 |本科生就業好還是研究生就業好?
    關於高學歷對於職位選擇的限制,根據麥可思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最多的職業類是「銷售」,就業比例為8.9%;而對應2018年本科畢業生從事教育、媒體、網際網路等相關職業的則明顯偏多,其中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就業比例高達19.3%。換句話說,高學歷會影響到就業選擇。
  • 名校畢業生薪酬多少?
    從不同學歷來看,吉林大學博士畢業生月均收入為10096.75元,碩士畢業生月均收入為8644.63元,本科畢業生月均收入為7731.54元。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僅次清華北大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就業質量報告》中提到,從籤約年薪來看,薪資水平與學歷層次呈正相關。
  • 這5大專業需要考研,本科畢業沒啥出路,過來人:真的很難就業
    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對應聘者也是有條件的,比如要求什麼以上的學歷,要求所學的專業等,如果是這種情況下的,肯定是有研究生學歷面試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了,本科階段的畢業生瞬間就失去了競爭力,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增加自己就業時的籌碼。
  • 377萬人考研,北大畢業7成進體制,考研考公成大學生宿命?
    貶值」,大學生的身份也開始走下神壇,國家再也不包學費、不包分配,大學畢業後自主擇業開始成為常態。  大學本科畢業生選擇考研繼續深造,既可以躲開就業高峰,錯過這幾年的經濟低谷,也可以提升學歷競爭力,爭取到更好的學校平臺,提升人脈資源,獲得更多優質工作資源。而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更深厚的受教育經歷,能夠帶來收入水平的顯著增加,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調研數據,研究生畢業後平均薪資水平相比本科畢業生要高出704-1305元,這也是各大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統計中顯而易見的結論。
  • 法學現狀大調研:從報考到就業,從本科到讀研
    1.升學報考專業趨同,院校培養各有特色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法學類包括法學、智慧財產權、監獄學、信用風險管理與法律防控、國際經貿規則、司法警察學、社區矯正等7個專業。其中,法學、智慧財產權和監獄學3個專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較多,核心課程存在一定差異,但在升學讀研方向上的選擇卻較為一致。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面面觀
    同單位之內,碩士生起薪雖高,可本科生通過努力也能有很大機會抹平學歷帶來的薪資差距。畢業於山東某高校的範先生,最初在百度工作,而後參與遊戲領域的投資創業,年收入已超過20萬元。他認為,即便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龍頭企業,其員工也絕不僅限於名校畢業生。相比單純的學歷,企業在招聘中往往更看重技術能力,如編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是否帶過項目、對軟體的了解程度等。
  • 這4個大學專業,就業前途迷茫,畢業後很難有出路,報考時請三思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高校畢業生群體日益龐大。在今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了760萬,龐大的就業群體使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所以考生們在選擇報考院校與專業時會顯得尤為慎重,因為這直接決定了未來的就業發展方向。
  • 數據淺談目前環境科學與工程行業就業形勢與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二、有3到5年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佔28.3%從求職者的工作經驗分布來看,3到5年的求職者仍然是每年求職人群的最主要人群,佔28.3%,而5年到8年的求職者則跟以往一樣,排名第二,而目前的應屆生的求職需求佔比偏低,這也跟企業目前的職位情況有關,根據相關數據,企業的崗位年限需求主要集中在3到5年之間,而應屆生的崗位普遍偏少,而且崗位的學歷普遍要求偏低
  • 中科大博士」自殺」真相探究:博士畢業難?地勘專業就業難?
    剩下的也只能是畢業難和就業難兩大原因了。據劉春楊姐姐猜測,弟弟可能是面臨畢業和就業壓力。而這兩點恰恰正是困擾諸多地勘專業大學生的老大難問題。劉春楊博士讀的是地球化學專業,算起來與我們是同行。很多博士生事後形容那幾年的生涯可以說是壓力山大、生不如死,這種感覺比之當年的高三日子還要痛苦煎熬。也因此,有些博士生精神上多多少少會產生抑鬱問題,更甚者會做出某些傻事。這幾年我們也都在網上見過不少研究生輕生的報導。我那哥們當年畢業延期之後,便患了抑鬱症,幸虧有我們在身邊給他及時開導,再加上只延了一年就順利畢業,這才成功走出了陰影。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
    2020年2至6月,員工規模1萬人以上的大企業崗位需求同比增多20.5%,在各類企業的需求比重為19.9%,較去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起到積極作用。但抗經濟波動能力較弱的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同期崗位需求同比降幅很大,且呈現出「規模越小則降幅越大」的特徵(見圖2),其中員工規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同比下降28.4%和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