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小家,也是大家。70年風風雨雨的相守傳承,小家的變化見證著國家的發展。
在新中國迎來70華誕之際,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開設「我家70年」專欄,以老百姓的獨特視角,講述70年來發生在家庭裡的特色故事,以「小」家看「大」家,從細微處展現安徽社會經濟70年來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一人多高的海鷗木質照相機、牆上掛著各個時期的黑白歷史相片、刻在花崗巖浮雕上的門頭字樣……,在老合肥心裡,原先位於長江中路原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不光是一個照相的地方,更是承載了他們對過去的記憶與情懷,多少市民的第一張工作照,第一張全家福,第一張結婚照都是在這裡照出的。
時光荏苒,如今的東風照相館已經搬到了長江路背面的一排門面房裡,那臺一人多高的海鷗木質相機也已經足足「服役」了六十年,仍然與老闆黃孝冬一起,堅守著這個老字號照相館。雖然早已進入了數碼時代,數位相機和手機拍照越來越成為更多人的選擇,但是仍然有不少居民寧願穿越城區趕到這裡來,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和老闆聊幾句,尋找那些熟悉的味道。而在黃孝冬的鏡頭裡,也記載了合肥這六七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半個世紀前 照相對常人來說是個「奢侈品」
7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東風照相館,這時的顧客還不算多,黃孝冬正站在門口和街坊鄰居聊天。聽了來意,他熱情地招呼記者進去坐下,隨著話匣子的打開,老人的回憶也追溯到了六十年前。
1958年,隨著全國公私合營的浪潮,合肥的服務行業也進行了合併,從這年開始,東風照相館開始對市民開放營業,而在此之前,這裡還只是一個服務於省委的內部照相機構。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黃孝冬如數家珍。在那個年代,拍一張相片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只有家境還不錯的人家,才會在過年過節或者家裡有人過生日、結婚這樣的大日子裡,來照相館照一張相。「每到過年來照相的人最多,每天能有百把人,挨個排隊取號等著叫號。我們從大年初一就要開始忙,連忙三四天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時間是東風照相館最為風光的時期,五角錢一張照片,對很多家庭來說,仍然是一件「奢侈品」。照相要排隊,有時候還要找關係,要是誰能認識一名照相師,在朋友眼裡都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黃孝冬告訴記者,那時候物資緊缺,合肥人大多數都是穿著土布做的褂子和褲子,大部分人衣服上都帶著補丁,尤其是屁股和膝蓋這兩處,最容易磨破,所以經常能看到補丁摞補丁,密密麻麻的針腳一圈又一圈,男女在衣著上差異不大,顏色大多數以黑色和藍色為主。
改革開放後合肥人變得越來越「潮」
在六七十年代,東風照相館曾經在牆上掛出了明文規定,不準奇裝異服,不準濃妝豔抹,不準燙頭髮,只能穿一種顏色。
但從七十年代末開始,東風照相館內部的布景慢慢發生了變化,單一的背景布變成了水彩粉手繪的巨型背景,這在當時的合肥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逍遙津小橋流水,還是歐式吊燈鋼琴,都受到當時的合肥人歡迎。很多老合肥應該還記得,照相館裡擺放了一匹大馬,是很多孩子前來拍生日照必選的道具。
雖然布景從單調的黑白變成了彩色,但在八十年代前還只有黑白相片,要想有彩照,全得靠人工後期著色,完全就是看攝影師對色彩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到了1984年底,合肥市的照相館開始試點彩色膠捲。
「那可是個稀罕物」,黃孝冬說,東風照相館在合肥市第一個試點彩色膠捲,他們當時拿到的是一卷富士膠捲,一群人都沒用過,圍著相機討論來討論去。當第一張彩色相片被衝洗出來後,大家都讚不絕口,「可以很準確地還原了拍攝對象的色彩。」
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從沿海吹到內地,合肥人的審美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燙大波浪頭,連衣裙,遮陽帽,蝴蝶結,都些是女孩子們的心頭好,男孩子穿起了喇叭褲,帶著「蛤蟆鏡」,。衣服的材質變得豐富起來,純棉的細布慢慢取代了老式的粗布褂子,「的確良」則成了眾人眼裡的稀罕物。「那時候如果能穿一身的確良的上衣和褲子,我們俗稱是『上的下的』,說明這戶人家條件絕對不差。」而在服裝色彩上也不再是一水的藍色黑色,白色、紅色、粉色,街頭的顏色開始絢麗多彩。
在照相館的牆上,記者看到兩張八十年代女孩子的肖像照,其中一張女孩子帶著遮陽帽,配搭了淺綠色的衣領,螓首半低,笑靨如花,美麗而時尚。黃孝冬說,這個姑娘當時來拍照的時候才20多歲,如今已經五十多了,這三十年來她一直來這裡拍照。
到了九十年代後,隨著資訊傳播越來越發達,合肥市民的衣著審美開始緊隨一線城市,大城市有什麼最新的穿衣潮流,合肥人也能緊跟其後,這些都在黃孝冬的鏡頭裡一一體現了出來。
60歲的老相機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
2006年,東風照相館改制為私營企業,黃孝冬將其承包下來;2007年,照相館引入了數位相機;2008年,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先花崗巖的門頭和標誌性的藍色櫥窗都不見了,店面也搬到了長江路背面的一排門面房裡,但是黃孝冬仍然堅持將這個照相館開下去。
在照相館裡,記者看到了那臺頗有傳奇色彩的海鷗木質相機,別看機子已經有足足60歲的「高齡」了,但仍在堅持為顧客服務,「全合肥市還能正常使用的大概也就是這一臺了」,黃孝冬說。
這臺充滿了復古和懷舊氣息的木質相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拍照。「很多人在網上查找拍攝黑白照片的地方,通過電話找到我們。」黃孝冬印象裡最深刻的是一位70多歲的退休老人,從網上看到東風照相館可以拍攝這種黑白照片,晚上專程打車到店裡,請求拍一張黑白照片。這一拍就有好幾年的歷史了,每到生日那天,這位老人都會專程來拍一張黑白照片留念。
在數碼時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迷戀這臺老式相機,黃孝冬認為,首先這臺相機照出來的相片很「純粹」,相片黑得純粹,白得也純粹,這種色彩感覺是數位相機所不具備的。另外一點可能就是這臺相機契合了各個年齡階層市民的心理,老年人在這臺相機裡看到了自己的年輕歲月,而年輕人則是覺得新奇,復古也是一種時尚。
除了這臺海鷗相機,黃孝冬還有一個衝洗相片的暗房,這和滿牆的黑白歷史照片一起,構成了這個照相館最獨特的風景。
時代在變 老照相館的溫情不變
「黃老闆,幫我把這些相片洗一下」。在交談中,一對老夫婦來到店裡找黃孝冬衝洗照片。老先生今年八十多歲,是這家照相館的熟客了,「生日照,全家福,我家裡很多照片都是在這裡照的」。老兩口喜歡遊山玩水,四處拍照留影,和年輕人在電腦看數碼相片不一樣,老人喜歡把相片衝洗出來放在相冊裡,沒事翻一翻,摩挲一番,與身邊人回味一下過往的經歷,每次遊玩回來,老人都要來到東風照相館找黃孝冬幫他處理圖片和衝洗。
「老人家,天熱,有空再來取相片,別急著來。」櫃檯前,照相館師傅熱情地招呼著這位老先生。雖然照相館由國營改成了私營,但是這家照相館的溫情服務一直沒變,他們為腿腳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拍照服務。「經常有人打電話,說老人身體不好,不方便出門,我們就到家裡去拍。」黃孝冬說。
雖然時代在飛速發展,合肥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黃孝冬希望自己能和那臺海鷗相機一起,將這個承載了幾代合肥人記憶的照相館繼續堅守下去。(部分歷史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