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70年】黑白相片 木製相機 這座老照相館承載了合肥市民的記憶

2021-01-08 中安在線網站

  我家,是小家,也是大家。70年風風雨雨的相守傳承,小家的變化見證著國家的發展。

  在新中國迎來70華誕之際,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開設「我家70年」專欄,以老百姓的獨特視角,講述70年來發生在家庭裡的特色故事,以「小」家看「大」家,從細微處展現安徽社會經濟70年來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先東風照相館的門頭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一人多高的海鷗木質照相機、牆上掛著各個時期的黑白歷史相片、刻在花崗巖浮雕上的門頭字樣……,在老合肥心裡,原先位於長江中路原省委對面的東風照相館不光是一個照相的地方,更是承載了他們對過去的記憶與情懷,多少市民的第一張工作照,第一張全家福,第一張結婚照都是在這裡照出的。

  時光荏苒,如今的東風照相館已經搬到了長江路背面的一排門面房裡,那臺一人多高的海鷗木質相機也已經足足「服役」了六十年,仍然與老闆黃孝冬一起,堅守著這個老字號照相館。雖然早已進入了數碼時代,數位相機和手機拍照越來越成為更多人的選擇,但是仍然有不少居民寧願穿越城區趕到這裡來,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和老闆聊幾句,尋找那些熟悉的味道。而在黃孝冬的鏡頭裡,也記載了合肥這六七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藍色櫥窗是照相館的標誌之一

  半個世紀前 照相對常人來說是個「奢侈品」

  7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東風照相館,這時的顧客還不算多,黃孝冬正站在門口和街坊鄰居聊天。聽了來意,他熱情地招呼記者進去坐下,隨著話匣子的打開,老人的回憶也追溯到了六十年前。

  1958年,隨著全國公私合營的浪潮,合肥的服務行業也進行了合併,從這年開始,東風照相館開始對市民開放營業,而在此之前,這裡還只是一個服務於省委的內部照相機構。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黃孝冬如數家珍。在那個年代,拍一張相片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只有家境還不錯的人家,才會在過年過節或者家裡有人過生日、結婚這樣的大日子裡,來照相館照一張相。「每到過年來照相的人最多,每天能有百把人,挨個排隊取號等著叫號。我們從大年初一就要開始忙,連忙三四天是很正常的事情。」

八十年代一對新人在照相館裡拍婚紗照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時間是東風照相館最為風光的時期,五角錢一張照片,對很多家庭來說,仍然是一件「奢侈品」。照相要排隊,有時候還要找關係,要是誰能認識一名照相師,在朋友眼裡都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黃孝冬告訴記者,那時候物資緊缺,合肥人大多數都是穿著土布做的褂子和褲子,大部分人衣服上都帶著補丁,尤其是屁股和膝蓋這兩處,最容易磨破,所以經常能看到補丁摞補丁,密密麻麻的針腳一圈又一圈,男女在衣著上差異不大,顏色大多數以黑色和藍色為主。

燙波浪頭已經在八十年代已經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

  改革開放後合肥人變得越來越「潮」

  在六七十年代,東風照相館曾經在牆上掛出了明文規定,不準奇裝異服,不準濃妝豔抹,不準燙頭髮,只能穿一種顏色。

  但從七十年代末開始,東風照相館內部的布景慢慢發生了變化,單一的背景布變成了水彩粉手繪的巨型背景,這在當時的合肥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逍遙津小橋流水,還是歐式吊燈鋼琴,都受到當時的合肥人歡迎。很多老合肥應該還記得,照相館裡擺放了一匹大馬,是很多孩子前來拍生日照必選的道具。

  雖然布景從單調的黑白變成了彩色,但在八十年代前還只有黑白相片,要想有彩照,全得靠人工後期著色,完全就是看攝影師對色彩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到了1984年底,合肥市的照相館開始試點彩色膠捲。

  「那可是個稀罕物」,黃孝冬說,東風照相館在合肥市第一個試點彩色膠捲,他們當時拿到的是一卷富士膠捲,一群人都沒用過,圍著相機討論來討論去。當第一張彩色相片被衝洗出來後,大家都讚不絕口,「可以很準確地還原了拍攝對象的色彩。」

  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從沿海吹到內地,合肥人的審美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燙大波浪頭,連衣裙,遮陽帽,蝴蝶結,都些是女孩子們的心頭好,男孩子穿起了喇叭褲,帶著「蛤蟆鏡」,。衣服的材質變得豐富起來,純棉的細布慢慢取代了老式的粗布褂子,「的確良」則成了眾人眼裡的稀罕物。「那時候如果能穿一身的確良的上衣和褲子,我們俗稱是『上的下的』,說明這戶人家條件絕對不差。」而在服裝色彩上也不再是一水的藍色黑色,白色、紅色、粉色,街頭的顏色開始絢麗多彩。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姑娘在照相館裡拍的肖像照,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潮流

  在照相館的牆上,記者看到兩張八十年代女孩子的肖像照,其中一張女孩子帶著遮陽帽,配搭了淺綠色的衣領,螓首半低,笑靨如花,美麗而時尚。黃孝冬說,這個姑娘當時來拍照的時候才20多歲,如今已經五十多了,這三十年來她一直來這裡拍照。

  到了九十年代後,隨著資訊傳播越來越發達,合肥市民的衣著審美開始緊隨一線城市,大城市有什麼最新的穿衣潮流,合肥人也能緊跟其後,這些都在黃孝冬的鏡頭裡一一體現了出來。

  60歲的老相機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

  2006年,東風照相館改制為私營企業,黃孝冬將其承包下來;2007年,照相館引入了數位相機;2008年,因長江路拓寬重建,原來路兩邊的很多老建築都被拆除,這其中就包括東風照相館。原先花崗巖的門頭和標誌性的藍色櫥窗都不見了,店面也搬到了長江路背面的一排門面房裡,但是黃孝冬仍然堅持將這個照相館開下去。

黃孝冬正在用老式的海鷗相機給一名顧客拍照

  在照相館裡,記者看到了那臺頗有傳奇色彩的海鷗木質相機,別看機子已經有足足60歲的「高齡」了,但仍在堅持為顧客服務,「全合肥市還能正常使用的大概也就是這一臺了」,黃孝冬說。

  這臺充滿了復古和懷舊氣息的木質相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拍照。「很多人在網上查找拍攝黑白照片的地方,通過電話找到我們。」黃孝冬印象裡最深刻的是一位70多歲的退休老人,從網上看到東風照相館可以拍攝這種黑白照片,晚上專程打車到店裡,請求拍一張黑白照片。這一拍就有好幾年的歷史了,每到生日那天,這位老人都會專程來拍一張黑白照片留念。

  在數碼時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迷戀這臺老式相機,黃孝冬認為,首先這臺相機照出來的相片很「純粹」,相片黑得純粹,白得也純粹,這種色彩感覺是數位相機所不具備的。另外一點可能就是這臺相機契合了各個年齡階層市民的心理,老年人在這臺相機裡看到了自己的年輕歲月,而年輕人則是覺得新奇,復古也是一種時尚。

  除了這臺海鷗相機,黃孝冬還有一個衝洗相片的暗房,這和滿牆的黑白歷史照片一起,構成了這個照相館最獨特的風景。

  時代在變 老照相館的溫情不變

  「黃老闆,幫我把這些相片洗一下」。在交談中,一對老夫婦來到店裡找黃孝冬衝洗照片。老先生今年八十多歲,是這家照相館的熟客了,「生日照,全家福,我家裡很多照片都是在這裡照的」。老兩口喜歡遊山玩水,四處拍照留影,和年輕人在電腦看數碼相片不一樣,老人喜歡把相片衝洗出來放在相冊裡,沒事翻一翻,摩挲一番,與身邊人回味一下過往的經歷,每次遊玩回來,老人都要來到東風照相館找黃孝冬幫他處理圖片和衝洗。

  「老人家,天熱,有空再來取相片,別急著來。」櫃檯前,照相館師傅熱情地招呼著這位老先生。雖然照相館由國營改成了私營,但是這家照相館的溫情服務一直沒變,他們為腿腳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拍照服務。「經常有人打電話,說老人身體不好,不方便出門,我們就到家裡去拍。」黃孝冬說。

  雖然時代在飛速發展,合肥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黃孝冬希望自己能和那臺海鷗相機一起,將這個承載了幾代合肥人記憶的照相館繼續堅守下去。(部分歷史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蘇藝)

相關焦點

  • 「這座摩天輪陪伴了我整個青春的記憶」 眾多市民前往重慶遊樂園懷舊
    重慶遊樂園摩天輪 資料圖片今(8)日,重慶遊樂園摩天輪將於10月13日關停的消息經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報導後,引來了眾多市民前往重慶遊樂園懷舊。重慶遊樂園摩天輪將「退役」的消息傳開後,重慶遊樂園管理處接到了眾多市民的諮詢電話,更多的市民則直接前往現場,想趁著國慶長假最後一天再體驗一把。始建於1991年的重慶遊樂園摩天輪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在現場,不少市民表達了對摩天輪的不舍之情。市民張先生在朋友圈中看到消息就過來了,他說:「26年一晃而過,沒有想過這座摩天輪陪了我們這麼久。
  • 這座德國木製教堂不走尋常路
    建築師architektur3建造了一座木製教堂塔樓,塔頂呈三角形,位於德國布萊巴赫的黑森林中。設計的主要元素,包括陡峭的屋頂坡度,三角形的基本形式和材料都來源於教堂及其庫存。architektur3使用了乙醯化木材作為外牆覆層和屋頂。
  • 合肥市民昨巧拍日偏食照片(圖)
    3月19日上午九點五十左右,合肥學院的付曉燕欣喜地給她的幾個好朋友一一發了簡訊,通知他們抬頭看看窗外正在發生的天文奇觀——日偏食。雖然當時的天氣狀況並不是特別理想,雲層比較厚,可是調皮的太陽不時穿透雲層露露臉,還是讓不少合肥市民觀賞到了日偏食。省電信公司網際網路業務部的嚴正甚至用他的普通數位相機拍下了一張非常清晰美麗的日偏食圖片,放到他經常瀏覽的網站上與大家分享。
  • 紅外相機可穿透衣服拍攝 市民出行要「小心」
    合肥市民李小姐路過汽車東站時,接到了一中年男子的一張傳單,上面的內容讓她不禁對自己的「安全」擔心起來。「上面在兜售紅外線相機,號稱可以穿透衣服直視人體。如果這是真的,那我們穿著衣服走在街上還有什麼隱私可言?」
  • 「我家的兩岸故事」:追憶兩岸漂移時光的傳家篇章
    「我家的兩岸故事」:追憶兩岸漂移時光的傳家篇章 2019年10月10日 08:16:00來源:華廣網   除了精選遷台歷史人物百感交集的生命紀實,難得一見的傳家寶亦在展場原件展示:承載時代記憶的母親裹腳鞋、隔絕時期冒險傳遞的兩岸家書、神秘金三角情報員配件、百年手工訂製棉襖等珍貴展品,無不情牽兩岸歷史記憶。上海展場特邀兩岸書畫名家共締翰墨之緣,臺灣水墨書畫家黃光男與大陸著名書法家陸亨各以精湛書藝,揮毫書寫大時代,筆墨縱橫之間,勾勒遷臺人物波瀾起伏的心路歷程。
  • 德味黑白情懷相機 徠卡Q2 Monochrome評測
    喜歡徠卡黑白相機的人,會對這臺相機趨之若鶩,不喜歡的人會認為這臺只能拍攝黑白照片的相機顯然與時代不符。徠卡黑白系列相機註定是個小眾產物,只對特定喜愛的人群,全新的徠卡Q2黑白機也是如此。徠卡Q2黑白機採用了與徠卡Q2相同的4730萬像素全畫幅傳感器,只不過傳感器從彩色換成了黑白傳感器。
  • 夜遊廬州,玩出別樣的合肥味兒
    市民散步,遊客「打卡」……寒冷天氣不減公園「磁力」提起公園,許多合肥市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位於廬陽區壽春路上,承載了無數人成長記憶的逍遙津公園。在這裡,紅磚牆、舊瓦礫、機器零部件與現代化的藝術改造奇妙融合,漫步期間,你會發覺,來自舊工業的滄桑感與來自現代藝術的時尚感,竟在這座文化創意產業藝術中心裡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時間倒回到1965年,那一年安徽省通用機械廠正式建立,1987年,它從舒城來到合肥,搬遷至瑤海區長江東路180號。一年後,通用機械廠與合肥紡織器材廠合併為「合肥紡織機械廠」,後變更為合肥恆通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 妹妹患新冠,讓我家一直團聚到年末 | LensCulture黑白影像頭獎專訪
    通過疫情籠罩下數月的居家創作,比利(Billy Hickey)以組照《我們怎樣了(How We Were)》在LensCulture藝術攝影大賽的2020年度黑白攝影獎中拔得頭籌。今年的LensCulture黑白攝影獎徵集了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黑白影像作品,其中39名攝影師獲獎。這些作品直面2020年舉世矚目的話題,令人耳目一新。
  • 技術重重突破,相片高級呈現?富士instax新品SQ20
    雖說,現在手機拍照十分的方便,但拍立得一次成像並列印的懷舊體驗是手機無法比擬的,要知道相片裡總是會留有許多抹不去的記憶,能幫助我們回憶往昔找回生活中的樂趣。所以,為了那一份情懷為了生活中能有更多的美好,送自己一臺拍立得相機記錄美好的瞬間,用照片定格歲月的永恆。
  • 來自未來的人——相片鑑定科
    這張相片應該有不少人都看過:在加拿大西部的卑詩省Bralorne Pioneer博物館再加上他手持的疑似「數位相機」,以及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的表情,看上去就像一個走進了60多年前照片的現代人,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 寧波「最有意義」的大橋,屹立70餘年,是當地老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寧波「最有意義」的大橋,屹立70餘年,是當地老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寧波作為浙江省的副省級城市,不僅在浙江有名,在國內也很有名。但大多數外地人對寧波的記憶都是現代摩登的大都市,寧波的地標建築要麼是他們眼中忽悠的現代建築,要麼是舊時代的建築。其實在寧波當地人的眼中,有寧波的建築,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氣息,但這偏偏是承載了許多寧波當地人青春的地方,它就是奉化江上的靈橋。
  • 黑白便攜相機 徠卡Q2 Monochrome發布
    北京時間昨天晚間,徠卡正式發布了Q系列相機最新產品——徠卡Q2 Monochrome,該機配置了最新研發的4730萬像素感光元件、徠卡Summilux 28mm f/1.7 ASPH定焦鏡頭以及OLED取景器。
  • 操兵巷內將軍行,姑娘巷裡覓紅顏 這座城市的記憶,都在這裡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記憶,一條條大大小小的巷子構成了城市,標註了城市的格局,也圈住了屬於城市的獨家記憶。城市的記憶合肥被稱為「霸都」。而合肥對於街道的命名也格外的有序,念起來也朗朗上口,一人巷、二郎廟、三孝口、四牌樓、五星寺、六穀祠、七星街、八蜡祠、九獅橋、十字街、百花井。
  • 單眼相機什麼牌子好 單眼相機十大品牌推薦
    5、三星SAMSUNG:於1938年韓國,世界財富500強企業,全球消費電子領域 龍頭 企業,全球電子產業的領導者,三星集團。  6、卡西歐Casio:始創於1957年日本,大型跨國集團公司,世界知名品牌,數位相機十大品牌,卡西歐(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 70年精彩,凝結著每個人的奮鬥記憶
    聚焦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 70年精彩,凝結著每個人的奮鬥記憶 ——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現場速記 恢復窄屏
  • 現代風大宅裝修設計案例丨承載專屬居家記憶,揮灑瀟灑日常
    房屋狀況:毛坯房面積大小:170㎡空間格局:三房主要建材:瓷磚、石材、木飾面、大理石、玻璃、壁紙、定製櫥櫃房屋類型:大平層境遠談設計家承載著居住者的記憶與溫度,隨著歲月的積累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生活……這戶現代風大宅的主人,注重並非一般大宅的奢華,而是簡練的氣氛營造與質感沉澱,在設計師精細地規劃空間格局之後,使大宅主人終於能夠在低調的環境裡,揮灑鮮豔的日常隨筆~玄關通過建材混搭表現入門處的端景,灰藍色壁紙、灰白色烤漆鞋櫃、木飾壁面融合出高雅細緻的生活樣貌,悄悄引導著視線穿越藝術廊道,通往開放式空間。
  • 合肥繁華街區推行掃描二維碼免費領廁紙
    合肥晚報訊8月13日,記者從廬陽區城管局獲悉,該區率先在淮河路步行街、女人街等繁華街區實行公廁廁紙免費掃碼領取。從上周8月7日起,該區內8座公廁已安裝了智能取紙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免費領取廁紙,每人每天可以掃碼免費領取10次,不僅方便快捷還能有效節約紙張。
  • 百餘座博物館展示濟南文明與記憶
    作為千年古城、省會城市,濟南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而深厚,更能藉由這一平臺展示自身魅力,進而實現與市民、遊客的思想溝通。也是因此,2012年,濟南市政府便明確提出要在5年內「建設100所不同門類、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目前,這一目標任務已超標完成,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民俗館等180餘座,實現公立、行業、民辦場館互為補充,市、鎮、村三級網絡覆蓋全市,一張「博物館文化」的泉城文化名片正被漸漸擦亮。
  • 「憤怒的小鳥」明年飛到合肥來 首座主題遊樂場設在國購
    11月14日,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從安徽國購投資集團獲悉,該集團已經與Rovio公司籤署協議,成為「憤怒的小鳥」中國區首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拿到該系列主題公園中國區域的代理權,首座《憤怒的小鳥》主題遊樂場設在合肥三裡庵國購內,預計2016年元旦前開門迎客。
  • 不止黑白電視 盤點那些離我們而去的老家電-黑白電視,家電, ——快...
    每當看到家裡的復古老舊黑白電視,都有一種特別的情愫,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記憶。每次放學飛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數碼寶貝》、《四驅兄弟》的開播,每次暑假就板哥小馬扎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的看著《西遊記》和《還珠格格》,黑白電視可以說承載了多數90後年幼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