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小傳:王耀華,解放軍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榮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爆炸和焊接並不鮮見。爆炸是一種「破壞」,焊接是一種「融合」,按說這兩種狀態是無法聯繫在一起的,但在試驗現場記者卻看到了一個奇特的畫面:兩塊大面積的金屬板材平行放置在一起,上面一塊鋪設上炸藥,只聽「轟隆」一聲,沒見我們想像中的四處橫飛的情景,兩塊金屬板卻嚴絲合縫地焊接在了一起。主持研究這種神奇技術的,就是解放軍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耀華。
王耀華對科研有著自己的見解:沒有原創性的成果,不足以振奮民族精神。科研工作者只有忠實地服從服務於國家和軍隊建設,才能做出突出貢獻。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軍武器裝備的發展急需先進的複合材料技術,於是已在「陣地工程機械關鍵技術」研究中屢獲殊榮的王耀華,主動將研究方向調整到材料爆炸加工技術上來。
恰好當時,國外一家公司在國內訂購了一批壓力容器。這種容器對材料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不鏽鋼與高錳鋼相複合板材,且兩種板材需全面積百分之百的焊接。於是,生產廠家想到了工程爆破技術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的工程兵工程學院。時任科研處處長的王耀華挑起了這個重擔,王耀華帶領課題組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在爆破焊接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從此,王耀華與爆炸焊接技術聯繫在了一起。
有人說,王耀華是個「超級焊工」,利用爆炸這種「破壞」的方法把兩塊金屬板百分之百焊合在一起,創造了神奇的「爆炸焊接」技術。而王耀華說:「這種技術歸根結底還是要為武器裝備的發展服務。」
隨著實踐的豐富和理論的深化,王耀華帶領團隊構建了爆炸焊接中的「力學模型體系」,創造了「微裂紋場」的控制技術,創立了「不等厚度裝藥」工藝和爆炸焊接擋波牆技術,研究成果為我軍武器裝備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材料複合技術,形成了3項國家發明專利,使我國的爆炸焊接技術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隨著現代戰爭精確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王耀華瞄準前沿,推動爆炸加工技術向精確化方向發展,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大型鋼結構目標聚能爆炸切割破壞與搶修研究,並將精確爆炸加工的原理和方法,應用於島嶼巖石的爆破加工,創造高效快速構築巖石障礙場的新技術,從而形成了以爆炸加工為本質,以精確化為特色的「軍事精確爆破技術」,為軍事鬥爭準備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研究成果獲得5項國家(國防)發明專利、2項軍隊(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技術已推廣運用於全軍有關部隊,為部隊提供了實用高效的作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