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日本旅遊、探店的盆友回來都會問一個問題,在居酒屋中點一杯清酒,酒器是一個玻璃小杯子,裝在一個方形小盒子中。倒酒時將酒倒滿至溢出,最後溢出的酒裝在下面的盒子裡。這是為什麼?該怎么喝?
這個被定格的倒酒畫面其中隱藏的信息還是蠻多的,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不信就聽小編跟你嘮嘮,為下次帶妹紙吃日料儲備知識,給人家留個博學多才的印象。(別說我沒提醒你)
閱讀本篇你將了解:
那個小方盒是做什麼用的?
為啥用它喝酒?
它與清酒之間有什麼故事?
居酒屋倒酒溢出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如何「專業地」喝掉溢出的酒?
除了是「鏡開」儀式上不可缺少的酒具,還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於盛東西。
首先,讓我們從那個小方盒說起。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日本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蹤影。不過人家可是有專屬名稱的,其日文漢字寫為「枡」,「masu」就是其日語「ます」的發音,讀做「馬斯」。
枡,究竟是幹啥用的?
其實,枡在日本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霓虹人古代最常用的量具。單位有石、鬥、升、合、勺,十進位(1合=10勺子,1升=10合……以此類推)。
聰明如你一定發現了,這單位看著怎麼如此眼熟?沒錯,這正是來源於古代的大中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故事大家也耳熟能詳,公元前200多年我們的祖先就有了銅製的量器,並實現了單位的統一。
與我們一海相隔的日本,1200年前就有了「小方盒」 - 枡,但統一單位可就晚了近千年。據《續日本紀》記載,大寶2年(公元702年),日本從中國(唐代)引進計量單位,第一次將這一規範公布於全國,但實際的容量並沒有得到統一。
幾百年裡,日本各地有不同大小的各種枡,直到距今350多年,再次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才實現了單位的統一。確定枡裝滿為1合,等於180毫升。
那麼,枡怎麼就和清酒扯上關係了?
別著急,「小盒子」的故事還沒完。既然是計量工具,那麼枡就是量一切可量之物的,米、醬、醋、鹽……都少不了它的蹤影,當然清酒也不例外。
你以為歷史上清酒就用玻璃瓶裝嗎?當然不是。讓我們回到300多年前的江戶時代,一桶桶的清酒從大阪灣的碼頭裝船,它們被源源不斷的運往江戶城(東京)。
那個時代可沒有玻璃瓶,塑膠袋就更是沒見過了,江戶城的老百姓想要喝酒怎麼辦?拿酒壺去打?別妄想了,那是有錢人才買得起的器物。沒錢還想喝酒,那就用枡吧!這東西家家都有,打完酒直接對嘴喝。
所以,枡這個量東西的傢伙起初並不是用來喝酒的,用它喝酒的都是貧下中農,那後來怎麼就翻身農奴當主人了?
時間來到昭和30年(1955年)左右,日本政府要與國際接軌,換傳統的計量單位。這時,生產枡的「大橋量器」公司慌了,這是要斷了人家的財路啊!所以,當時的社長靈機一動宣傳說,用日本獨有的木質枡盛酒有獨特的木香,別具一格。從此,枡開始作為極具日本特色的酒具流行開來。
清酒1.8L的酒瓶是怎麼來的?枡裝滿了是1合,180ml,10合就是1升,1800ml,因此1.8L的瓶子又叫做1升瓶。另外,720ml的瓶子是4合。這就是,清酒瓶規格的來歷。
倒滿酒溢出又為何意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種方式多見於日本的居酒屋或是大眾酒廠等料理店中,中高檔的料亭中是沒有的。
一是,因為出售清酒的單位為合(180ml),大多數酒杯沒有達到這個量,所以倒滿杯溢出到枡中是補齊足夠的量。
二是,這樣倒酒給客人感覺店主很大方熱情,願意請客人多喝。這個傳統來自二戰後,日本民間開啟了很多供大眾喝酒的小酒館,來喝酒的人們為了擺闊經常把酒倒滿溢出到桌子上,為了不把桌子弄溼,店主就在杯子下面墊一個小碟子,從而形成傳統延續至今。
其實,中國文化中也有「酒滿茶半」的待客之道,意思就是倒酒要倒滿,倒茶則不能滿,7分足以。很好理解,酒一般是冷的,倒滿酒可以彰顯主人的熱情。茶是熱的,倒得太滿,你是不願意讓客人喝的意思啊!
該如何「專業」地喝掉枡中之酒呢?
兩種方式:1.先將杯中的酒喝掉,然後把枡中酒倒入杯子。2.喝完杯中酒,直接用枡喝。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衛生問題,酒杯拿出枡就不要再放回去了。
另外,最傳統的枡是木製的,所以日本漢字用了木字旁,也有漆器(樹脂材質),木質的枡倒入酒會有木香融入酒液,喝起來確實有不同風味,值得嘗試。
「小方盒」的故事講完了,童鞋們是否決定很有收穫呢?那就關注我們並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