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第六屆塞爾維亞Tower五地攝影巡迴展彩色開放組Ruma賽區FIAP金牌)(焦生福 攝)
《當媽媽說跑步前進》(第56屆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哺乳動物組冠軍)(李善元 攝)
《生死對決》(第55屆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年度總冠軍) (鮑永清 攝)
《雪域精靈》(第55屆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環境中的野生動物組冠軍)(樊尚珍 攝)
《大漠狼行》(第57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自然類銅獎) (樊尚珍 攝)
《生存》(第56屆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哺乳動物組高度讚揚獎)(同海元 攝)
《居安思危》(2018年德國第5屆AC-FOTO國際攝影公開巡迴賽PSA金獎)(焦生福 攝)
導讀:
青海攝影師在國際野生動物攝影領域頻頻獲獎。究其緣由,是因為青海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青海的生態地位、青海實施「一優兩高」戰略帶來的良好生態為野生動物攝影提供了絕佳的環境。青海野生動物攝影師長年累月爬冰臥雪,堅守高原從事創作,他們恪守「不驚擾動物」的環保操守,拍出了真實反映高原野生動物世界的佳作。而多年來對農牧民攝影師的培訓,發揮了他們從事野生動物攝影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中間,很可能走出明天的野生動物攝影大師。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4日凌晨,第56屆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WPY)頒獎典禮正在英國倫敦舉行。在電腦前守候了一夜,青海攝影師李善元和朋友們終於通過網絡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主持人宣布:「中國攝影師李善元的作品《當媽媽說跑步前進》獲得哺乳動物組冠軍。」
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被譽為世界野生生物攝影界的「奧斯卡」,能在這一賽事上獲獎,是很多國際知名攝影家夢寐以求的事。2019年,青海攝影師鮑永清擊敗眾多職業攝影師,贏得了第55屆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師年賽年度總冠軍稱號,是該賽事舉辦五十多年來,中國攝影師首次獲得這一榮譽。在WPY中獲得單項冠軍的中國攝影師同樣屈指可數,2020年,李善元問鼎單項冠軍,再加上2019年獲得單項冠軍的樊尚珍、2020年獲得高度讚揚獎的同海元,青海已經連續有四人獲得這一國際賽事的各項大獎。
不僅如此,近年來,還有多位青海野生動物攝影師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攝影大賽上斬獲獎項,比如,樊尚珍的作品《大漠狼行》在第57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也稱「荷賽」,是最具權威性的國際專業新聞攝影比賽)中獲得自然類銅獎。2020年,攝影師焦生福被國際攝影藝術聯盟授予一級榮銜,其作品曾多次在德國、澳大利亞、塞爾維亞等國舉辦的各項攝影大賽上獲獎。
雖然地處中國西北一隅,但青海攝影師卻在國際野生生物攝影領域不斷獲獎,頻頻迎來高光時刻,其中的緣由何在?
「打豹英雄」的孫子成了雪豹攝影師
老人們說:「你們年輕人幸運得很,我們年輕時一年只能看見一兩次雪豹,而你一年就見到了九次。」
每天早上,次丁都會開著車按時出門。作為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的生態管護員,他要上山觀察野生動物的活動情況、察看有沒有受傷的野生動物、觀察遊客或者當地居民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如果遇到珍稀野生動物,次丁會抓住機會拍攝,有時甚至會連續拍上幾個小時,因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野生動物攝影師。
次丁與他的朋友達傑、更求曲朋是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家奚志農的學生。2020年8月,他們帶著攝影作品,遠赴長江尾的上海,參加《我從江源來——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作品展》,把家鄉昂賽的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介紹給更多的人。
昂賽是著名的雪豹之鄉。達傑的爺爺達達年輕的時候,手執石塊打死過一隻豹子,聲名遠揚。以他的故事為原型出版了連環畫《打豹英雄》。時光流轉,他的孫子達傑卻成了呼籲人們保護雪豹,痴迷於為雪豹拍照的野生動物攝影師。
老人們說,以前,當地有的牧民獵捕野生動物,吃巖羊肉,用雪豹皮和獐子皮換錢。但是現在沒有人這麼做了,保護動物成了一種風氣。2020年,次丁9次見到了雪豹,對此,他爸爸有些羨慕地說:「你們年輕人的運氣真好啊!我年輕的時候一年只能見到一兩回雪豹。」
雪豹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位居高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是高原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性物種。因為稀少,很多雪豹專家一生未曾見過野生雪豹。但近年來,青海全省的2市6州全都發現了雪豹的蹤影,這無疑是青海省生態系統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在青海,普氏原羚、藏羚羊、黑頸鶴等青藏高原珍稀瀕危動物的種群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位居世界屋脊的青海,雪山聳峙,碧湖漾波,高寒缺氧的氣候阻遏了人類的步伐,卻營造了「羽族炫翎,蹄類競驕」的野生動物天堂。青海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完整的生物基因庫、最大的高原種質資源庫。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對總書記的話,青海全省上下牢記心間,狠抓落實。一項項環保政策的出臺,極大地改變了農牧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省有14.51萬人像次丁一樣成為生態管護員,人們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與生態環境、與野生動植物的關係。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天峻片區,如果雪豹吃了誰家的羊,牧民們往往會說,吃就吃了吧,它也要吃東西,也有孩子要養活啊。如果牧民攝影師們發現有白唇鹿的角被掛在網圍欄上難以掙脫,就會及時解救,發現哪裡有人在打鳥,他們也會及時打電話報告。
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達洛說:「青海省實施『一優兩高』戰略、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保護野生動物蔚然成風,自然生態得到了極大改善,野生動物的數量增加,為野生動物攝影師拍出優秀作品奠定了基礎。」
不加驚擾,才能拍出野生動物攝影佳作
用長焦鏡頭秘密觀察野生動物,是一種環保操守,這不僅確保了野生動物正常的生活不被驚擾和侵犯,也保證了攝影鏡頭記錄的真實性。
如果時光倒流一百多年,在世界範圍內,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作品還難登大雅之堂。野生動物攝影實際上是人類對工業社會所派生出來的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等現象進行反思後誕生的。可以說,野生動物攝影的從無到有,再到被高度重視,反映了人類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從覺醒到不斷提高的歷程。
青海知名學者馬鈞認為:「動物攝影——尤其是野生動物攝影,是沒法設計對象的姿態和表情的,從這一點上來說,野生動物攝影作為最難拍攝的題材,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層出不窮的決定性瞬間的紀實風格。為了保證這種最具挑戰性的、高難度的動物攝影所需要的紀實風格,攝影家在熟悉掌握動物習性、活動規律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創作。」
李善元就是這樣一位熟悉並掌握野生動物習性和活動規律的攝影師。他通過實地觀察、向牧民請教和上網查資料,多渠道了解野生動物的習性。漸漸地,天峻草原上的那些野生動物何時發情、何時交配、何時產仔、何時斷奶、何時挪窩,他都諳熟於胸。在藏狐發情的季節,可以拍到雄性藏狐追逐打鬥的鏡頭;在小藏狐出窩的季節,可以拍到它們嬉戲玩耍的畫面;而赤狐出窩等各項活動的季節又要比藏狐晚兩個月左右……
在攝影界,有的人故意驚擾野生動物,再按動快門,他們想在駐留高原的短暫時間裡,收穫吸睛的作品。
但鮑永清、李善元這些優秀的攝影師卻說,你只有不驚擾野生動物,才能拍到真正的好片子。他們用長年累月的爬冰臥雪,用不加驚擾的守候,來攝取決定性的瞬間。為了讓野生動物對攝影師「熟視無睹」,他們經常採取這樣的策略——用相機瞄準動物的洞穴,在草地上趴幾個小時,等野生動物接受了這個空間距離,第二天再往前移十幾米。幾天下來,直到逐漸進入最合適的距離,才正式進行拍攝。
為了拍攝雪豹,鮑永清曾經在地坑中進行蹲守,他在地坑周圍撒上牛糞以掩蓋人的氣味。他還用灌木枝條為掩護,自己躲在後面拍攝,為的是在不打擾的情況下,讓雪豹離自己更近一些。
李善元說,在拍到《當媽媽說跑步前進》這張片子之前,對畫面上的這窩兔猻他已經跟蹤拍攝了3年,而他拍攝這片草原上的兔猻已經有6年時間。
馬鈞認為:「用長焦鏡頭秘密觀察野生動物,這既是一種保護手段(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具有極強的攻擊性),也是一種野生動物攝影家的環保操守,這種環保操守不僅確保了野生動物正常的生活不被驚擾和侵犯,它也保證了攝影鏡頭記錄的真實性。可以說,帶有明顯環保意圖的野生動物攝影,它自始至終的價值就在於它在記錄時所達到的客觀性、真實性的純度。」
「永不撤離的生態攝影師」
青海的地理高度是大自然的造化,而青海的野生動物攝影定格下的那一幀幀共存共榮的和美瞬間,則是青海人守護美麗家園所臻達的精神高度。
2020年10月28日,「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農牧民生態攝影成果展」在青海美術館開幕, 150名農牧民攝影人的作品在此展出,他們從各地趕來,品評圖片,切磋技藝。
達洛說,近年來,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青海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海省攝影家協會每年都對三江源頭、柴達木盆地、祁連山下、青海湖畔以及河湟谷地的農牧民攝影人進行培訓,目前,受訓的農牧民已達千餘人次,覆蓋了青海省的各個州縣。
在拍攝野生動物方面,農牧民攝影師有著明顯的「地利」優勢,雪豹、兔猻、藏羚羊、白唇鹿……這些城裡人難得一見的動物往往就在他們承包的草場上,與他們比鄰而居。牧民們還能從大自然的背景色中迅速辨識出隱於其間的野生動物,對這種能力,即便是資深的野生動物攝影家也自嘆弗如。
在攝影師的指導下,這些農牧民把鏡頭對準了藏羚羊、黑頸鶴,對準了龍膽花、綠絨蒿,對準了家鄉的雪山、溼地和湖泊……
在三江源地區,受到培訓的農牧民自發組織的攝影隊已有數十支,他們每年都會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族聚居區開展拍攝、展覽和學習活動。
我省文化界知名人士王貴如說:「青海的野生動物攝影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本土野生動物攝影家隊伍。」農牧民攝影師的培訓,讓這支隊伍的根須向泥土中延伸得更深更廣了。誰能說,在這些「永不撤離」的生態攝影師中間,不會出現明天的鮑永清和李善元?
青海野生動物攝影家和農牧民攝影人的照片讓我們走進了青藏高原的野生生物世界。這些照片,既讓我們領略了弱肉強食的殘酷,也令我們為野生動物表現出的勇敢、親情而動容。這些照片告訴我們,從食物鏈頂端的雪豹、大鵟,到位居食物鏈末端的弱小動物,都是高原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保護它們和它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就是保護清清母親河源源不斷地流淌,就是為中國和亞洲很多國家守護生態屏障。保護它們,也是在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方淨土,讓千萬年後的他們,依舊能看到萬類生靈競自由的高原野性世界。(辛元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