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多久,才能找到智慧生命

2020-11-10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來源 「科學大院」公眾號(ID:kexuedayuan)

作者 乘涼

和人們狂熱探尋生命存在的火星不同,距離我們更近的金星,由於遍地都是活躍的火山、硫酸雨,以及充斥著二氧化碳的致命大氣,這種惡劣的環境很難讓人相信有生命能在此存活。可是在最近的金星探測中,我們居然發現了生命存在的標記物:磷化氫

在我們的科學認知裡,因為金星上沒有人類的工業活動,所以不可能產生高濃度的磷化氫,那麼原因很可能歸咎於厭氧生物的新陳代謝。也就是說,金星上很可能存在生命!

研究人員在金星上發現了磷化氫分子信號,估算出金星雲層中每10億個分子約有20個磷化氫分子,是地球大氣中濃度的1000-100萬倍(圖源: ESO/M. Kornmesser/L. Calçada and NASA/JPL/Caltech)

如果這不是數據處理過程中的烏龍,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那麼新南威爾斯大學光譜學家McKemmish的評論就非常的貼切了:這項研究標誌著尋找外星生命的新時代開端。

這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我們在火星上找了那麼久生命的跡象,前後有三十多個探測器造訪過火星,可謂是付出了大代價,可至今仍未能撥雲去霧。而此次對金星的探測卻未疲勞奔命,僅僅是用地面的望遠鏡就探測到其大氣上存在的生命特徵信號。雖然秉持著科學的嚴謹性,這一信號還需要其他望遠鏡觀測結果的證實,但這一重磅發現已經非常了不起。

不過,有外星生命不等於有智慧生命,這離我們所想像的外星智慧文明也相差甚遠。探討擁有智慧文明的外星人一直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話題。有人期待外星人是充當地球文明拯救者的「降臨派」、也有人擔心外星人是侵略地球的一派......這裡我們撇開各自不同的觀點,僅僅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有沒有外星文明?如果有那該怎麼找?(為了表述方便,下文的外星人、外星生命等詞語都表示科技水平達到或超過人類水平的智慧生物)

存在外星文明嗎?

——德雷克公式告訴你答案

1961年,在一次尋找智能地外生命的科學會議上,著名的科學家弗蘭克·德雷克(Frank Drake)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描述宇宙外星文明數量的德雷克公式。公式裡估算了我們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個數。雖然沒有明確的物理含義,只是一系列參數的相乘,但是卻給我們尋找外星文明提供到了新的思路。

Drake 方程(圖片摘自微信公眾號:原理)

由於我們對宇宙知之甚少,唯一確定的是地球有生命。所以在可供參考的樣本只有一個的情況下,我們對公式裡涉及生命和智能文明的幾個參數可以說是全靠瞎猜。公式裡每個參數的估值都有大小之分,反映的最終結果也是千差萬別。一些悲觀派認為,整個宇宙中只有1 %的星系可以孕育文明;而樂觀派則認為銀河系擁有的外星文明就有14 萬之多,這讓我們平日裡看到的銀河頓時變得喧鬧不堪。

雖然德雷克方程並不能準確的告訴我們宇宙中有幾個外星文明,但是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的估計,我們都相信: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然而事實卻不由得讓人唏噓: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任意一個的存在。難不成,除了太陽系的這個小藍點,放眼望去全是沉寂和虛空?

對於這一窘境的解釋有懷疑外星人不存在的費米悖論,也有諸如我們是被外星人實驗觀察的對象,亦或者嫌我們科技水平太低不願和我們交流......這裡沒有正確答案。不過於筆者而言,我從感性上偏向於外星智慧文明是存在的。要不然,諾大的宇宙僅僅誕生地球一個文明不是很浪費地方嗎?

電影《超時空接觸》臺詞(英文原名《contact》

(圖片截取自該電影)

盤點發現外星人的方法

如果篤定外星文明存在,那我們該怎麼找到它呢?大體有以下三種思路。

第一種:走出去。最直接的方式是派飛船去搜尋,如果我們發射一個星際飛船去造訪某個星球,那麼該星球上是否存在智慧外星生命就變得顯而易見。可惜這種方法在科技和經濟上都是一個難題。本以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實現載人登月的我們,能夠在上世紀末載人登陸火星甚至走出太陽系,然而我們現在重返月球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那遙遠的星際飛行了。所以第一種方法並不可行。

星際飛行暢想圖(圖源:scienceabc)

第二種:「喊」出來。雖然我們的足跡被局限在地球上,但只要我們「嗓門大」,朝空曠的太空「喊」一嗓子,如果被外星生命監聽到,很大概率上會得到回應。這種「喊話」的方法是向太空的某一部分採用超高功率的發射機發送攜帶我們問候信息的電磁波。例如,1974年,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就曾向武仙座的球狀星團M13發送了一串無線電信息,不過至今還沒得到回覆。可惜的是,我們尚未擁有能實現星際通訊的大功率信號發射機,現有的信號到太陽系邊緣就可能和白噪聲沒多大區別了,當然也不排除有智慧文明可以識別出來。

或許很多人幻想著像科幻小說《三體》裡描述的那樣,利用太陽作為中繼放大器,在宇宙中廣播我們的坐標來獲得外星人的回覆。但小說畢竟只是小說,這種設想目前在理論上是不可行的。同時,由於我們對外星文明並不了解,做這樣的事具有很大風險。有不少科學家對我們向太空盲目發射信號持有顧慮,總之,想實施第二套方案也並非易事。

跳票的《三體》電影海報,背景是向三體文明發送訊息的紅岸基地(圖源:《三體》電影海報)

第三種,守株待兔式地聆聽。在前兩種方式幾乎都不可行的前提下,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在地球上收聽到來自外星球的電磁波信號。排除那些暫時未發展到電氣水平的星球,以及那些保持沉默的星球(可能電磁環境的寧靜標誌著它們技術水平的先進),我們也許能碰到擁有星際信號發射能力並願意聯繫其他外星文明的智慧生命給我們發來的信號。

這些信號或許是無差別廣播的,或者是專門對我們投放的,但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會讓我們知道宇宙還存在其他外星文明。這種方法雖然看起來比較蠢,沒有主動性,卻是我們現在最有效,也看似對人類文明最安全的方法。

監聽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

(圖源:電影《超時空接觸》劇照)

「守株待兔」也是一門需要錢的技術活

監聽外星信號主要是用地面的射電望遠鏡或者射電望遠鏡陣列去搜尋可疑的天體目標,來確認是否收到了智慧信號。早在上世紀60 年代,就誕生了一個專門搜尋地外智慧文明的項目:SETI(searches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項目的初衷是聯合世界各大射電望遠鏡,騰出一部分時間來接收可疑目標傳來的電磁波信號。這些信號可能來自於任意一個地方,研究人員要嘗試從平淡的白噪聲中挖掘是否有智慧信息的存在。諸多望遠鏡紛紛劃分了一定的時間參與到了這一項目中,我國的五百米大口徑天眼(FAST)也加入其中。

專門用於執行SETI計劃的艾倫射電陣(Allen Telescope Array ),每面天線造價高達20萬美元(圖源:nsf.gov)

六十年過去了,除了聽不完的白噪聲,最大的收穫是來自宇宙的那一聲「WOW」,可惜這一信號並沒有得到重複,是真是假也無處考證。藉此,學術界裡有很多學者對SETI持批評的態度,認為六十年裡我們浪費了大量的觀測時間和資金作用在這個看不到曙光的項目上。如果把這部分觀測時間花在對天體的研究上,說不定今天天體物理的發展可以再向前邁進一步。

1977年接收到的疑似外星文明發來的「WOW」

(圖源:wikipedia.org)

不過這種指責顯然存在偏見。首先除了SETI項目組自有的ATA(艾倫射電望遠鏡陣列)專門用來搜尋外星人外,其他望遠鏡花在這方面的時間比例幾乎是鳳毛麟角。而ATA陣列本身也是經費不足的產物,直至2007年才落成,先前預想的350面天線只建成了42面。而且項目的運營需要組織或機構買單,少有經費支持的ATA一度在2011年瀕臨終止。

所以事實並非我們所預想的那樣,只要有望遠鏡,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其自然那麼簡單。「守株待兔」的聆聽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一點點「鈔」能力。畢竟人員工資需要錢,設備維護需要錢,投入觀測時間也需要錢,伺服器也要錢......

在宇宙之海裡「撈」信號

那除了錢呢?還有什麼科學上的限制嗎?當然有!要知道太空中的射電信號非常普遍。這些信號的來源有遠有近,信號強度有強有弱,並且如同我們在收音機可以收聽不同的頻道一樣,太空的射電信號也有著千百萬的子頻道。要在廣闊的宇宙空間裡,搜索未知來源、未知強度、未知波段的信號,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只不過大海變成了無垠的太空。

整個電磁波家族,左端是我們SETI關注的射電和微波波段(圖源:wikiversity.org)

假如我們非要詢問一番:這片要尋覓的宇宙之海有多大?那麼在SETI項目裡似乎可以找到答案。雖然SETI項目尋找外星人的方法有點像愚公移山,但畢竟它也是科學項目,其中肯定有科學性的一面。那就讓我們來客觀的評估一下這一片宇宙汪洋有多大,以及我們從中打撈了何等比例的水。

要想客觀評估我們的搜索進度,首先需要將搜索過程的指標參數化。類似要在湖底打撈一把劍,那麼湖的面積就是我們搜索中的參數。在不知道劍在哪個區域掉落的前提下,我們只能逐片搜索,只要區域搜索完畢,肯定能找到劍。搜索外星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這裡不單單是宇宙空間大小那麼簡單,還會涉及到很多技術參數。假設外星人存在,那麼在所有參數限定下的體積下搜索的空間越大,就越有期望找到。

最早給SETI計劃進行參數化評估的,要追溯到1981年,名為Wolfe的學者提出可以用包含空間維度,即通過觀測頻率帶寬、觀測靈敏度等參數來衡量我們的搜索「體積」,讓我們的搜索工作從刻板映像中的三維空間搜索,升級到了更高的n維空間(雖然這種升級讓人覺得有點沮喪...)

隨後幾十年裡,隨著射電技術的發展,不同的學者也給出了相對應的參數搜索空間。在2018年末,Json等人提出關於SETI搜尋的8維參數空間,這裡僅僅列出這8個維度供大家參考:

1. 望遠鏡觀測的靈敏度

2. 傳輸的中心頻率

3-5. 距離和位置(指代的三維空間)

6. 傳輸的帶寬

7. 對目標源的觀測時間

8. 信號的偏振

9. 信號的調製

(註:第9個不是嚴格意義的獨立參數,而是一個囊括前面所有參數的綜合參數,所以整體還是8維參數空間)

通過計算得知,整個8 維的宇宙海洋體積為6.4×10116 mHzsW5 2 -1,這一數字確實很大,不過單拿出來貌似沒有什麼意義。我們不妨計算一下不同SETI觀測計劃相對這片8維空間所佔的比例:

不同觀測項目使用的望遠鏡情況,以及它們搜索的體積佔總的8維參數空間的比例,注釋:這些觀測項目部分是論文裡提到的,也有些源自於子項目。(數據摘錄於參考文獻 [3] )

值得注意的是,表格最右側數據的數量級幾乎都處於10-19附近,如果我們把這些數值全部加起來,佔比分數則達到了6.0×10-18。這一比例意味著什麼呢?整個地球海水的體積約為1.335×1021 L,而我們打撈的體積則有 8,000 L,接近水立方泳池全都蓄滿水的量。這樣看來,把SETI項目比喻大海撈針也不為過。

最近,澳大利亞射電陣列MWA展示了他們新的SETI觀測結果。這次的觀測時長為17 小時,目標是船帆座地區。雖然呈現的結果在意料之中:沒有探測到任何智慧信號的跡象,所有的訊息都來自於已知的天體物理現象。不過好消息是,按照剛剛介紹的8維空間,此次探測體積所佔的比例達到了2×10-16,是有史以來得到的最大值,比上面表格裡的都普遍高了100多倍。這提醒我們,SETI項目急不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8維參數空間使得SETI計劃的執行更加的參數化,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到尋找智慧文明的進程。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一參數空間並不是唯一的,也存在與之類似的參數衡量方法,但結論都是類似的,那就是現有的進展都是滄海一粟。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一定要把參數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都找遍才能發現外星人嗎?

答案是不一定。我們能希冀的是在8維空間裡,不單單只有一串外星信號。根據前面德雷克方程的推算,外星生命越多,我們越有希望在小的搜索空間裡找到他們。況且,這一空間只是說明我們搜索空間的完備性,至於已經搜索的參數空間存不存在智慧訊息,還需要動用大量的計算資源來驗證。

結語

搜索外星人是一件很酷卻又很玄的事情。因為一切對外星文明的猜測都源自於我們人類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從0到1的過程也是最難的。如果硬要強調我們對外星人的了解,那就是我們對外星人一無所知。

目前,外星搜索計劃的經費雖然捉襟見肘,但好在沒有停頓。前幾個月我國FAST的正式加入,對SETI計劃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它極為優秀的靈敏度也被媒體認為是最有希望找到外星文明的望遠鏡。看似一切都在慢慢地推進中。

所以,到底還要多久才能發現外星人呢?

鋪墊了這麼多,你覺得呢?

參考文獻:

[1] Drake, F. D. 1965, in Current Aspects of Exobiology, ed. G. Mamikunian &M. H. Briggs (Oxford: Pergamon), 323

[2] Tremblay, C. D., & Tingay, S. J. (2020). A SETI Survey of the Vela Region using the 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 Orders of Magnitude Expansion in Search Space.

[3] Wright, J. T., Kanodia, S., & Lubar, E. (2018). How Much SETI Has Been Done? Finding Needles in the n -dimensional Cosmic Haystack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56(6), 260.

[4] Wolfe, J. H., Billingham, J., Edelson, R. E., et al. 1981, in Proc. Life in the Universe, NASA Conf. Publication 2156, ed. J. Billingha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91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本文出品自「科學大院」公眾號(kexuedayuan)

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徵稿啟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愛我請給我「在看」

相關焦點

  • 外星人若真存在,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要多久才能找到它們?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外星人若真存在,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要多久才能找到它們?自從人類有能力走出地球之後,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不免讓人在想,難道在偌大的宇宙當中,只有我們的地球存在著生命嗎?很多人都表示否定,認為在宇宙當中一定是存在著生命的,只不過目前我並沒有找到他們。
  • 若真的有外星人,以人類的科技水平,要多久才能找到它們?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多,逐漸的也意識到了人類不可能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存在智慧的生命。在宇宙中的某一個角落,一定還存在著比人類更加高級的外星文明,那麼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話,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要多久才能找到他們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人類還要多久,才能達到第一級?
    人類還要多久,才能達到第一級?一說起這個宇宙,相信很多朋友第一個想到的形容詞,就是浩瀚無垠或者是無邊無際了。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宇宙確實是沒有什麼邊界可言的。因為在這個理論中,現在這個宇宙還沒出現之前,是作為一個奇點而存在的。在這個奇點中,有著現在這個宇宙中的一切。包括這眾多天體,就連時間和空間都在這個奇點裡。
  • 造血幹細胞入庫後還要多久才能和你相遇?
    造血幹細胞入庫後還要多久才能和你相遇?3個人信息資料錄入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靜思期:抽取血樣後,我們給予志願捐獻者者一周時間,一周內如果您改變主意,請立即通知所在地省級管理中心或當地紅十字會,終止HLA分型檢測及數據錄入,從而避免資源浪費及未來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傷害。靜思期後,您的個人信息資料將被錄入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等待患者查詢。
  • 若人類移民外星球,地球多久才能孕育智慧生物?科學家給出答案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它孕育出了無數的生命,也給予物種適宜的生存環境,而人類便是地球智慧體的最高代表,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未在宇宙中發現第二顆孕育智慧體的星球,而地球孕育了人類可以說是奇蹟了。但是,人類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生物,即使地球上有數不清的資源,人類仍然渴望外太空,渴望星際移民,那麼,假如有一天人類由於移民全部離開了地球的話,地球需要多久才能孕育出像人類這樣的高級智慧生物呢?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 淺談外星智慧生命
    自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我們一直使用電波、天文望遠鏡觀測潛在的宜居行星等方法探測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跡象,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有人認為宇宙中我們是特殊的沒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當然也有人認為宇宙實在太廣闊了,不管再偶然在基數足夠大時那也一定會成為必然,所以其他智慧生命必定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同時隨著大量關於外星人的報導、科幻小說和電影的出現,使得外星智慧生命的傳聞也變得有聲有色。
  • 宇宙中的外星智慧生命體會有多大?有可能大到超出我們的想像
    浩瀚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宇宙,不斷膨脹的同時也形成了各種天體和物質,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恆星,行星等,也有我們不熟悉的黑洞,暗能量和暗物質等。可是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事物當中,有一種事物卻是讓我們非常熟悉卻又感到非常陌生的事物,這種事物就是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
  • 太陽熄滅人類多久後才能知道?
    可以說,太陽和水一樣,都是「生命之源」,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必不可少,那麼,如果太陽突然熄滅,地球會在多久後陷入黑暗?人類在太陽熄滅後可以生存多久?太陽如果正常運轉下去,可以燃燒多久?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太陽可能會「熄滅」嗎?
  • 太陽熄滅人類多久後才能知道?
    可以說,太陽和水一樣,都是「生命之源」,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必不可少,那麼,如果太陽突然熄滅,地球會在多久後陷入黑暗?人類在太陽熄滅後可以生存多久?太陽如果正常運轉下去,可以燃燒多久?我們的太陽是一個二代恆星,也就是某個恆星死去後,噴發出來的大量物質形成了原始的太陽系星雲,在漫長的時間後,太陽才從星雲中誕生。
  • 有生之年,我們能找到外星人嗎?
    想像中的外星人,總是眼睛大大的丨圖蟲創意再說了,就算對宇宙一無所知,也不影響我們搬磚吃飯,對吧?對於個人來說,確實如此。不過,作為一個物種而言,我們的存在對於宇宙可能至關重要。因為我們人類,可能是已知宇宙裡如今唯一的智慧生命。
  • 人類會在2020年找到外星智慧生命嗎?科學家:不太可能
    Michaud說:「我和其他人已經注意到,我們搜索技術和策略正在不斷改進,而這可能會提高成功的機率。」但他指出,SETI的主要關注點仍然是無線電信號。「然而,我們仍然沒有全天候全天空覆蓋所有的頻率。此前其他類型的搜索也有失敗過,比如尋找雷射信號或戴森球體(外星智慧生命的巨型工程項目)的搜索,這些搜索活動通常資金有限,持續時間也不長。」
  • 若這宇宙間只有我們,我們又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那怎麼辦?
    同樣的,擁有生命的原料和地球早期相似的條件,並不能保證生命就一定會在這樣的星球上出現。即使生命確實出現了,它有多大的可能會持續存在,茁壯成長,進一步變得複雜以及分化?除此之外,它需要多久才能擁有高超的智力和先進的技術?鑑於過去45億年間發生的所有事 - 包括那些由於看似隨機的過程而發生的曲折進化 - 可以肯定地說,地球上生命出現的具體方式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
  • 假如我們必須放棄地球,那我們需要多久才能撤離地球呢?
    假如有一顆直徑超過100公裡的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那我們需要多久才能撤離地球呢?隕石撞擊地球而如果有一顆直接超過100公裡的小行星要撞擊地球,人類無法阻止,只能逃離,那需要多久我們才能逃離地球呢想要離開地球,還是帶領大量的人類撤離,首先我們要確定我們應該逃到哪裡,找一顆類似於地球環境的星球,通過數十年的尋找,目前已經找到數顆和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距離我們最近的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b,距離我們4.2光年,比鄰星b雖然距離恆星不遠不近,不冷不熱,具備了存在液態水的必要條件,但是因為沒有近距離的觀察
  • 品味人生的苦,才能讀懂生命的意義!
    我們一直都覺得生活不容易,人生很苦,拼命的工作、拼命的維護人際關係、拼命地讓自己活得精彩!似乎我們逃不出這個怪圈,你把正常的苦當成黃蓮那樣的苦,不苦才怪。其實很多時候苦難中反而能找到樂趣,苦有時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
  •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嗎?
    生命的進化史表明,有許多關鍵的、起到決定作用的適應性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次性事件——不僅智慧是如此,複雜的動物、複雜的細胞、光合作用和生命本身都是如此,因此人類智慧能得以進化實則是件極不可能的事件。我們的進化可能就像是中彩票一樣,並且比中彩票的機率還要小得多。
  • 人類移民火星還要多久?
    那麼,我們距離實現移民火星,還需要多久呢?為什麼選擇火星呢,我們來看看火星的真實情況,火星上的光照只有地球的43%,而且沒有磁場,沒有臭氧層來阻擋宇宙射線,平均溫度為零下60攝氏度。而且晝夜溫差極大。沒有液態水,以目前情況的人類根本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
  • 假如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而終結,地球要過多久才能重新誕生文明?
    數百萬年前,地球這顆美麗的生命星球,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終於誕生了智慧生命人類。人類的誕生讓地球從生命星球升級為文明星球,而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也在一步步改變著這個世界。有人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而終結,地球要過多久才能重新誕生文明?可能有人覺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核武器的可怕威力,即使是爆發了世界大戰,人們也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話是沒錯,世界大戰的前中期,世界各國當然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只會使用常規武器來進行戰鬥。
  • 科學家發現矽基生命?就在太陽系裡,比人類還要高級!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的唯一生命體星球,自地球誕生以來,地球就孕育出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而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智慧生命,站在地球食物鏈的最頂端,統治地球多年。在很早以前科學家就對地外生命充滿了好奇,在科學家心中外星文明是一定存在的。為了找到外星生命,科學家對外太空進行了很多的探索,起初科學家認為生命誕生都需要水資源和氧氣,但實際上這只是碳基生命體誕生的必需條件。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碳骨架物質,而且構成我們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DNA)都是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都含碳元素,因此我們都是碳基生命。
  • 如果地球上只剩1男1女,需要繁殖多久,才能回到78億人?
    想像一下,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人類進化重來一次,如果地球上只剩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需要繁殖多久才能回到78億人?實際上,人類有更多的可能,我們不同於其他物種,人類擁有高等的智慧,那麼,人類從1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 《約戰精靈再臨》逆卡巴拉生命樹智慧怎麼完成 探索完成攻略
    《約戰精靈再臨》逆卡巴拉生命樹智慧怎麼完成 探索完成攻略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05-01 10:23:00手機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