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就像不同年代的服裝,帶著明顯的時代烙印。可以說,每一代中國人的名字,都可以折射出那個時代流行的文化。
上世紀50到7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鋪天蓋地都是「建國」、「國強」、「愛華」、「衛東」之類的名字;
到了80年代以後,國人又喜歡取只有一個字的簡單名字,那個年代,滿大街都是叫李偉、張波、王娟、陳燕的孩子;
如今,到了00後這一代,老師一翻開學生名冊,又滿眼都是「梓涵」、「子涵」、「梓萱」、「雨軒」之類的名字。
應該說,00後的名字,和前幾代人比起來,顯得更有文化。其中,家長們很喜歡用的一個字是「梓」,那麼,「梓」究竟有什麼文化內涵呢?
梓,是一種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它材質優良,常用來製作木器。
梓樹的樹葉呈心形,給人一種大氣又美觀的感覺。在春天,一簇簇喇叭狀的淡黃色花朵,像一串串掛在樹梢的風鈴,又像少女頭上的一朵朵蝴蝶結。到了秋天,一條條流蘇一般的條形果實垂下枝條,煞是惹人喜愛。
梓樹:木質優良,人才的象徵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種植梓樹。在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多次提到優美的梓樹。
那麼,梓樹為什麼受人青睞?它又有哪些用途呢?
首先,梓木的木質一流,既能耐潮抗腐,又不易開裂變形,是製作建材、家具、器物的優良木材,古人常稱木匠為「梓匠」、「梓人」。
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考古隊對「籠箙」,也就是戰車的無蓋兵器箱進行了鑑定,確認為梓木,可見「梓」是古代皇家重視的一種木材,與皇家有著不解之緣。
王公貴族們常用上好的梓木來製作棺材,稱其為「梓器」,《史記》中說,伍子胥在被賜死前交代後事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
皇家的棺木則被稱為「梓宮」,是至高無上榮耀的體現。《文選》中說:「敬皇后梓官,啟自先荃。」
梓木,由於其吸墨與釋墨性能好,還可以用作印刷刻板。木版印刷最初使用的就是梓木,因此「付梓」一詞就指將稿件交付排版印刷。比如清代袁枚《祭妹文》說:「汝之詩,吾已付梓。」
同時,梓樹的嫩葉可以食用,樹皮有藥用價值,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
宋代陸佃所著《埤雅》云:「今呼牡丹謂之花王,梓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梓。」
由於梓樹有如此眾多的用途,集實用性與美觀性於一身,又能夠快速成材,故備受古人的青睞。
梓,因此就常用來借指人才。
劉勰《文心雕龍 ·程器》中說:「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發揮事業……若此文人 ,應梓材之士矣。」梓材之士,在他看來,是一個文人應該達到的一種標準,是治國齊家的優秀人才。
古人常用自然對象來比喻君子的美德,被稱為「君子比德」,梓樹,因此又成為君子的比德之物。
《隋書·潘徽傳》:「戎衣而籠關塞,朝服而掃江湖,收杞梓之才,闢康莊之館。」杞、梓都是用來指優秀人才。
梓:凝聚著中華的傳統精神,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梓」字,得名於「子」,古代也寫作「杍」。《尚書 ·梓材》說:「梓音子,本亦作杍。」
「梓童」最早是仙女的稱呼,但是寫作「子童」,後來,古代帝王常稱皇后為「梓童」,這是個很特別的稱呼。
為什麼要改過來呢?可能的原因有兩點,首先,古人認為梓樹多子,其次,梓樹是高貴的木材,與皇家的形象相配。
中國古人,將傳宗接代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作為一國之母的皇后,自然要承擔生育子嗣的責任,將皇家的血脈傳承下去。
比如,《西遊記》第八十四回說:「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后的頭光,他連忙爬起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
這樣一來,梓樹就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詩經·小雅》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可見,桑樹與梓樹是古時房前屋後常種的兩種樹木。
桑與梓常聯繫在一起,被視為比較高貴的樹種,原因是它們與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大家知道,桑葉可以用來養蠶,為人們提供衣物,桑葚可以食用。通過上面的闡述,我們又知道了梓木的優良,所以不難理解桑與梓為何被古人喜愛了。
因此,「桑梓」也就被古人用來代指故鄉。東漢張衡《南都賦》說:「永世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歸裡焉。」除此之外,「鄉梓」、「梓裡」也可以用來指故鄉。
當讚美某人為家鄉做了貢獻時,人們會說「功在桑梓」。
這樣,梓樹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徵,體現著中國人的故土情結,表達了中國人血濃於水的親情。
葉落最終要歸根,對於漂泊天涯的遊子來說,「桑梓」是一種剪不斷的情結,透過它,就會想到魂牽夢繞的故鄉,以及作為情感歸宿的大家庭。
結語
木莫良於梓。梓,不愧是古代的「木王」。
渾身是寶的梓樹,不僅是頭一等的優良木材,其中又凝聚了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如此偏愛「梓」字,希望他們能像梓木一樣,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也是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