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計算器代替眼睛,我們的世界是怎樣的呢?
你會發現數字在描述著這個世界——樹洞中、摩天大樓的樓層、動物的皮毛中……每一處都湧動著數字。
《我發現數字無處不在》從「數」說動物、「數」說植物、「數」說地球和太空、「數」說建築物、旅途中的數字、數數我自己等六方面來說明這個事實。
這是作者朱斯蒂娜德拉戈西獻給他的孩子們的書,溶注了「我對你們的愛數不清」的感情,所以「我們幾乎數遍了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就是沒有數清花在編寫這本書上的時間。」
記得小時期看蘇聯作家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帶著我們在屋裡旅行進行科普,感到很新奇。《我發現數字無處不在》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數字。
用簡單數字串聯起整個世界
以「數」說動物為例,人人孩子喜歡的動物出發,提出了「多少」的問題,讓4歲以上孩子建立起「數字」與「多少」的聯繫,為理解應用題打下基礎。
動物的腳最直觀可見可數,孩子也很感興趣趣。
在這裡,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圖認一認動物,數一數腳,學習的主動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
男孩到8歲時,對建築物開始感興趣。「數」說建築物以多少臺階、多少窗戶等把聞名世界的建築聯繫起來,這種準確的真實更能吊起孩子的興趣。
這本科普書可以讓孩子從4歲看起,一直到小學畢業還捨不得放手。
用輕鬆的語氣談論科普知識
去年寒假期終考試,幼兒園中班考試中考查魚的結構:老師指著魚的每個部分問是什麼,還問有什麼作用。像「腹鰭」「胸鰭」也在考查之列。結果,有孩子當場崩潰大哭。
幼兒園教材沒有統一,良莠不齊,有些內容和孩子的認知出現脫節,更離奇的是還考查!
孩子在學習中最初的輸入要簡單易懂,讓孩子的學習有一個有趣的入門。如果一開始就有生澀難懂的體驗,必將為科普知識的學習埋下禍根,這也是很多孩子上初高中時認為生物、物理等學科難的原因。
《我發現數字無處不在》藉助故事的形式和孩子們交談,讓孩子感到親切。
「在阿聯的大都會杜拜,要想找到一把雨傘太難了!也許你能在杜拜全球最大購物中心的天花板上看到幾把樣品,但它們也只是裝飾而已」讓孩子看到的是情境,打通和自己的生活的關聯,很真實,比「全年降水量只有~毫米」多了參與感。
用可延伸內容建立價值觀
一本好的科普書還要有外延,在科普的同時滲入情感教育,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多少個寶寶」本身就是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在「大熊貓」中看到大熊貓萌媽和萌寶的溫馨圖畫中,孩子不由自主地把這種母子感情遷移到自己身上。
但故事的過程也有讓人傷心的——不管有幾胞胎,媽媽只能餵養其中一隻,其他寶寶都會活活餓死。孩子對其他熊貓寶寶產生了同情之心,我們可以堅定地告訴孩子:我永遠愛你。這樣的示愛建立起母子間的安全依戀關係。
我們告訴寶寶,飼養員會給其餘大熊貓寶寶當媽媽,照顧它們;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這樣的拓展讓孩子從小樹立民族自信心,有愛國情懷。
《我發現數字無處不在》用27個主題,144個真實數字,講了144個小故事,讓孩子有一個有趣的科學入門,使他成為一個對科學充滿真愛的人。
季米裡亞捷夫說:科學不會捨棄真誠愛它的人們。
那麼,在孩子面前,「科學所打開的世界越來越遼闊,越來越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