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超新星需要距離我們多近才能破壞地球的環境?
一顆超新星在對我們的生態系統造成重大破壞之前,它需要離地球多近?
SN 1994D
(左下方的亮點)是在星系NGC 4526的一顆Ia超新星。圖源:Wiki
菲爾·普萊特的《糟糕天文學》一書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細緻的討論。
這個問題的回答似乎是,一顆超新星必須在離我們幾十或幾百光年的範圍內,才能對地球和上面的生命造成重大破壞。
大質量恆星發展至核心坍縮前的洋蔥狀結構(未依照比例)。
圖源:Wiki
幸運的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顆大到足以造成「II型」超新星爆炸的恆星要比這個預估距離遠的多!(大質量恆星耗盡核心的燃料,然後核心坍縮、爆炸,就會形成II型超新星;我們很難預測這些超新星產生的確切時間。一位機敏的讀者指出,在我們的行星附近有一個恆星系統,其中可能孕育了一顆I型超新星的產生——對於I型超新星的產生,其中一種方式是一顆緻密的白矮星從伴星那裡吸收物質,直到最終引發爆炸,產生I型超新星。然而,在這顆超新星真正形成之前,可能還需要數億年的時間,屆時這個恆星系統將會移動到比現在距離地球更遠的地方。)
在一顆大質量0恆星內的演化(a)洋蔥結構的殼層,形成鐵芯 (b)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開始坍塌。核心內部被壓縮形成中子 (c)造成崩落的物質反彈 (d)並形成向外傳播的衝擊波(紅色)。衝擊波停滯(因為能量消耗)(e)但可能是與中微子的相互作用,使它重獲活力。周圍的物質被驅散 (f)只留下簡併的殘骸。
圖源:Wiki
超新星發出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才是我們最應該擔心的問題,它們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巨大的損害。如果沒有地球大氣層對我們的保護,x射線和伽馬射線會對構成生物體的分子造成巨大損害。超新星確實會放出大量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即使一顆距離我們幾千光年遠的超新星,仍然會向我們釋放伽馬射線,這些射線的速度甚至比太陽最活躍時期(即它正經歷太陽耀斑活動)放出的射線的速度更快。
Cont emspec2
圖源:Wiki
幸運的是,我們的大氣層很好地保護了我們不受太陽耀斑的影響,而且對更大流量的伽馬射線也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只有當伽馬射線流量達到極其高的水平,並摧毀了大氣層保護層中相當大比例的分子時,你才能地說超新星正在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
地球 圖源:
NASA
相關知識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會逐漸衰減。而在此期間,一顆超新星所釋放的輻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當。
X射線,又稱為倫琴射線、艾克斯射線、愛克斯射線或倫琴光、X光,是一種波長範圍在0.01納米到10納米之間的電磁輻射形式。X射線最初用於醫學成像診斷和X射線結晶學。X射線也是游離輻射等這一類對人體有危害的射線。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伽瑪射線是原子衰變裂解時放出的射線之一。此種電磁波波長在0.01納米以下,穿透力很強,又攜帶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體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斷裂進而引起細胞突變,因此也可以作醫療之用。
作者: Dave Rothstein
FY: 瓷熒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