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流浪地球》火的一塌糊塗。上映8天,票房飆升至24.69億,位居19年電影票房榜榜首,沒有人能想到,這部被導演戲稱為「小破球」的電影,成為開年第一匹黑馬。
其實,無論是《星際迷航》、《地心引力》還是《星際穿越》,這些科幻電影都是站在無數前輩的肩膀上,才有今天的高度。今天,小V就和小夥伴們一起回顧一下5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太空電影。
1、《月球旅行記》(1902):第一部太空電影
《月球旅行記》被公推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在當時締造的文化影響絲毫不亞於《阿凡達》。該片是電影先驅梅裡愛集大成之作,藉助他獨創的淡入淡出、多重曝光等電影特技,耗時三個月,花費一萬法郎,終於拍成這部時長達到前所未有的16分鐘的影片。
2、《月裡嫦娥》(1929):首次登月之旅
上世紀20年代末,《月裡嫦娥》是世界範圍內舉世無雙的科幻傑作,開天闢地的預見性毫不遜於《2001:太空漫遊》。
這部公映於1929年的《月裡嫦娥》,比人類第一次進入外太空早了32年,比阿波羅登月早了整整40年。在6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中,德國科學家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中就有許多都曾受過這部影片的激勵。早在二戰時期,德國人研製V型火箭的佩內明德基地,就印上了《月裡嫦娥》的LOGO。
3、《地球停轉之日》(1951):迎接外星人
該片是最早也是最知名的描寫外星人光臨地球的科幻片之一。影片中,許多原創的環節都大幅度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包括沉默不言、威力強大的機器人,身穿閃亮太空衣的天外來客,狀如碟子的外星飛船,以及「我們為和平而來」的臺詞。特效方面,寥寥幾處技驚四方又點到為止,是一部發人深思的曠世傑作。
4、《2001:太空漫遊》(1968):媲美阿波羅計劃
作為一部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高度忠實於現實物理法則,並對30多年後的未來世界做出全方位的想像。不過,被後世稱道最多的,是《2001:太空漫遊》將對生命與智慧起源的哲學探索完美無瑕地融於諸多硬科幻概念當中。
而因《2001:太空漫遊》過於逼真的宇宙視效,不少人認為庫布裡克一手導演了1972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當然這樣的揣測有點不著邊際,但《2001:太空漫遊》的超前與宏大足可媲美阿波羅計劃,它是每一部後來的科幻片仰望的對象。
5、《星球大戰》(1977):太空史詩交響樂
《星球大戰》可說是生逢其時,時至今日審視這個故事,依然令人興奮不已。邪惡殘暴的銀河帝國、年輕無畏的勇士遊俠,身懷絕技的長者,勇敢美豔的公主,舉止逗趣的機器僕從,形態各異的外星怪獸,呼嘯的飛船,恢弘的死星,故事橫跨沙漠、冰川、森林、沼澤、蠻荒之所和未來都市,正義與邪惡一次次展開較量,奇觀迭出,喧譁熱鬧,完美地滿足了一代代觀眾對太空文明的想像。
《星球大戰》的美術設計、道具布景、視覺特效和音響效果,每一項都足以引領時代。為還原劇本中天馬行空的橋段,盧卡斯開創了整個電影特效行業,一舉改變了全世界電影的製作觀念。
《星球大戰》還啟發了好萊塢,讓他們發掘了新時代大製作的秘密公式,那就是奇觀式的視聽效果,青少年智力水平的劇情設置,配以美國傳統保守的主流價值觀,時至今日,這仍是絕大多數好萊塢巨片賴以吸金的固定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