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液氨頻「惹禍」,緣何躲不過?
又見液氨事故!
11月28日,山東省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發生液氨洩漏,造成13人中毒,其中7人經搶救無效死亡,1人危重,3人傷勢較重,2人輕傷。
經過梳理不難發現,今年液氨事故頻發,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液氨為何頻頻惹禍?安全生產怎會屢次成為「空談」?如此危險品應當怎樣加強管理?
事故頻發 液氨屢屢成為「罪魁禍首」
即將過去的2013年,「液氨」成為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主廠房發生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傷。
8月31日,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發生氨洩漏事故,造成15人死亡,25人受傷。
11月11日,烏魯木齊市迎賓北一路,新疆八鋼鋼結構有限責任公司一車間發生液氨爆炸,當場導致5人死亡7人受傷,其中1名傷者在送往醫院後死亡。
11月28日,山東省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發生液氨洩漏,已奪去7條生命。
液氨,緣何頻頻「奪命」?
據了解,液氨是一種無色液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液氨多儲於耐壓鋼瓶或鋼槽中,在工業上應用廣泛,具有腐蝕性且容易揮發。
記者從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二部了解到,液氨事故造成的傷情主要有三類:皮膚燒傷、呼吸道灼傷和吸入性損傷。其中吸入性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吸入氨氣。據介紹,氨氣吸入性損傷屬於強烈刺激性及鹼性化學物質損傷,不排除永久性傷害。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製冷行業大部分都在利用液氨製冷。相對於氟利昂,造價低廉是企業青睞液氨製冷的主要原因。據介紹,目前一公斤液氨售價在4元錢左右,而氟利昂則至少需要二三十元,且氟利昂製冷系統投資造價也相對高昂。
液氨製冷 使用和儲存不當隱患巨大
從事製冷行業38年的吉林市老技師郭天成說,液氨製冷系統因其「皮實」容易維護、大型庫房製冷效果良好、成本低廉,被我國製冷行業大範圍採用。
郭天成說,「液氨製冷的安全隱患主要有兩點,一是超壓,就像人的血壓高會導致腦出血一樣,如果液氨製冷系統超壓,管道極易被壓力崩開,造成液氨洩露;二是爆炸,氨氣在空氣中濃度達到11%到14%,遇明火會發生燃燒;達到16%到25%則會發生爆炸。」
而液氨一旦大量洩露,容易造成相當嚴重的人員傷亡。東北師範大學化學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副教授對記者說,許多製冷行業的企業很多都用液氨做冷卻劑。「用量大、濃度大,一旦發生洩漏釋放出來,揮發非常快。」這位副教授說,「氨氣吸水性非常強,進入人體後,人的肺部會很快纖維化,進而迅速窒息而死亡。」
另外,專家表示,液氨事故頻發與其使用和儲存不當有很大關係。上述化學系副教授說:「由於具備腐蝕性,且容易與銅產生反應,液氨對容器和容器管道連接口要求很高。例如容器壁需要達到一定厚度,且使用的不鏽鋼純度要高,如果含有銅則很易被腐蝕,造成氨氣洩露。而很多企業盲目追求效益,都是出了大事情才知道安全隱患。」
生命至上 液氨使用安全問題怎解?
在採訪中,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液氨製冷存在相當大的安全隱患,但目前在我國國情下,完全禁止使用液氨這種低成本製冷方式並不現實。
「多方面加強監管,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企業負責人和行業從業者的安全意識是最重要的,」郭天成說,「如果監管僅僅是走過場,安全意識仍然薄弱,類似的事故還會發生。」
目前我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地方針對液氨的使用制定了相關生產技術規範。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液氨的腐蝕性和易與金屬反應的特性,液氨設備需要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對容器厚度、材料純度等要嚴格規範。另外,安全標準還要涉及防雷、防靜電、運輸、裝卸、應急救援等內容。
在液氨製冷安全生產中,主管制冷系統的製冷工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得到有效重視。「嚴格的上崗培訓是『標配』。」郭天成說,「應讓這些操作工對液氨系統的原理、特性、應急措施熟捻於心,並定期對製冷工技能進行審核,不達標者嚴格禁止上崗。」
郭天成認為,在實際安全生產監管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經過正規設計院設計的廠房卻無法達到消防、安監部門標準的情況。他說:「理論標準與實際標準相差過大、安全規定操作性不強等現象很普遍。」專家建議監管部門與企業進行更好的溝通,標準制定要切合實際,儘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除此之外,相關監管部門也要加強對於危險品知識的學習,還可以考慮邀請專業人士對企業定期檢查,避免「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通過聯合進行檢查監管,提高效率。「關鍵在於意識」,上述化學系副教授說,「在液氨製冷行業,防毒面具的使用以及液氨中毒後的搶救培訓必須做到人人掌握。」(記者 段續 姚湜 周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