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住院的工人王啟紅向記者出示平日上班所戴的薄型乳膠手套。
兩次檢查為何未避免上海液氨洩漏事故
8月31日10時50分左右,位於上海市寶山區豐翔路1258號的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翁牌公司」)發生液氨洩漏事故。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25人受傷。
這一重大事故發生在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期間。
此前的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因電氣線路短路發生火災,導致氨設備和氨管道發生物理爆炸,大量氨氣洩漏,介入了燃燒,造成121死76傷。
6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迅速開展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全面排查治理安全生產隱患,做到不留死角、不走過場,對查出的問題實行「零容忍」,列出清單、限期整改,並公布檢查結果。
隨後,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大檢查第十三綜合督查組赴上海督查,並公布舉報電話和郵箱,在7月15日至9月15日期間,接受社會各界對安全生產隱患和各類違法行為的舉報。
據上海政府網站消息,上海市寶山區有關部門6月先後進行了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和消防安全大檢查。但這些檢查為何未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隱患重重,為何檢查未能發現?
翁牌公司成立於2006年,主要從事冷凍冷藏加工、冷凍產品倉儲、冷凍產品配送等業務。據初步估算,翁牌公司冷凍系統一次充裝液氨量86噸左右。
目前,上海市安全監管局已會同相關部門組成事故調查組,經查,初步認定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該公司生產廠房內液氨管路系統管帽脫落,引起液氨洩漏,導致企業操作人員傷亡。調查仍在進行,涉事企業尚未恢復生產。
上海安監局日前發布的消息稱,事故加工車間涉嫌違規建設。此外,該企業在主體建築竣工驗收後,違規建設加工車間,佔用消防通道,並涉嫌違規設計、違規施工、違規生產。
國家商用製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小朋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國家沒有強制規定,但業界操作時一般主張加工車間離冷庫保持一定距離,氨管不能進入人員密集的加工車間,要想把冷庫裡的氨引進入車間,需要利用冷媒介質等方式進行二次交換。
他表示,安監部門此前的檢查不夠專業,也有一定責任,不過安監部門在例行檢查時一般只會對企業報備的場所檢查。
「從危險化學品準入到製冷設備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個環節來看,國家對整個冷凍冷藏行業的監管存在漏洞。」劉小朋說。
液氨,是一種無色液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具有腐蝕性且容易揮發。由於效果好,汙染小,且價格相對低廉,在工業尤其是冷藏行業應用廣泛。但由於腐蝕性強,如果不加強檢查維護,容易使檢測設備失效、封閉性能喪失。因此,液氨系統在設備建設、生產、管理上必須嚴格遵守規定。
華東理工大學安全工程諮詢中心主任喬建江此前曾表示,設備老化,以及維護保養的缺位,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原因。液氨腐蝕性強,且需要高壓輸送,如果用一般的金屬管帽進行封閉,從化工工藝安全方面來講,的確存在隱患。
根據國家《危險化學品安全使用許可證實施辦法》的規定,對液氨年使用量360噸以上且符合相關條件的使用企業頒發安全使用許可證,翁牌公司未獲安監部門頒發的危險化學品使用資質。
據悉,目前納入危險化學品監管的包括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但對於危險化學品的使用單位,還沒有納入監管(發放危化品使用證)。而恰恰是使用單位,成了游離於監管外的事故「多發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靜康也曾表示,液氨洩漏事故頻發,相關企業普遍存在監控不夠嚴格的問題。儘管此次上海液氨洩漏事故的發生原因尚待進一步明確,但事故原本可以避免。
6月3日吉林寶源豐禽業公司發生特大液氨爆炸燃燒事故後,包括寶山區在內的上海多個區縣都曾對轄區內的液氨製冷企業進行過突擊大檢查。
據上海政府網消息,6月4日,寶山區安全監管局對轄區內液氨製冷企業開展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生產專項檢查,防止類似群死群傷惡性事故發生。
在此次專項檢查中,寶山區安監局曾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氨氣具有腐蝕性,容易揮發,各單位必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嚴格落實檢查制度和各項安全防範措施,及時發現並消除各類隱患;二是要加強對滅火器、噴霧稀釋系統、應急照明燈、消火栓等設施、器材的維修保養,確保能正常使用,遇到問題能有效處置;三是要結合場所自身實際,制定、完善事故應急預案,並組織員工進行演練,確保一旦發生事故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防止人員傷亡。
據悉,6月中旬,寶山區又開展了一次消防安全大檢查,實地檢查翁牌冷庫、華江油庫等重點單位、重點部位消防安全。
兩次檢查,卻依然沒有阻止事故發生。
員工沒有進行安全培訓為何也未檢查出
上海安監局日前發布的消息還稱,翁牌公司招用未經培訓的人員組織生產。
此次傷員送治的大場醫院距離廠區最近,10名傷勢較輕微的傷員已經在這裡住了5天。
唐豔說,自己真是撿了一條命。她所在的宿舍共8人,除了她和一位姐妹臨時被叫去上夜班,其餘6人事發時都在車間上白班,其中3人死亡,3人重傷。「要是我也在白班,肯定出不來了。」
根據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的消息,25名受傷人員經過積極有效救治,目前生命體徵均為平穩。
寶山區的大場醫院透露,現在院內患者共10名(9女1男),入院時主要症狀多為胸悶、氣急、咽部不適、頭暈等。院方第一時間組織開展救治,主要通過化痰、舒緩氣道和補液支持等方法幫助患者。目前病人症狀明顯改善,僅個別患者仍然咽部不適,是否留有後遺症還不能確定。
唐豔是連雲港人,8月15日剛被招工到上海,和她一起在翁牌公司打工的還有幾十個老鄉,包括她的兒子、侄女、同村的幾位嬸嬸和姐妹。
當初工廠領班來招工的時候,開出的條件是,每小時按9元5角計酬,每月保底工資2600元。
至於工作時間,只說是「最多連續幹14~15個小時,活多活少,幹完為止。」工作就是稱重,按670~680克一盤的分量裝盤,過單凍機,魚蝦上凍之後包裝裝箱。
「結果,沒想到工作這麼累。」唐豔回憶,有一個老鄉最長一次連續幹了27個半小時,自己最久的一班則是24個小時。
「什麼是液氨,我不懂,有啥危險,也不知道。」唐豔的同鄉王啟紅表示,他們一批人入廠以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安全培訓。
事發時,不少工人都自稱處於不知曉的狀態,甚至還有工人冒險衝進車間要搶救自己的親人。
「企業用液氨做冷卻劑,工人在車間操作,等於和猛虎共處,非常危險。」有業內人士指出,根據法律規定,對所有接觸液氨的工人,必須進行安全培訓和應急演練。但是事發企業卻在招聘工作人員時未開展任何培訓。
「廠子裡也不發手套和口罩。」王啟紅和唐豔都表示,平時工作戴的手套都是自己掏錢從工廠小賣部裡買的,一元一副。因為需求量較大,後來廠裡就批發了一些,以每雙0.5元的價格賣給工人。
王啟紅從包裡掏出一副備用手套,很輕薄,經不起尖銳物品的刮磨。「手套不耐用,平均一天要用掉兩三副。」
至於其他安全保護措施,只有廠裡發放的工作服和靴子。「上廁所回來以後就直接上流水線操作,也沒啥消毒的地方。夜班的時候,餓了就一手拿個包子吃著,另一隻手繼續幹。」
「本來籤了兩個月的合同,現在已經沒法幹下去了。只希望廠裡能給個說法,給點補償。」王啟紅表示。
9月4日,與王啟紅同一病房的9名工友,作為代表前往附近一家賓館開會,與廠方商量善後事宜。
「撿了條命,能平平安安回家就好了。」唐豔的想法很簡單。她沒讓丈夫來探望,但丈夫每天都打電話催她回老家,讓她別去打工了,安心待在家裡。
不過,外出打工似乎是擺在他們面前不多的出路。來上海之前,王啟紅和唐豔等一批同鄉在武漢打臨時工,只有兩三個月活幹,結束後換一個地方繼續幹。
「我們一家四口只有一畝二分地,包給別人種點小麥和水稻。但即使自己種,也不夠開銷的。」 如今,唐豔一家四口分別在上海、連雲港和蘇州三個城市打工,在一個地方打完一工,換一個地方,這已經成為他們習以為常、並依賴的生存方式了。
安全生產大檢查如何避免形式主義
此次事故是繼吉林寶源豐禽業公司特別重大火災事故後,國內冷藏行業發生的又一起損失慘重、社會影響巨大的生產安全事故。事故發生後,上海市部署對使用液氨的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安全大檢查。與此同時,山東濟寧等其他地方也緊急部署安全生產大檢查,要求採取企業自查、執法檢查和政府督查相結合的方式,並對重點企業進行抽查。
一位自稱「12年化學一線工作者」的人士曾指出,「如果這個廠子製冷車間的安檢員能夠按照規定定期巡視,這場慘劇根本不會發生。」更有網友表示,液氨製冷顯然需要更嚴格的安全監控與監管,這背後的企業安全成本投入、社會監管成本投入絕不能被忽略。要嚴防悲劇重演,不僅要嚴查「管帽」,也要讓「官帽」早為安全擔責。
來自山西的一位企業生產安全負責人段克仁曾多次為職工講解生產安全知識,是一位註冊「安全工程師」。他曾撰文指出,運用好安全檢查對防止事故的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現實中,許多安全檢查並未收到實效。之所以沒用,原因多種多樣,首先是檢查人員不專業,缺乏應有的安全技術知識,不知道隱患藏在何處,問題來自何方;其次是責任心不強,每到一處走馬觀花、敷衍塞責,不能按要求認真行事;再有就是對查出的問題缺少解決的辦怯,被查者拒不整改時也沒有什麼措施。這樣,安全檢查自然有名無實,難以見效。
他認為,要使檢查收到實效,重要的是要剷除形式主義。
對於安全生產隱患,需要早發現、嚴治理,更需要鞏固治理成果。上海於去年年底出臺的《上海市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明確建立「掛牌」督辦制度,從源頭上「一查到底」。
如何才能讓檢查保持專業水準,如何避免形式主義?
華北科技學院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惟一直屬的普通高等學校,該校從事安全社會學研究的顏燁教授表示,類似於上海液氨洩漏事故的頻繁發生,大體不外乎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原因:從宏觀上看,中國目前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加速發展使得具有高利潤的高危行業都有可能進一步增多,超能、加班生產,工人勞累疲乏、設備設施過度老化等問題都會釀出很多事故;從中觀層面看,政府安監製度缺失、執法不嚴、企業內部管理不善等,也是事故多發的原因;從微觀角度看,主要還是現場管理不到位、員工安全思想麻痺等。
顏燁表示:「此次事發單位在兩次安全生產檢查並列為重點監察單位之後,還照樣發生重大事故,說明安全檢查本身不到位、走過場,安全整改不重視、不及時。」
對於安全隱患的檢查和整改,首先,相關人員安全意識必須強化,尤其要對安全隱患高度重視,拉網式排查必不可少。其次,在政府採取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的同時,必須將專業技術性安全檢查放在重要位置。再次,任何企業都不應該在檢查過後就萬事大吉,或是期待僥倖過關,或是對查處的隱患不及時整改到位。最後,要將自查與他查、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等方式結合起來,因為自查或他查都有可能疏忽細小隱患的存在。當然,過多過繁的檢查也可能會誘發「安全麻痺症」。
顏燁強調,安全生產大檢查不僅僅是政府執法人員的檢查,還須配備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這方面政府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亟需培養一大批專、兼職安監技術人員。否則,這類安全檢查就是到企業走馬觀花,查查制度文件,看看面上生產環境,只是留個大體印象而已,很難觸及真正的安全隱患。
此外,還必須強化工會、社會組織等對安全生產的監督。企業內部的工會需要站在工人一邊進行強有力的安全維權,如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於安全條件欠缺、隱患整改不力的,可以帶領工人抵制開工生產。這樣真正形成「政府-企業-工人(工會)或社會」的安全維權「鐵三角」,即以合理的「安全結構」體系促成「安全民主」。本報記者 龔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