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超 梁劍 唐豔蘭 通訊員 趙劍張雲平昨晚6時45分許,瓦窯東路9號斜對面的一家廢棄的冷飲廠發生氨氣洩漏事故。兩名工人試圖打開一個存儲有300公斤液態氨的鐵罐閥門排放氨氣,長時間沒有使用的管道設備卻突然發生破裂,高濃度的氨氣立即噴溢出來,並瀰漫擴散到僅一牆之隔的居民區。
市公安、消防、環保、安監、交警等相關部門緊急趕往現場,及時疏散200米範圍內的上千居民。搶險人員關閉閥門後立即用水稀釋氨氣。經過各部門近4個小時的緊張搶救,成功排除險情。
現場:800多米外拉起了警戒線 上千居民被緊急疏散
接到報料後,記者馬上向現場趕,在淨瓶路尾處,公安部門就拉起了警戒線,一輛公安車和一輛消防車停在此處,不少被疏散的居民很多站在警戒線外。記者步行近800多米趕到現場位於瓦窯東路9號斜對面的一家廢棄多年的冷飲廠。
記者看到,事故工廠正在路邊,身穿防化服的消防人員正在用水槍稀釋空氣中的高濃度氨氣。當記者想走近觀察時,工廠內散發出的一股刺鼻的味道,強烈的刺激著皮膚和眼睛。
廢棄冷飲廠一牆之隔就是雁翔園,裡面有6棟居民樓,周圍大概有上千居民。公安、消防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趕到後,立即成立現場搶險指揮部,第一時間挨家挨戶的將人員緊急疏散到200米的警戒線外。
「當時,我正在冷飲廠對面的鋪面做事,突然看到廠內衝出一股白氣。隨後,我就聞到一股非常難聞的氣味。」一位姓黃的市民對記者說。雁翔園4棟1單元的鄧姓居民對記者說:「當時,我正準備煮飯吃,就聞到窗外有一股很大的氨氣味,開始以為是外面農戶對菜地進行施肥,後來公安、消防部門把我們疏散出來的時候,我才知道附近發生了氨氣洩漏。」
平山派出所的黃教導員告訴記者,他們接到報警後,立即趕往現場進行搶險,同時封鎖現場、疏散群眾。搶險參戰人員被分為疏散警戒和搶險救援兩個組。
搶險:消防隊員水槍掩護關上閥門
瓦窯消防隊的副中隊長莫雲強是第一批進入事故現場的消防員。據他介紹,消防隊員趕到以後,立即用水槍對洩露的氨氣進行稀釋,將其擴散範圍控制在房間內。第一批進去的消防員分成兩個梯隊,每個梯隊三個人,每人都帶著可燃氣體探測儀和有毒氣體探測儀。在沒有關閥門之前,第一梯隊的任務就是偵察清楚閥門的位置,距離門口有多遠,洩露的氨氣濃度有多大。
但是因為氨水揮發之後,濃度很大,消防隊員剛進去的時候,可視距離連1米都沒達到,幾乎看不見路。由於視線受阻,第一梯隊無法找到閥門。接著,第二梯隊的隊員在熟悉情況的技術人員帶領下,一起進入。他們利用水槍掩護,邊稀釋邊開路,關上了閥門。
當晚8時18分許,消防人員關掉了氨氣閥門。但由於當天是南風天,氣壓低,氨氣不容易擴散。消防員只能長時間持續用水槍稀釋降低空氣中的氨氣濃度。
肇事者:以為氨氣很少沒有事
在現場,一位自稱姓張男子說,2001年,冷飲廠是他兩個老闆花了100多萬元買下來的,原來這個廠叫新海食品廠,他們接手後,改名為「漓源雪冷食有限公司」,又做了幾年,直到2005年,這個冷飲廠才停產,廠內的設備一直沒有人動過。「今天傍晚6時45分的時候,我以為液態氨氣罐氨氣很少,想把氣體放出來,就和一個工人把放氨氣罐房間的窗戶和門全部關起,而且特地打來很多水,一次性把液態氨氣罐內的氨放出來,誰知道,當我把氨氣罐閥門打開時,很大一股刺鼻氣味噴了出來,我們當時就馬上跑出了氨氣房。然後就打電話報警了。」張先生說。
「出了這麼大的事是我們失誤,不應該私自打開氨氣罐閥門!」張先生很後悔地說。
環保部門:氨濃度已超過排放標準
在現場,安監部門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氨氣的濃度太高,就容易造成人體急性中毒,刺激人的呼吸道。經初步推斷,這次事故的原因是:這家名為「漓源雪冷食有限公司」的冷飲廠停產多年,廠內原存有一個重量約一噸半的液態氨氣罐,現在還殘餘300公斤左右,一直沒有拆除。現在的老闆在挪走這些氨罐的過程中,試圖先排放殘餘的氨氣,因為管道閒置多年受到腐蝕破裂,造成了洩漏事故。
環保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洩漏的液氨濃度較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惡臭汙染物排放標準》,此處洩漏的液氨濃度已超過了排放標準值。目前只能用水繼續稀釋液氨,直到其降至排放標準值以下。
通過市公安、消防、環保等相關部門緊急搶救,於當天晚上10時左右,氨氣濃度已經降到了安全標準,居民返回家中,險情被成功排除。
氨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惡臭的有毒物質,易溶於水。常溫常壓下的氨呈氣態,對人的眼睛及上呼吸道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高濃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濃度氨可致眼灼傷;液氨還可致皮膚灼傷。氨氣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氟、氯等接觸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若遇高熱,容器內壓增大,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冷藏加工企業常使用液氨作為製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