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揭牌。這是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也是重慶市數學領域第一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中心由重慶師範大學牽頭,聯合北京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建設。
科技部為何啟動建設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數學與生活有怎樣的聯繫?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將在哪些領域進行研究?重慶日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對該中心主任楊新民教授進行了專訪。
重慶日報:科技部為何在全國首批批准建立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楊新民:科技部首批批准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天津、山東等12個省(市)。創建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是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可以加快形成和提升創新平臺、人才團隊、開放合作、成果應用的能力和水平。
國家非常重視基礎科學。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根本原因是基礎科學以及數學基礎跟不上。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發現許多問題歸根結底是數學的問題;一些知名企業也提出,數學家應該介入人工智慧、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因此,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2019年,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以部市、省部共建的模式,建一批國家數學應用中心。
重慶日報: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為何由重師牽頭?
楊新民:重師的數學學科水平走在全國高校前列。學校的「最優化與控制」實驗室,是西南地區數學領域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我本人2016年獲評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2017年獲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2018年領銜的「向量最優化問題的理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9年,主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最優化問題的人工智慧方法」,是重慶市獲得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去年12月,重慶科技局批准重師牽頭成立重慶市應用數學研究中心。今年2月,科技部批准建設全國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的城市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地,都是經濟比較活躍、科研能力較強的地方。
重慶近年來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上重師的科研實力,所以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就由重師牽頭,有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科學院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單位參與共建。
重慶日報:數學跟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聯繫?
楊新民:比如,基於數學的運籌學誕生於二戰時期,源於盟軍研究如何更高效地調配軍事物資。所以,運籌學天然帶有解決複雜問題的功能,能讓大量原始數據「開口說話」,為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又比如,上世紀80年代,我和另一位學者合作完成了「重慶產業政策研究」課題。當時,電腦還沒普及,大量原始數據記錄在紙質文件上。我帶著學生將兩大車紙質原始數據手動錄入學校的計算機,再進行統計、建模、分析,得出重慶應該以汽摩、機械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也可以發揮作用。現在紅綠燈的時間90%都是固定的,不夠智能。通過應用數學對某片區每個人出行軌跡的大數據做分析,就可以設計智能紅綠燈。目前我們的團隊通過數學建模、大數據分析、編程等方式,設計的智能紅綠燈已在南濱路示範應用。
面對突發性傳染病,我們也可以使用數學模型推演發展趨勢。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團隊就通過建立時間序列、函數等模型,推演7天後的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情況,並可通過全國、湖北省、除湖北省外的全國其他省市、重慶市4個點位,直觀地展現不同點位的疫情推演情況,從而為相關科學決策提供支持。
所以,數學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智能,大到產業發展,小到兩個地點之間的最短路徑,都可以通過數學建模,得到最優化的解決方案。
重慶日報: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標是什麼?
楊新民:中心將主要瞄準信息科學、先進位造、智能交通和生物醫學四大領域,研究解決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工程、區域及企業發展中的數學問題;大幅提升重慶應用數學研究水平,提升數學解決技術問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支撐重慶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及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建設。
中心還將集聚數學與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行業專家和企業家,搭建人才培養和交流合作的平臺;組建重大研究團隊,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將中心建設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應用數學中心。
重慶日報:具體來說,中心主要聚焦的四大領域將重點做些什麼工作?
楊新民:在數學與信息科學領域,將針對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的共性基礎與關鍵技術,開展數學與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如解決大數據交易服務、金融消費安全等領域的大數據分析處理的基礎與核心算法等。
在數學與先進位造領域,開展提高製造業精度和可靠性的數學建模理論與高效算法研究,提升智能化、綠色化先進位造技術水平。
在數學與智能交通領域,針對環境複雜性與交通需求不確定性的大型城市交通路網,建立數學優化模型,研發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
在數學與生物醫學領域,構建重大疾病發生、演化、防治中的數學模型基礎理論和方法,為國家公共衛生、疾病防控等部門的決策管理提供諮詢與建議。
記者:李星婷
編輯:陳韞宇
校對:柏雲輝
審核:劉 詠
【來源:重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