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揭牌

2020-12-05 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11月28日上午,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牽頭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揭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副省長朱忠明、省政協副主席張大方、中南大學校長田紅旗及部分院士、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我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的揚帆啟航。

  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迄今為止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具有顯著的戰略引領力、科技原創力、前沿突破力,在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推進中居於重要地位。「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國家基礎科學中心依託中南大學,聯合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湖南工商大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深圳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團隊開展合作研究。

  該中心的正式成立,將進一步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數位化、精細化。中南大學將加大支持力度,整合跨區域、跨行業的資源和人才,強化協同攻關,著力將中心打造成「學術高地、人才高地、智庫高地」,為我省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高水平的理論和科技支撐。

  (文/易禹琳 巢進文)

相關焦點

  • 我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揭牌
    原標題:我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8日上午,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 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成立
    三湘都市報11月19日訊(記者 楊斯涵 黃京 通訊員 巢進文 陳璐明)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下達通知,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教授牽頭申報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獲批,成為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
  • 陳曉紅院士牽頭 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獲批
    2020年9月舉行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現場考察反饋會。紅網時刻長沙11月20日訊(通訊員 巢進文 陳璐明 記者 賀衛玲)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下達通知,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教授牽頭申報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獲批,成為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滬揭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上海市科委、復旦大學的相關領導及各級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和主要研究人員、特邀專家等60餘人參會。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心揭牌。
  • 上海市首個獲批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
    上海首個獲批的科學基金基礎項目終於落地。1月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正式揭牌。揭牌儀式同時透露,未來國家基金委將重點加強兩大計劃。據悉,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於202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准,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該項目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上海市首個獲批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
    上海首個獲批的科學基金基礎項目終於落地。1月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正式揭牌。揭牌儀式同時透露,未來國家基金委將重點加強兩大計劃。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揭牌,基金委透露重要信息!
    上海首個獲批的科學自然科學基金化學與化工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終於落地。
  • 上海首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在復旦大學啟動
    1月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啟動。這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揭牌之時,線上線下20多位院士共同見證。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首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1月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正式揭牌。
  • 復旦大學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立項
    近日,復旦大學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立項。復旦大學化學系官網顯示,該項目資助周期5年,直接經費6000萬元,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復旦大學...
    1月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復旦大學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領導、上海市科委相關領導、復旦大學校領導及各級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和主要研究人員、項目特邀專家等共60餘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本次會議。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在復旦大學啟動
    央廣網上海1月9日消息(記者傅聞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今天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復旦大學召開。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式獲批立項。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是復旦大學首個牽頭承擔的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也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共同為科學中心揭牌,張人禾為科學中心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何鳴元及委員頒發聘書。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院士匯報了項目的基本情況及具體實施方案。
  • 江蘇首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系統預測研究中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立項資助,成為首個落地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基礎科學中心是2016年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開始試點建設的迄今為止資助力度最大的項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國內優勢科研資源,致力科學前沿突破,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2019年,全國共有13個項目獲得立項資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上海啟動
    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9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啟動,將建成國際領先的功能介孔材料研究中心,為中國能源和材料科學的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 我國首個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落戶中國海大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簡稱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實施
  • 上海首個化學基礎科學中心獲批
    昨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式獲批立項。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這是上海市獲批的第一個化學領域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揭牌 辣椒種質資源庫為全球最大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揭牌 已保存種質資源3萬多份,辣椒種質資源庫為全球最大華聲在線5月8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劉維帥 張登)農作物的基因秘密,藏在種子中。立下功勞的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今天在省農科院內舉行了揭牌儀式。農作物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此次揭牌的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湖南省種質庫」,近年來經過換址新建和改擴建,建成了湖南省第一個綜合性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的服務性公益平臺,主要包括水稻、辣椒、油料、瓜類等種質資源。
  • 2020年國家自然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大項目」立項清單
    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是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首個、山東省唯一一個基礎科學中心。11月11日,西北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消息,由西工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魏炳波院士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超常調製特種金屬材料」,經歷了通訊評審、會評答辯、專家組現場考察和評審委員會評定等嚴格的評審程序後,最終獲得資助。
  •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揭牌
    為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11月10日,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揭牌,正式成立大灣區分中心,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及科學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務。大科學裝置立項、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都把科學數據系統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有多個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內的這些大科學裝置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同時需要高性能的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