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哥德式塔尖直聳雲霄,那由衷的崇高感拔地而起又從天而降,巴洛克風格的雕刻和裝飾極盡繁複華麗,仿佛在訴說著聖主的恩典和天堂的美好,米蘭大教堂!2020年4月12日,復活節,一場音樂會通過視頻在線全球現場直播。傍晚七點,安德烈·波切利站在了米蘭大教堂正門前的石階上,他一展歌喉,哦,《奇異恩典》!頓時,全場音樂會進入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因為應對新冠疫情,這場音樂會沒有邀請現場觀眾,米蘭大教堂廣場上空無一人,遼闊而清寂。黃昏的夕陽照過來,有一種中世紀的況味。這一天,新冠疫情已經大大擴散,全球感染人數169萬6860人,義大利是重災區,感染人數達到14萬7577人。微微的晚風吹拂著波切利,他銀亮的白髮不時在風中顫慄。這場音樂會全球矚目,直播的鏡頭,從巴黎艾菲爾鐵塔,從紐約時報廣場,從倫敦牛津街頭,一一緩緩掃過,那繁華過後深深的落寞,讓人扼腕嘆息。唯有安德烈·波切利的歌聲,那深情而寬廣的歌聲,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並試圖將全人類的心靈重新凝聚起來,共同度過這艱難的時刻。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波切利演唱的這支歌曲,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即《登山寶訓》中最著名的「八種福氣」。所謂《登山寶訓》,即基督耶穌在山上對他門徒的訓示,這是對每一位信眾一生的恩典。法國作曲家塞薩爾•弗蘭克,他單純、正直、安貧樂道,他的管風琴技藝之高,被李斯特譽為「巴赫之後最偉大的管風琴即興演奏者」。1851年,弗蘭克為這《登山寶訓》譜寫出了優美動人的旋律,由此,《奇異恩典》在天上人間唱響。「那一幕前所未有,令人特別震撼」,在遙遠的中國廣州,一位飽經風霜的中年男子聆聽了波切利的演唱直播,他無比感動,「我全部的感受,就是:虔敬,聖潔,崇高。」
波切利的歌聲也在我的耳畔迴蕩,還有那米蘭大教堂廣場溫暖的回憶。那是2012年的冬天,其時,我主政鼓浪嶼,正在致力於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攻堅階段。十二月上旬的一天,米蘭理工大學教授盧卡·古裡尼和克裡斯蒂娜·法維尼到訪鼓浪嶼,他們是國際知名的環境重建與公共空間設計大師。我要向他們求教鼓浪嶼萬國建築的保護之策與國際共享文化遺產的價值提煉。八卦樓、黃榮遠堂、海天堂構、滙豐銀行公館、丹麥大北電報行、英國領事官邸、黃家花園……我陪同他們穿行在一條條幽深的小巷裡,講述著鼓浪嶼一棟棟經典建築的榮光與夢想。不知不覺地,我們走到了協和廣場,那裡有協和禮拜堂、西班牙領事館和天主堂。佇立在教堂前的小廣場上,古裡尼先生忽然動情地對我說:「我想念我的家鄉了,那裡有米蘭大教堂。這裡就像它的縮微版。」這時,教堂裡又飄出了鋼琴演奏的樂曲,隱隱約約,似有若無。法維尼女士定神聆聽了一會兒,輕聲說:「哦,是《奇異恩典》。」我向他們講述了鼓浪嶼中西文明的撞擊與交匯,講述了我即將率團啟程的歐洲世界文化遺產考察安排,其中就將去到義大利的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和米蘭。「那太好了,歡迎你!"法維尼女士眼裡放射著光芒,"我們米蘭歡迎你。」
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日子,2012年聖誕之際,我率團來到了米蘭,也是在黃昏時刻,我走進了米蘭大教堂,我徜徉在教堂前的廣場上。那時候,聚集著多少人流啊!膚色各異、語言各異、服裝各異,來自世界五大洲,人們歡笑著,喧鬧著,嘻戲著,追逐著,時不時還有一群和平鴿在廣場上空飛過。薄暮時分,教堂的鐘聲響了,悠揚而空遠。霎那間,整個廣場上安靜了下來,人們引頸而望,目光都朝向教堂那哥德式塔尖,仿佛在接受著來自上天的洗禮與祝福……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日子裡,我時常有這樣一種感覺,未來是很難預知的,它或許充滿機遇、前途似錦,它或許充滿挑戰、柳暗花明,它也可能窮途末路、危機四伏。人和人的悲喜,一般來說,在常態下是各並不相通的,唯有在非正常的狀態下,才有可能相同,例如戰爭,例如新冠病毒這樣的大瘟疫。往往是那些意料之外的,才會改變我們整體的生活。的確,這麼大的一場疫情,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們全人類,我們真的可能是回不去從前的世界了。艾蒂安·克雷恩,法國物理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他最近撰文指出,「正常情況下是什麼因素在定義我們生活的節奏,是因為我們的性情嗎?還是因為不得不適應環境,不得不承擔起責任?我們用了多少時間,不得不去跟隨那些虛假的節奏呀!在這段全民禁閉的日子裡,該我們反思一下了。"誠哉,斯言!什麼叫歲月靜好,這次疫情的禁閉與隔離,給了我們深刻反省和重新洗牌的機會。我時常在寧靜與淡泊中反省我們的貪婪與浮躁。聆聽著安德烈·波切利的歌聲,回想著米蘭大教堂前的際遇,我深深地感到,自己進一步走出了虛幻,發現了存在的真實,已經開始優化個人生活的秩序,即將迎來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初夏的嶽麓山,林蔭滴翠,流泉潺緩,輕嵐如幔。山腰,麓山古寺,莊嚴、清靜、安詳;石柱山門歷盡千年風霜而仍堅固巍峨,山門上金黃色的麒麟浮雕斑駁著悠悠古韻;寶殿、禪房、僧舍、齋堂,青瓦灰牆在蕭蕭竹影的掩映下,散發出濃濃的禪意……真讓人心生虔敬呀,這「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
何其幸哉,愚鈍如我,竟有此嶽麓山古寺一會!2020年5月7日,上午九點,我飛抵長沙,剛剛打開手機就接到麓山寺方丈永興法師的電話,「歡迎,歡迎,聖輝大和尚正在等候您呢。」一陣暖流在我的胸中湧過。聖輝,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全國人大代表。他身材偉岸,法相端莊,清澈的目光總是散發著慈祥的光輝,溫和的笑意總是熨貼著每一個善男信女孤苦無告的心。穿過市區,到了,嶽麓山。盤山而上,到了,麓山寺。「感謝,感謝。」進得山門,聖輝大和尚竟然親自迎我步入了禪房。
一杯明前綠茶,我們說古談今。從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創立三十周年的巨大成就,談到了深化兩岸文化認同的極端重要。聖輝大和尚又回憶起2002年2月佛指舍利巡行臺灣的盛況。法鼓鳴響,萬人空巷,他率團在臺灣的37天中,共舉辦各種法會一百多場,虔誠參拜的臺灣信眾多達四百萬人次。當他以護送團團長的名義,在高雄佛光山與星雲大和尚依依惜別的時候,天空中祥雲繚繞,傾瀉下萬道金光……禪房的中堂上懸掛著一幅捲軸,「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一代宗師趙樸初先生的手跡,那筆觸,那氣韻,清雅出塵,流利超邁。中國佛教學院1982年恢復,聖輝為首屆弟子,院長趙樸老對他鍾愛有加,於是親筆題贈此幅法書,寄予莫大信任和殷切希望。久久凝視,我輕聲一句:「哦,這道偈語源自九華山地藏王菩薩。"聖輝大和尚讚許地說「是的,你們共產黨人也是這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接上一句,「的確,這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聖輝大和尚命其弟子從書櫃中取出一函拓本,「這是九華山化城寺送給我的一幅鎮寺之寶,與你相合,那就轉送給你吧。」謝謝,謝謝!我們共同展開一看,哦,真是文化瑰寶:十二方地藏菩薩金印印譜。
話語間,忽接來電,唐浩明先生進山來了!我隨聖輝大和尚,匆匆趕往寺外山道旁迎接。唐浩明,當代湖湘文化大家,心懷浩渺,思慮澄明,他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一書風行天下。「小曹來了,也給了我拜會大和尚的機會。」浩明先生與大和尚頻頻拱手,相互致意。「豈敢,豈敢,叨陪末座,這是我的榮幸。」我趕緊趨前相扶。浩明先生與聖輝大和尚,曾經同為駐湘的全國政協委員,早就高山流水,早就惺惺相惜。我隨同兩位大家,又步入禪房。一盞清茶,談起了新冠疫情。「劫難吶,全人類的劫難!但願眾生普渡。」大和尚一臉沉重,語態慈悲。沉吟良久後,他的目光轉向浩明先生,「全民關注武漢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您的長篇歷史小說《張之洞》。」「是呀,張之洞是武漢城市之父。」我也接上一句。浩明先生語調緩緩:"他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他的事業是輝煌還是虛幻,他的"中體西用"是導中國於現代化的正路,還是引中國於陷阱的歧途?研究張之洞,包括研究他湖廣總督任內的作為,或許能給我們某些啟迪"……"大師,可有新著?"《冷月孤燈》,浩明先生遞上一本他的著作,大和尚接過立即翻閱起來,不時頷首微笑,"嗯,果然大家手筆"……浩明先生又轉向我,「你說春節禁閉期間,在重讀我的《張之洞》,這次備了一套線裝本,送你。」我欣喜接過,信手一翻,竟是這樣一段精彩:張之洞離任山西巡撫前夕,曾在晉陽書院題寫下一行大字:人生難得最是情。
拱手揖別了大和尚,麓山寺外雨後初晴,愛晚亭下水波瀲灩,我隨浩明先生驅車直向長沙市區的靜遠樓。途中,浩明先生向我談到了他與聖輝大和尚一次直抵心靈的對話……那是十多年前,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一次人大會議,我與聖輝並肩坐在人民大會堂二樓旁聽席上,「人類的物質產品日新月異如山如海,人類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物資嗎?科技無限發達,最終將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呢?」面對著數千正在落座的代表委員,大和尚輕輕地一番話語。他發出的這道疑問,對於絕大部分在各個科技與物質生產領域裡做出傑出成就的代表委員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可笑的問題,但我正是在此刻遇到了知音。趁著會議尚未正式開始,我們沿著這個話題深入聊了下去……浩明先生望著窗外,那側影就像一尊雕像,他若有所思,喃喃自語:「所有的宗教關注的核心,正是這個人類與宇宙的終極。聖經:凡事都是虛空。佛經:色即是空。空,讓人類冷靜覺醒,讓人類從無休無止的欲望追求中超脫出來。宗教因此而伴隨人類。人類不滅,宗教不絕……」
林壑幽深翠影濃,
新茶一盞話鴻濛。
我來慚愧因緣盛,
悲願隨風蕩碧空。
龍澤君駕駛著林肯加長版轎車輕靈飛馳,途中,我吟成了一首小詩。浩明先生聽罷,贊曰:「佛門講究緣分,這次因您而生緣,乃是幸事。古寺禪意,盡在你詩中了。」感謝,聖輝大和尚;感謝,浩明先生!因了這次麓山古寺一會,仿佛,我融入了悲欣交集,融入了物我兩忘,融入了天人合一。嗚呼,悲願隨風蕩碧空!
名家點評
放兄,正以我來慚愧,故能悲願隨風。新冠疫情若能讓眾生慚愧,有日悲願或就風滿娑婆。——林谷芳(臺灣中華文化復興總會副會長、臺北書院院長)
喜歡讀老兄的文章,精煉而有深意!將來一定合起來出本書!——謝泳(廈門大學教授)
曹放,早上好!新寫的散文筆記拜讀了。思接千載,心懷宇宙,與高人暢談古今,留一紙心緒起伏。你有仙人之氣,在世界被疫情肆虐人心不安的情況下,有如此平和之態,難得!確實,在當下對外部世界無法控制的處境中,保持一種寧靜的心境,優化自己的人生,是一劑走出心靈困境的良藥。向你學習!一一謝湘(中國青年報原副總編輯,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曹放,中西宗教切換勾連,既寫事,更寫境界,好文!一一金岱(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曹主任,一切都好嗎?謝謝您的卡片,很美,也祝福闔家端午佳節平安,萬事如意。
來回幾次拜讀讀您的大作,發人深省。文中米蘭大教堂的場景歷歷在目,多次前往當地,主要還是到史卡拉歌劇院看演出,米蘭大教堂黃昏時刻,看街頭表演、人來人往,很是享受。但我就是害怕廣場上的群鴿,很擾人的。
在疫情漸緩的時候,您登高到古寺會高僧、大師,文中細膩文筆的描述,吸引遠在他鄉的我,雖被酷熱的夏日所困,也因此感受著山中的涼意與幽靜,何其愜意。敬佩您的大作,也謝謝您的分享。沒有急著在第一時間回信,就讓自己恣意悠遊在您的字裡行間,感謝您!一一林淑真(世界許多重要鋼琴比賽評委,臺灣著名音樂教育家,臺灣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音樂研究所所長、音樂學院教授。)
作者:曹放,公務員,供職於海滄。
閒問字,評風月。時載酒,調冰雪。心若明媚,路有陽光。一起做一個熱愛文字的人,做一個明媚的人,緊緊握住手裡的筆,笑對滄桑。將旅途中的奔波刻入生命,勾繪、塗鴉著平凡有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