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區)、蠹蚍(度比仔),東北稱為拉拉蛄,地拉蛄;田小狗【江浙】亦稱為剪綹仔(扒手的臺語)。在鄂西被稱為土狗子。為地下昆蟲,體小型至大型。小時候特喜歡握在手心裡,感受它用力分來你的手掌的感覺。
小時候抓住一隻麻雀,一會就死了,都說是麻雀「不自由毋寧死」給氣死了!大人還說捉了麻雀手會抖,當年絕對是相信的。
小時候,山溝或者小溪邊上有很多河蟹的窩,用手指把窩撐大,挽起袖子把手往裡伸,一般就碰到它了,然後一把抓住,拽上來!記得拽上來後要立即甩在地上,弄不好螃蟹夾子會夾破手指的。
釣魚就需要魚食,農村老家是現成的,滿地裡都是。越是看上去肥沃的地,蚯蚓越多。一般用大挖鍬,挖上兩鍬,裡面就會有十幾條,而且經常見半截的。不過蚯蚓就是半截,也可以活。這東西看上去噁心人。其實知道蜻蜓是益蟲,而且還被好多名詩被賦予了無窮的詩意。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捉一兩隻來看看,修長的軀體,舒展的四翅,就像是一架小型直升機在天上飛。 可以近乎360度旋轉的腦袋,兩隻大大的複眼,讓人驚嘆物種的神奇。
其實小時候這傢伙恨人,吃莊稼。我們捉來以後,通常在它腦袋上綁上線頭讓它瞎飛一氣,玩膩了就往往凌遲處死,大卸八塊。
除了每年夏天吵的人睡不著教之外,還是有一點點作用的。那就是將脖子上的精肉奉獻出來,稍稍表達一下對人類叨擾的歉意。
小時候我們年齡小,不會用捕魚工具,也不敢下水,活潑遊動的鮮魚,都被年齡比我們大的人捉走了。我們只能到水邊的泥地裡捉泥鰍玩。雖然泥鰍也喜歡生活在靜水的底層,但它常常鑽進泥中,離開了水的泥鰍,在溼泥中也照樣生活,它跑得不快,只要被發現,定能捕獲。不過,那時的泥鰍,比魚要「賤」得多。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修長的身段,威風凜凜的大刀,頗有一代宗師的氣度。難怪螳螂拳在江湖亦有一席之地。一般隨手扔掉,或者一腳踹死。
其實就是燒螞蟻啦!不是用火燒,而是用放大鏡,將一束光死追著可憐的螞蟻。不耐煩的時候一個光點,一股青煙,一聲爆響,一點臭味,一個螞蟻就消失了。
蝌蚪,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在農田水渠或者小溪中能捉到,一抓一大把,滑溜溜的,小蝌蚪與長大後的青蛙樣子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小蝌蚪找媽媽》。
沒有毒,小時常捉來玩,用家裡的線綁住它的一隻腳,一手扯著線,那頭它在飛,有趣極了。
鱗翅目,天蛾科。這種蟲子綠色,體長10公分左右,體側有白色斜帶7條;尾角綠色,上面有刺,長1公分多,向上翹。氣門黑色。胸足3對,黃褐色,腹足5對,綠色。小時候經常抓來嚇小女生,想想那時候也是壞透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