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在中國漢字中是形聲字,「犬」字在左,「苗」字在右。犬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表示「從獸」,凡是表示獸類的幾乎都有反犬旁。「苗」上面一個草,下面一個田,表示為田間的小草,這裡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小」,而且「苗」也是模仿貓咪的叫聲。湊在一起合為「貓」,本意「田間小獸」。
在我國古代,大約農耕時期,農民種地的時候常常受到鼠害的影響,收成都不高,後來慢慢發現一種動物,也就是「狸」,也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野貓」。農民發現「狸」可以很輕鬆的捕捉老鼠,而且老鼠也很害怕這個「狸」,於是農民為了增加收成,減少鼠害,開始馴化這個「狸」。後來古人為了區分這個「狸」是被家養的,還是之前的「野貓」,於是出現了「貓」這個漢字。貓用來單指後來被家養馴化了的野貓。由此可見,中國農業文明對漢字的形成還是做了不小貢獻。

最早有記錄了的家貓是在「古埃及」,早在3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了飼養家貓的傳統,在了尼羅河畔寺廟的壁畫上都有記載。這些貓咪抓老鼠的故事早就被深深地寫在了歷史裡。
它們因為獨特的氣質,在不斷的發展中慢慢被擬人化了,或者說神話了,成為了古埃及人的神,並受到了當地人的崇拜。傳言古埃及女神貝斯特就是獅首人身(又稱貓首人身),每到傍晚,她就會變成一隻貓,同時便擁有了超乎常人的速度和力量,變成貓時代表著能給家庭帶去幸福。就像在我國古代帝王喜歡稱自己為「天子」一樣,古埃及法老喜歡稱自己為「貝斯特之子」,由此可見,貓咪曾在在古埃及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家貓在古埃及有兩種身份,其一是作為寵物,一直陪伴在主人身邊,與今天情況差不多,在伊普伊和杜亞姆夫婦墓壁上以及瑪麗-瑪麗墓室的浮雕上都有刻畫。其二是作為狩獵助手跟隨在主人身邊,大約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底比斯附近的納巴蒙墓壁畫上就生動地刻畫出了納巴蒙一家人曾經與家貓一起狩獵的場景,場面非常的震撼,刻畫的更是栩栩如生。在古埃及還有著眾多的貓咪雕像,看上去它們普遍梳理整齊,有的還帶有飾品,穿著漂亮的衣服,可見家貓已然成為了貴族們家中的寵物,而且享有很高的待遇。

我們亞種貓的祖先是「印度沙漠貓」,最早出現在印度河谷地區,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經過多年,逐漸在我國得到繁衍生息,不過由於我國馴化貓的時間較晚,所以與古埃及貓咪的繁榮程度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曾在戰國《韓非子揚權篇》中有記載「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這個應該算是我國最早記載訓練貓捕鼠的書籍了。我國大規模養貓是大概是在隋唐時期,那時候由於中日友好交流,我國的貓咪還曾一段遠渡日本,這才造就了現在日本繁榮的「貓文化」。

其實貓咪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中世紀,由於貓咪晝伏夜出的習慣,以及它們的性格遠沒有狗狗忠誠,所以曾一度讓當時的宗教認定貓咪為邪惡的化身,認為貓咪與女巫,魔鬼有著說不清的關係。如果在婚禮上有貓咪的出現,那麼就會認為這個婚姻是不會幸福的;如果在別人家門口有貓咪打架,那麼就會認為這個家人很快就會出現爭吵;如果在病人門口有貓咪徘徊,那麼就會認為病人不久就會死去。因此,人類為了保證自己的幸福不被威脅,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抓貓,虐貓,殺貓的事件。這個現象一直持續了大概三個世紀,歐洲也因此出現了「黑死病」,就是因為殺貓現象嚴重,導致鼠患泛濫造成的。

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每天工作的壓力也都很大。因為貓咪獨有的氣質,既不需要我們每時每刻的陪伴,也可以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所以,養貓已經成了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每天下班回來「吸一吸」貓,可以讓我們整個身心都得到極大地滿足。現如今,貓咪獨有的治癒能力,已經讓愛貓者欲罷不能了。
最後,引用《禮記·郊特牲》中的一句話「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讓曾經辛苦為我們抓老鼠的貓咪,也可以與我們一同享受現在的幸福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