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韓劇引入中國以來,國產劇也染上了「泡菜味」。《回家的誘惑》翻拍自《妻子的誘惑》,《一不小心愛上你》以《藍色生死戀》為藍本,《我家有喜》改編自《傳聞中的七公主》,《愛上女主播》堪稱中國版《夏娃的誘惑》,今年熱播的《華麗一族》,劇情則與《天橋風雲》如出一轍……
《華麗一族》的製作方、響巢國際副總陳爍:與美劇、日劇相比,從韓劇購買劇本容易得多。日劇《女婿大人》的劇本引進,因為需要得到作家、電視臺、藝人、藝人經紀公司等各方面的確認,前後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但引進韓劇就不同,最快兩周搞定,合同通常就是兩三頁紙,對方要求很少。
製片人金甌:中國已經進入文化消費的啟動期,但優秀影視作品供給依然貧瘠,無法滿足觀眾需求。與韓劇相比,國內影視劇的投資並不弱。但創作者往往屈從於投資者,什麼火就跟風做什麼,因此影視劇製作無法形成規範的產業鏈條。優秀的影視作品,需要政策、創作者、觀眾共同營造出適宜的土壤與氣候。專業的創作人以及成熟的觀眾市場必不可少。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韓國語系副教授楊磊:韓劇進入中國市場20年,熱潮一直沒消退。20年過去了,本土文化產業鮮有作品可以與之抗衡,而韓劇對中國消費者的影響卻滲透進現實生活,引發了從追劇、追星到追消費、追文化的現象。
劇評人袖手:在韓國有大量的家庭主婦,偶像劇的夢幻感最能激起這一群體的共鳴,而國內的情況又有不同,女性大多參與工作,已婚婦女更願意關注與生活有關的電視劇,因此,如《辣媽正傳》這類生活劇才是國內觀眾的主流,觀眾的主流取向加之國內的制播分離以及受劇方的唯收視論影響,留給偶像劇這一「弱勢群體」的空間少之又少。小成本、三線演員的配置,顯得山寨也就在所難免。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高圓圓、姚晨等一線電影咖回歸螢屏拍攝的都是家庭生活類題材,而最好的資源、人才、設備也都被生活劇牢牢霸佔。
著名編劇於正:如《甄嬛傳》、《咱們結婚吧》不管在網絡還是電視臺都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千萬不要認為韓國一兩部電視劇在中國引起轟動,就覺得國產劇不如韓國了,其實內地電視劇的外銷不比韓國差,只是我們也沒有做宣傳。我經常去國外,看到他們放《笑傲江湖》(觀劇)。而且很多內地電視劇在國外引起轟動,我們也都是後來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做宣傳。不像韓國,在中國稍微有反響,他們的導演就帶著演員來華了。由於韓國境內僅有三家主流電視臺,因此競爭大壓力也很大,淘汰率也很快。這部劇不行很快就被新的機制所代替,也逼迫韓國的電視人不斷的出新東西。這也是為何韓劇近年來在題材上突破較大的原因,而國內目前題材上的限制還很多,如商業涉案、復仇等元素存在禁區,與韓方相比,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唯收視論也導致了國內製作人熱衷於同一題材的不斷重複。
相比鄰國偶像劇一茬接一茬地湧現,相比人家的大長腿和萌眼神,我們的偶像劇裡的偶像實在叫人汗顏———
■春節打開電視,蔡明、範明、趙本山、劉曉慶統治著螢屏;
■稍年輕一點也是一把歲數的郭濤和梅婷在扮演自己年輕時候的模樣;
■還有即將接檔的王志文以及這幾年收入冠絕行業的張嘉譯和孫紅雷;
■環顧四周,時尚好看的青春偶像劇屈指可數。
中國經濟網小編有話說:我們的年輕演員大多只能在神話劇裡「張牙舞爪」,不知是競爭過於激烈而沒有機會將那些收視熟臉頂替,還是因為競爭過於稀鬆,一年串四部戲也照樣能賺得盆滿缽滿,不用走心也不必體驗角色。業界人士表示,如果時間和資金到位,內地導演也有可能拍出《星星》之類的作品。只是,同樣的作品搬到國內就會被觀眾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