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奇幻色彩的「侏羅紀世界」,非洲大陸的雷霆蜥蜴和中生代惡魔

2020-12-03 暴龍電影院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了剛果開賽河谷流傳的開賽暴龍傳說,這次我們再回到剛果的泰萊湖,一探魔克拉-姆邊貝,一種傳說中的形似蜥腳類恐龍的神秘生物。

2011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的《怪物獵人》( Beast Hunter)裡有一集《非洲沼澤猛獸》講述青年才俊的生物學家帕特史班帶領觀眾前往非洲剛果盆地,深入荒涼的喀麥隆叢林尋找當地的俾格米族傳說中的怪物,可惜結果不盡人意,連怪物的影子也沒看到,帕特史班給出的結語是「傳說中的怪獸可能是只非洲叢林大象。」這樣的結果根本無法讓對「恐龍仍存活於世」的人滿意,更別提那些神秘動物學家(Cryptozoology,又稱隱棲動物學,在美國是被公認的一門學問)了。

魔克拉-姆邊貝,剛果的活恐龍

魔克拉-姆邊貝(Mokele-mbembe,林加拉語裡「讓河水斷流之怪」的意思)是一種傳說中生活在剛果河流域泰萊湖畔大片沼澤地帶裡的巨大生物。那片區域被當地人稱之為「地獄之門」,附近流傳著許多神秘未知生物的傳說。

魔克拉-姆邊貝只有進食或遷徙時上岸

200多年來,特別從1910年開始,魔克拉-姆邊貝所流傳的各種傳說中,它的體型跟大象或河馬差不多,但是有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腳上有爪。棲息在人煙稀少的沼澤深處或水裡,只有吃東西的時候才會上岸。它以植物為食,所以一般不會攻擊人類,但也不喜歡人類打擾,如果有人闖入它的領地,也會用尾巴掀翻船隻,沒被淹死的人會被活活咬死。關於魔克拉-姆邊貝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法國的一位傳教士於1776年寫的一部關於當地動物的書,聲稱他見過一種巨大的腳印,大約三英尺長,很像大象的腳印,但有爪子。1859年,也是位傳教士記載了當地侏儒部落流傳的故事,曾經有人在釣魚時捉到過魔克拉-姆邊貝,並且吃了它的肉,第二天吃它肉的人都死了,更誇張的是伴隨著死亡的還有火災和疾病的蔓延。從那時候開始,魔克拉-姆邊貝被視為神聖之物,充滿了神話色彩。

魔克拉-姆邊貝的腳印
殺死或吃掉魔克拉-姆邊貝意味著死亡

197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家萊伊·麥考爾(Roy P·Mackal)收到身在非洲研究鱷魚的爬行動物專家詹姆斯·鮑威爾(James H. Powell)的來信,約他一同探尋剛果河傳說中的史前恐龍。1980年和1981年,萊伊·麥考爾、詹姆斯·鮑威爾和理查·格林威爾(Richard Greenwell)兩度抵達剛果追尋魔克拉-姆邊貝,分別從各地散居的土著那裡收集到有關它的體積、外貌以及進食習慣等的第一手資料,有人稱聽到怪異的聲音從沼澤和灌木深處傳來。土著們的描述十分相似,當他們拿出一本古生物圖鑑給土著看的時候,他們都指著雷龍或者梁龍一類的蜥腳下目恐龍驚叫「這就是魔克拉-姆邊貝!」他們兩次帶探險隊深入區域遼闊、人跡罕至的沼澤地。雨季剛過,他們頂著華氏100度的高溫,希望能拍到照片。這裡叢林茂密、水汽瀰漫,到處是致命的毒蛇、鱷魚和惱人的蚊蟲,他們找到了更多的目擊者,目擊者口中的魔克拉-姆邊貝有15-30英尺長,頭像鱷魚,鼻子會噴氣,頸子像蛇,長長的尾巴和河馬一樣的身軀。很少有人看到過魔克拉-姆邊貝的全身,「光線昏暗」、「躲在水中」、「受驚拔腿就跑」等等理由極大地降低了其可信度。

有些描述裡,魔克拉-姆邊貝鼻子上長角

他們沒能看見這傳說中的剛果恐龍。回國後,他們公布了這次調查的結果,僅否定了鱷魚或河馬的可能。但是萊伊·麥考爾認為剛果泰萊湖的確是這些遠古生物理想的棲息地,未受到冰河時期的侵襲,這裡仍保持著中生代特有的適宜溫度和氣候。不僅有古老的植物還有很多在其他地區已經滅絕的原始動物,如霍加狓(曾被認為在三千萬年前已經滅絕,1901年卻在非洲發現)和「活化石」腔棘魚(原以為在恐龍時代就已滅絕,也在非洲附近的深海中被發現)。麥考爾收集了地球各個角落多達幾千個神秘動物的報告,寫成了《搜尋隱棲動物》一書。1983年這次隨行的剛果生物學家麥西林·阿格納格聲稱自己在下一次探險中看見了魔克拉-姆邊貝在湖中出現,可惜當時他的攝影機失靈了,所以沒能留下實質證據。

一些人認為魔克拉-姆邊貝是尚未絕種的史前蜥腳類恐龍的遺孤。最符合魔克拉-姆邊貝描述的就是腕龍,喀麥隆北部曾經出土過小一號腕龍的化石,它們是大鼻龍類的歐羅巴龍,可能是腕龍在小島上的獨立演化的物種。6500萬年前,逃過了大滅絕,潛藏在沼澤中,並且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還有些版本裡是食肉的蜥腳下目恐龍

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犀牛、大象、鱷魚或者蟒蛇的誤認。神秘動物學家、主流科學家、當地的俾格米人甚至神學創造論者對魔克拉-姆邊貝的存在與否爭論不休。從19世紀發現恐龍開始,關於恐龍沒有滅絕的傳聞就從未間斷過。這也許是人們抱著羅曼蒂克式的想法去追求一個遠古時代遺留的夢吧。

剛果恐龍CongoDinosaurs

1981年的剛果之行,萊伊·麥考爾博士還收集了另外幾種疑似史前恐龍的資料:Emela-ntouka可能是獨角或兩角的角龍類;Ngoubou可能是六角戟龍,但當地土著沒有提及此類恐龍脖子處該有的褶邊。考慮到非洲並沒有角龍類化石的發現(只生活在北美,一些小體型的生活在亞洲),所以也可能只是新品種的水生犀。Mbielu-Mbielu-Mbielu的描述差異較大,可能是劍龍或者蜥腳恐龍。還有一種非恐龍史前生物「超級翼龍」康加馬圖(意為「傾船者」),據說它居住在非洲南部的「魔鬼沼澤」,沒人願意踏入它的領地。它是一隻沒有羽毛和毛髮、長著蜥蜴鱗片、蝙蝠的翅膀、猛禽的爪子和長長的布滿利齒的喙的會飛的爬行動物,兩眼之間有個怪異的頭冠向上突出。尚比亞的考恩德部落相信帶著「默勒迪」麵團和「默奇瓦康加馬圖」護身符可以免受其攻擊。在納米比亞和喀麥隆有一種與康加馬圖相似的動物人稱「奧利陶」。

Emela-ntouka
康加馬圖

柬埔寨的吳哥窟裡一塊石頭雕塑上面的動物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原因是它看起來像極了一度被認為已經完全滅絕了的原始劍龍,現在它出現在雕刻上,是不是可以證明古代的柬埔寨人見過恐龍呢?如果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怎麼能憑空想像出恐龍這樣的生物來呢?不管怎麼說,恐龍其實並沒有滅亡,它們的後代鳥類一直在我們的頭頂飛翔。

吳哥窟石雕上神似劍龍的造型

相關焦點

  • 中生代,侏羅紀,不止巨龍
    其名稱「異特龍」含義是與眾不同的蜥蜴。(. 關於異特龍,如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我叫爪子」的文章,別人講過的,我也不需要再講了。)合川馬門溪龍:屬於巨型恐龍家族——. 蜥腳類。體長22米,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發現地本來叫「馬鳴溪」,因為當時記錄員沒有聽清發掘者的口音,才有了這個名字。
  • 看《侏羅紀世界》之前,先來科普一下劇中的那些恐龍吧
    但是《侏羅紀》系列的電影受到追捧,並不只是因為它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還因為其對恐龍這種生物再現的「科學性」。今天凌晨,已經有人搶先觀看了這部影片,在你趕赴電影院之前,不妨先跟著他來了解一下片中的恐龍吧。電影一開始說侏羅紀世界裡一共有20種恐龍,14種食草,6種吃肉。但是,電影裡出現的種類肯定沒有這麼多。加上不是恐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也沒達到這個數。
  • 《雷霆》穿越之旅:吉力馬札羅火山
    自6月29日封測以來,《雷霆》一直受著高度的關注,引來玩家無數。為了響應玩家們的熱切呼喚,令人期待已久的新區和備受矚目的商城系統也即將浮出水面,與大家見面。那你可知道在《雷霆》大陸的東南處,有一座在現實世界裡也存在著的呼嘯火山,那就是吉力馬札羅火山。如果你踏上這片土地,你的視野中將充滿紅色。那裡都是熱滾滾的巖漿、崎嶇難行的山路、因為炎熱而奄奄一息的路人、四周殘缺的白骨和陰暗泛紅的建築物。是不是光想像就覺得有些毛骨悚然了呢?吉力馬札羅火山適合61至75級的玩家前來歷練。這裡有折磨人的高溫和一路艱辛。因為常年高溫,人煙稀少。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持續了1.9億年的中生代,也就是著名的「恐龍時代」。但在他的第1個紀元三疊紀恐龍還沒有統治全球,而只是在盤古大陸(泛大陸)上眾多新登場的動植物家族之一。最早的恐龍之一。最大的大陸——泛大陸。經歷了近5億年的大陸漂移,地球各個板塊終於在三疊紀拼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呈「c」狀的泛大陸。在赤道以北後來形成北美洲,歐洲,西伯利亞。和東亞地區的板塊;而南半球則是原屬於岡瓦納大陸的南美洲,非洲,南極洲,澳大利亞和印度等。
  • 中生代海洋猛獸:魚龍的外形酷似海豚,滄龍的祖先是蜥蜴
    古生代出現了多次生命大爆發,植物多種多樣,陸地動物和海洋動物也出現了。不過論生命的精彩程度還是要以中生代為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出現了諸多有代表性的動物,恐龍就是其中之一。三疊紀早期的恐龍還不夠強大,魚龍在體型和戰鬥力上都超過了它們。
  • 侏羅紀公園之旅,中生代恐龍帝國的開始與毀滅-歷史學習筆記4
    侏羅紀公園的大門緩緩開啟,我們一起進入遠古蠻荒最輝煌的時代,中生代,領略一下恐龍是如何在一億年內輝煌最終毀滅的過程,請大家進入觀光車,系好安全帶。中生代距今2.51億年到6600萬年前,是顯生宙第二個地質時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時的地球生機盎然,動物和植物到處都是,其中最猛的還是生物鏈頂端的恐龍,它們走在了進化序列的最前端,成為中生代地球的統治者。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這些巨型恐龍被認為是兩棲或者水生的:它們慢吞吞的在湖底蹣跚而行,啄食鮮嫩的藻類和水生植物,除了偶爾把長達7米的蛇狀脖子探出水面,幾乎一整天都不露面——當時的科學家無法想像這些體型大過現存最大陸生動物非洲象數倍的龐然大物可以依靠自己的四肢承受如此重負。
  • 地殼演化簡史第4篇:中生代——恐龍的鼎盛期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年代,指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的動物是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那麼這一個地球重要的地殼發展史階段,中生代有什麼特點呢?
  • 大地脈動:大陸板塊演變之中生代與新生代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大陸板塊演變的歷史進程,昨天說完了古生代,今天我們就走進中生代與新生代。中生代的時間範圍是2.5億年前-6500萬年前,包括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與白堊紀。昨天說到,盤古大陸的形成始於泥盆紀,而等到其最終形成時,已經是三疊紀的晚期了。
  • 《侏羅紀世界2》上映在即 科普恐龍中的十強者 第一名完爆霸王龍
    我們大多數人認知恐龍都以為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霸王龍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兇猛的陸地食肉恐龍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對億萬年以前的恐龍世界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和極其著名的遠親霸王龍一樣西雅茨龍也擁有著大型的頭顱骨粗壯的軀體和長而發達的雙腿但它的前肢的發達和爪子的大小明顯強過遠親霸王龍。
  • 三國科學家成功還原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
    長期以來,以蛾類和蝴蝶為代表的鱗翅目昆蟲,其翅膀上的鱗片結構精巧而複雜,學界對其的光學結構知之甚少,導致人類對鱗翅目和結構色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了解甚少。為了攻克難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等研究人員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對500多塊來自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的侏羅紀蛾類標本進行了系統調查。
  • 史矛革蜥蜴的新物種:非洲南部最大的蜥蜴
    殊不知,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一種類似的小動物——史矛革蜥蜴,它們身披「盔甲」,是巖石縫隙中的隱居者。  Bates說:「就體型和實際記錄的體長而言,S. swazicus可能是自82年前西部巨蜥Matobosaurus maltzahni之後,我們在非洲南部發現的最大的蜥蜴了。」   「雖然Smaug屬的物種通常具有盾狀鱗片和劍狀牙齒,看起來像一輛小坦克,它們的性情卻很溫和。它們通常躲在巖石裂縫裡,將能量主要用在了武裝身體上面。」 Stanley說。
  • 《侏羅紀世界2》戰鬥力最高的竟然不是霸王龍,而是它?
    NO.1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是海陸兩棲動物。
  • 侏羅紀世界生存
    還記得那個恢弘的侏羅紀世界電影麼,今天就為大家帶來根據電影改編的遊戲——侏羅紀世界生存,這裡有豐富的恐龍模型可供玩家收集養成,在這個恐龍公園中不斷培養已經消失的恐龍,快來下載體驗這個遊戲吧!
  • 《侏羅紀世界》中關於恐龍的5個科學錯誤
    由環球影業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世界2:失落王國》於6月1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影片是《侏羅紀世界》(2015)的續集,主要講述努布拉島上的休眠火山開始活躍,歐文與克萊爾保護島上倖存的恐龍免於滅絕的故事。
  • 看了這麼多年《侏羅紀公園》,你知道恐龍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嗎?
    看了這麼多年《侏羅紀公園》,你知道恐龍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很多觀眾都是熟悉的了,在《侏羅紀公園》中遍地都是恐龍,畫面讓很多觀眾尖叫連連,同時也大呼過癮。恐龍是一種早已滅絕的史前爬行動物,是爬行動物大家族中一個種類,它們生活在地球歷史的中生代時期。上一篇文章已經介紹過,中生代分為三個紀,分別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這三個地球紀的時間是從距今2.3億年年前起到6500萬前為止。而恐龍則是大約在三疊紀的中晚期、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最為繁盛,但是到了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突然從地球上全部消失了。
  • 《侏羅紀》系列電影恐龍圖鑑手冊 電影重現消失巨獸
    同樣地在《侏羅紀公園3》中,伶盜龍甚至被設定比海豚、鯨魚和靈長目動物更聰明,這更是毫無可能性,伶盜龍的智力雖然高於一般的恐龍,但仍比不上現代的貓科動物。 在這次的《侏羅紀世界》中,人類已經找到與迅猛龍交流的方式,雙方結成了同盟。出於藝術誇張,銀幕上的迅猛龍比真實存在的要大,也使它們更有威懾力。
  • 《侏羅紀世界3》要開拍了,侏羅紀&白堊紀,你分得清嗎?
    《侏羅紀世界3》要開拍了,但是你知道霸王龍不屬於侏羅紀嗎?這裡就給大家講講侏羅紀和白堊紀那些事吧。侏羅紀世界侏羅紀是距今28000年前到13500年前,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氣候溫暖潮溼,植物生長繁茂,大部分的陸地上覆蓋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