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層的形狀,這就是保護我們太陽系的磁場力場嗎?

2020-12-04 科學源點

一種介於牛角麵包和沙灘球之間的新模型可以解決關於圍繞太陽系保護性氣泡的長期爭論

我們生活在一個「泡沫」裡,這不是一個隱喻性的泡沫,而是一個真實的泡沫。不僅僅是我們,整個行星,以及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就這一點而言,也都在泡沫中。而且,我們可能正是因為它才得以生存。物理學家稱這個泡沫為日光層(太空中受太陽氣體及磁場影響的領域)。這是一個巨大的區域,距離比到冥王星的兩倍還多,它在所有行星周圍投射出一個磁場「力場」,使帶電粒子偏轉,防止粒子進入太陽系。

日光層的存在是由於太陽風和太陽系外的粒子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我們認為恆星之間的空間是完全空的,但實際上被其他恆星的塵埃和氣體所佔據,這些恆星包括活恆星、死恆星和尚未出生的恆星。在整個銀河系中,一個方糖大小的空間體積平均只能容納一個原子,太陽系周圍的區域密度甚至更低。太陽風不斷地吹動推開系外粒子,但離太陽越遠,推力就越弱。幾百億公裡後,系外粒子開始後退。日光層的末端是兩個推動平衡的地方,但這個界限到底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

日光層的形狀:牛角麵包還是沙灘球?

因為整個太陽系都在星際空間中運動,所以日光層,實際上並不可能是一個球體。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將它的形狀比作彗星,在網上搜索日光層的圖像,你一定會找到下面這樣的圖片。

但在2015年,對此問題進行了近20年研究的波士頓大學天文學教授梅拉夫奧弗和她的同事利用一個新的計算機模型和旅行者1號太空船的數據得出了一個不同的結論:日光層實際上是一個新月形的形狀,實際上與牛角麵包沒有什麼不同。她的觀點引起了同行的激烈辯論與抨擊。在兩年之後,科學家根據卡西尼號宇宙飛船和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的數據,得出結論:日光層實際上非常接近圓形和對稱:既不是彗星也不是牛角麵包,而是更像一個沙灘球。同樣,他們的結果一樣引起了巨大爭議。現在,梅拉夫奧弗和她的同事設計了一個新的日光層三維模型,可以將羊角麵包和沙灘球調和起來。

兩組粒子

與以往大多數假設太陽系內帶電粒子都徘徊在相同平均溫度附近的模型不同,新模型將粒子分成兩組。首先是直接來自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其次是以電中性的形式漂移到太陽系中的粒子,它們不受磁場的偏轉,但隨後它們的電子被打掉。

「新視野」號宇宙飛船揭示了這些粒子在被太陽風攜帶並被其電場加速的過程中,其溫度比普通太陽風粒子高出數十萬倍。分別對這兩組粒子的溫度、密度和速度進行建模,研究人員發現了它們對日光層形狀的巨大影響。新模型看起來與經典的彗星模型大不相同。但事實上,從表面上,兩者看起來更為相似,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日光層的邊緣。想像一下將灰度照片轉換為黑白照片:最終的圖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哪種灰度作為黑白的分界線。

為什麼此項研究重要?

為什麼要研究日光層的形狀呢?太陽風和日光層能否成為生命配方中的關鍵成分?科研人員認為:如果我們想了解我們的環境,最好通過日光層,然後就是那些粉碎DNA的星際粒子。這些粒子對地球和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意味著什麼?有些人認為它們可以幫助推動導致像我們這樣的生活的基因突變。在適當的數量下,它們會帶來變化,突變,使有機體進化,變得更加複雜。

到目前為止,只有「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兩個太空飛行器飛出了日光層,但由於它們是40多年前發射升空的,攜帶的是設計用於不同工作的舊時代的儀器。現在,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星際探測器,獲取更多關於星際粒子的數據。

相關焦點

  • 你沒看錯,這就是科學家最新繪製的太陽系日球層形狀,詭異嗎?
    根據目前的認知,太陽的引力可以影響到1-2光年之外,這就是科學家們認為的太陽系半徑範圍。不過,除了通過引力定義的範圍之外,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一個「太陽系範圍」,那就是日球層。甚至,在最近的研究中,有科學家描繪了一個更加詭異的日球層形狀,令人驚訝不已。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太陽系的日球層。我們知道,太陽會釋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輻射性極強的太陽風。太陽風能夠影響的區域,就叫做日球層。在日球層的邊緣,就是宇宙輻射和太陽風基本平衡的位置。可是,日球層邊緣距離我們實在太遠,而且我們又身處日球層以內,所以觀測起來有些難度。
  • 這是保護太陽系的一個巨大泡泡
    如光層這個「氣泡」在所有行星周圍投射出一個磁場「力場」,使帶電粒子偏轉,如果你足夠幸運地擋住它們的話 日光層「氣泡」 在整個銀河系平均計算,每一個糖立方體大小的空間只容納一個原子,而我們太陽系周圍的區域甚至更不密集。太陽風不斷地向外推著這些星際物質,但是你離太陽越遠,推力就越弱。經過數百億英裡之後,星際物質開始向後推,日光層在兩者推開平衡的地方結束。
  • 太陽系的形狀像放氣的羊角麵包?
    我們太陽系的保護性氣泡可能根本不是彗星狀的。傳統上,科學家們認為,太陽周圍圍繞著巨大的帶電粒子氣泡的太陽圈,其前緣呈圓形,太陽系在其中成桶形穿過太空,後面長著一條尾巴。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日光層的真實形狀更奇怪,更複雜-類似於放氣的羊角麵包。
  • 120年來人類第一次繪製出太陽系真實模樣:弓形衝擊波保護著地球
    從宏觀上看,太陽系無非是八大行星外面加上柯伊伯帶,但如果我們能看到圍繞太陽系的磁場和星際空間的宇宙射線、高能中性原子等微觀物質和行為,就能對太陽系的形狀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2012年8月,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空間,2019年11月,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兩者為何被判定進入了星際空間,主要是因為粒子探測器顯示周圍環境中來自太陽的高能中性原子完全消失了,這個邊界就是日光層。
  • 120年來人類第一次繪製出太陽系真實模樣:弓形衝擊波保護著地球
    從宏觀上看,太陽系無非是八大行星外面加上柯伊伯帶,但如果我們能看到圍繞太陽系的磁場和星際空間的宇宙射線、高能中性原子等微觀物質和行為,就能對太陽系的形狀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圖註:這是太陽系真實模樣,日光層前部有弓形衝擊結構,後緣為兩個噴射狀結構,看上去又有些像人類的心臟。
  • 太陽系外的奇怪空間
    主要是因為太陽,所有八個行星和一個遙遠的稱為柯伊伯帶的碎片都被包含在由太陽風形成的巨大保護氣泡中,該氣泡被稱為作為日光層。當太陽及其周圍的行星穿過銀河系時,氣泡像無形的盾牌一樣撞擊星際介質,從而阻擋了大多數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其他物質。
  • 1分鐘告訴你「磁場」與「力場」的區別……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磁場」與「力場」之間的區別,現在就告訴你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及區分方法。「力場」是不帶有任何能量的「物質力場」,其力量只會作用在「物質」之上。「磁場」是帶有物質「標記」防止能量逃逸的「能量閉環」所有的「磁場」都必須由最少兩個以上的粒子合作才能散發。
  • 新視野號飛船讓我們對日光層有全新認識,距離越遠,氫原子越多
    在浩渺宇宙中,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小行星,行星,恆星,中子星,黑洞等,無不例外,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轉,沒有絕對的靜止,只有絕對的運動,因此太陽系時時刻刻都在運動,穿越在布滿粒子的星際空間中。
  • 八大行星磁場各不相同,產生磁場的竟是來自自轉和核心
    地球的磁場是由我們特有的液態金屬內核產生的,地球24小時不停的旋轉會產生足夠的液體運動來刺激磁場,從而源源不斷的提供保護我們的磁場動力。在我們之前了解了八大行星之後,我們就知道了,除了金星和火星之外,我們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有磁場,但它們的形式又和地球有所不同。
  • 太陽系外的隱形磁泡
    空間可能看起來是空的,但它實際上是一個充滿了幾乎看不見的物質的充滿活力的地方,受各種力量的支配,特別是由磁場產生的力量。磁層——大多數行星周圍的磁場——存在於我們的整個太陽系。它們偏轉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帶電粒子,這些粒子由太陽噴出或來自星際空間。與大氣一起,它們碰巧保護行星表面免受這種有害輻射。
  • 科學家繪製的太陽系日球層,長得像「羊角包」,有點詭異
    ,因為太陽的環境比較複雜,首先太陽的溫度極高,可以達到6000℃,其次太陽會形成太陽風,釋放出高能粒子,這些物質都會影響到探測器,一般太陽影響的區域就是日球層。據悉「旅行者一號」與「旅行者二號」都已經抵達了日球層頂,根據「旅行者一號」的數據,測得太陽系的確切體積,它的厚度大約為0.5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是地球至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裡),距離太陽120個天文單位。
  • 地球為什麼會存在磁場?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磁場還會存在嗎?
    所幸的是,我們的地球擁有穩定的磁場,而磁場對於地球生命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磁場就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層。而這一切之所以都沒有發生,就是因為地球擁有磁場的保護,地球磁場非常強大,可以對地球上方7萬公裡的範圍產生影響。
  • 太陽系有個保護罩,它的形狀不可描述
    新研究揭示太陽日球層有一個古怪的形態。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日球層有一個古怪的形態。Merav Opher等 / 波士頓大學有人說現實是枯燥無味的,但並非所有時候都是這樣。我們的太陽,和所有恆星一樣,每時每刻都在向外輻射高能粒子流。這種粒子流就是太陽風。
  • 「昏昏默默」般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幾乎每個星球都有磁場
    根據發電機理論,只要天體內部具有旋轉、對流和導電流體,比如地球,其磁場是由於地球外核中熔融鐵、鎳的對流以及整個行星自轉的科裡奧利力作用造成的。任何一種導電體的流動,只要能形成片狀都能成為很簡單的發電機。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下什麼是磁場。磁場是描述電流和磁化材料的磁影響的向量場。
  • 太陽系在星際空間中的真實運動軌跡,你見過嗎?
    太陽風就是太陽不斷釋放出帶電粒子,流經太陽繫到達海王星的軌道。日球層是太陽風和太陽的磁場,作為保護太陽系的泡沫,使它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日球層橫跨230億英裡(370億公裡),太陽帶著整套「裝備」,穿過星際空間。 儘管先前的工作表明,太陽在穿過星際空間時,它有像彗星一樣的尾巴,一直伸展到太陽系後面。
  • 旅行者太空船驚人發現,太陽系在呼吸?
    人類一直期盼著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能順利離開太陽系。但他們能做到嗎? 這對孿生探測器已經在太空深處飛行超過40年。 目前旅行者1號現在距離太陽有220億公裡;旅行者2號距離太陽有180億公裡。這是一個離太陽系偏遠的球形區域,也是彗星的來源。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錯過驚人的發現。因為探測器已經向地球傳送了很多獨特的數據。 在2012年到2013年期間,和之前一樣,定期從太陽系最偏遠的地區傳送數據。 旅行者1號離開了日球層,它是一個由太陽風等離子組成的膨脹的氣泡。
  • 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
    我們如何能做到未雨綢繆!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即使太陽看起來非常結實,但它實際上更像一片滾燙的海洋,溫度高到可將原子分解,釋放出的電子和原子核相互環繞流動形成等離子體,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推動並塑造成一定的形狀,就像太陽的重力場延伸向各行星並將它們束縛在公轉軌道上一樣,但是磁力和重力有很大的區別。
  • 這3個「保鏢」一直在暗中保護地球
    ,你以為只有這些巧合就完了嗎? 第一個「保鏢」就是太陽風,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有害粒子和射線,比如伽馬射線,伽馬射線一旦穿越人體就會造成內部器官損失並且很快死亡,而太陽風為我們阻擋了宇宙射線的侵害,太陽發射的高速粒子流會散布到太陽系的空間裡面,在太陽系邊緣形成一層保護層--日光層,日光層阻擋宇宙射線進入到太陽系中了,從而大大降低了地球生命遭受宇宙射線的侵害。
  • 這才是太陽系的真實形狀?是不是大吃一驚,完全不可思議?
    然而,來自《自然-天文學》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卻表明,太陽系並不是你我,甚至科學家們此前想像的球形或類似球形的各種形狀,比如在星際空間迎著星際介質逆風行駛,意氣風發的類似彗星的形象,甚至也不是我們能想像出來的任何形狀。
  • 兩艘人類宇宙飛船進入太陽系外的奇怪空間
    但是它在我們太陽系外的確切性質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個謎,主要是因為太陽,所有八個行星和一個遙遠的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碎片,都被包含在由太陽風形成的巨大保護氣泡中,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太陽系。當太陽及其周圍的行星穿過銀河系時,氣泡像無形的盾牌一樣撞擊星際介質,從而阻擋了大多數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其他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