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買電視就是要買看起來很爽的產品,但怎麼界定這個「爽」字?大部分人所知的是屏幕要夠大,再近一步就是解析度要夠高——在這個4K解析度逐步進入尋常家庭的時代,這兩者已經不是選購屏幕類產品的大問題了。
傳說中真正的「爽」是要畫面看起來足夠鮮豔,一眼望去就滿心歡喜,亮度和對比度參數自然也是越高越好了。真正能夠滿足「爽」要求的OLED電視還處在天價階段,如果不是土豪到揮霍數十數百萬不是問題,OLED電視堪稱貴族產品。但就在這兩年,尤其是今年的CES展會,一種叫做量子點屏幕的產品大肆來襲,廠商媒體紛紛宣稱它能幹死OLED電視,而且成本還低了一半有餘。連名字聽起來都這麼牛叉的屏幕是否已經達到我們心目中「爽」的定義呢?
在探尋量子點顯示技術之前,我們先看看這傳說中的量子點屏幕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直觀體驗的提升——各廠商目前完成量子點屏幕的手法雖有差異,但宣傳重點都是突出此類屏幕的「色域」更廣,或者說飽和度提升顯著,這項指標甚至可以比OLED還要出色,同時伴隨介紹功耗更小等特性。
常聽廠商說「色域」一詞,那麼究竟什麼是色域?色域廣了,看起來又有什麼不同呢?人眼在自然界看到的顏色廣度和多樣性,即便是發展了這麼多年的屏幕技術也難以達到,也就是說現在的屏幕根本無法表現如此多樣的色彩。用通俗的話來講,屏幕所能顯示的色彩範圍,比如最紅紅到什麼程度,最綠綠到什麼程度,即是這塊屏幕的色域,也可以叫色彩空間。
1997年,微軟與惠普、EPSON等公司聯合開發了一個彩色語言協議,即我們現在熟知的sRGB,這就是一個色彩空間,可以表示顯示、成像等設備達到的色域究竟有多廣,它的色彩取值區間就是上圖三角形區域標定的範圍。我們現在所用質量還不錯的許多PC顯示屏,包括在手機界翹楚的iPhone屏幕,色域都是基本做到100%覆蓋sRGB,也就是顯示的顏色廣度與sRGB一樣。
(sRGB與NTSC色域的對比)
但實際上,sRGB是個很窄的色彩範圍(真的要怪微軟),所以除了sRGB以外,還有類似Adobe RGB、ProPhoto RGB(傳說中的色彩空間之王)、NTSC之類的色彩空間。如今在廠商宣傳中被用得比較多的是NTSC色彩空間,它的範圍比sRGB廣了很多,一般可以說sRGB的色彩範圍僅有NTSC的72%(所以魅族才說魅藍Note屏幕覆蓋72%NTSC)。
傳說中價格爆炸的OLED電視,色域據說能超過NTSC的範圍,OLED屏幕比普通LCD屏幕的優勢之一也就在這裡;而量子點電視的色域則據說可以超過現在的OLED電視(前不久發布的TCL量子點電視H9700官方稱其色域為110%NTSC)。
色域的提升,在不做調校(以及沒有色彩管理機制)的情況下,帶來觀感上的最大差異就是看著「豔」了很多。早年三星的AMOLED屏幕(OLED屏幕的一種)的手機就表現出了這種特性,由於市面上的絕大部分圖片本身就是針對sRGB標準所制的,在AMOLED屏幕上看就豔得感覺在滴油。三星後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有意進行控制。
但索尼的認識和三星不一樣,索尼曾經在宣傳視頻中談到,人類大腦記憶傾向於將某件事物表現得比實物更鮮豔,比如你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一把藍色的吉他,回家後你回想時,記憶中會刻意將這把吉他變得更藍更鮮豔;不過另一方面某些經驗性質的色彩則會趨於穩定,比如人的皮膚色彩,記憶不會將之做過飽和處理,所以索尼傾向於在顯示設備中對人體膚色的調校趨於正常,但對其他色彩則趨於誇張。
(Xperia Z3就用上了量子點屏幕)
這也是索尼敢於為Xperia Z3這樣的手機直接配備超過130% sRGB色域指標屏幕的關鍵所在——而Xperia Z3也是市面上少有用上了量子點屏幕的手機產品,在用Xperia Z3手機的小夥伴應該能明顯感覺出自己的手機屏幕色彩表現極為豔麗,甚至達到三星Galaxy手機專業模式的程度,足見量子點顯示技術能夠帶來的這種變化。而且這種色彩對人眼而言是討好的,量子點技術自然就有市場。
要了解量子點屏幕究竟和OLED屏幕比起來如何,我們還是得先知道量子點技術的本質。傳統的LCD液晶屏幕有背光,這個背光位於相對靠下方的位置,用於照亮整個屏幕。背光有很多種方案,其中一種是背光就用RGB-LED,即藍色、綠色和紅色三種LED。
但這種方案的成本實在是太高,所以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是一種叫W-LED的(白光)背光方案,一般為藍色LED+黃色螢光粉,得到白色背光——至於屏幕顯示各種不同的色彩則是通過背光上方的彩色濾光片達成的。目前的絕大部分液晶屏幕都採用這樣的背光和顯色方案。這套方案的主要問題在於螢光粉發出的光的頻譜不是單一的,除了顯像所需的紅、綠、藍光外,還有其它雜色光。而且經過濾光片等等複雜的系統後,背光的利用率也要打折扣。
而傳說中的量子點顯示技術就是對背光方案做出變革:所謂的量子點,可以簡單認為是長寬高都在100nm以下的材料(幾個原子的大小),這種極小的半導體晶體在激發後可以發光,至於究竟是怎麼發光的,那是科學研究範疇,這裡不做討論。比較靠譜的一個結論是,量子點的大小,與其所發出光的能量強度(波長)成正比。也就是說,量子點的直徑越小,激發後的光波長越短,也就是顏色偏藍,直徑越大則激發後的光波長越長,也就是顏色偏紅。
這樣一來,只要控制量子點的大小,也就能讓它發出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了。在理想狀況下,如果能將這樣的材料應用到屏幕產品中,相比現在的W-LED背光,優越性是大大的有,連濾光片都不需要。量子點是單能級結構,每個固定大小的量子點激發後的光的頻譜極為狹窄,也就是傳說中的純色,這對精準地控制色彩,達到精確的色彩還原有很大的幫助,且因為色純度更高,也就能產生更豐富的色彩。在這種情況下,目前的OLED實質也達不到量子點顯示技術的理論指標,量子點屏幕的色域範圍更廣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這種背光方案的發光效率更高,所以節能也是其宣傳方向之一。輔助而來的特性還有增加明暗對比度(尤其在去除濾光片以後可以呈現更好的暗部細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