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幕後的現實基礎
很多人都以為電影中的龍捲風威力過於誇張了,但實際上,真實歷史上已知的最大龍捲風,其陣仗遠比電影裡用特效做出來的,還要更加恐怖得多。
美國是著名的「龍捲風之鄉」。
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平均每年發生上千次龍捲,其中北達科他州以南-德克薩斯州以北,1100km*500km的大片區域都屬龍捲高發地帶——難怪地理雜誌上將該區域稱為「龍捲風走廊」。
由史蒂文·奎裡執導的、偽紀錄片形式的災難片《不懼風暴》正是取景於此。
龍捲風這種危害性極強的自然災害,建築被波及到往往損失慘重,人體被吸進去更是不死也殘。
在那些常年遭受龍捲侵襲的地區,人們總是「談風色變」。
但也有人從中嗅到商機。
在從未親眼見過龍捲風的「好奇寶寶」來看,龍捲風的威脅太過遙遠,倒更像座稀奇壯麗的「景觀」,好奇心滿滿。
對他們而言,哪怕只能間接通過視頻來接觸龍捲風,也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而如果能在第一現場近距離目睹,那就更刺激了。
雖是無知者無畏,但不可否認,有需求的地方,自然就有生意。
在位於龍捲高發區域內的俄克拉荷馬洲,有專業人士為遊客提供有償的「追風嚮導服務」,只需向其繳納少許費用,並籤署「後果自擔」的風險協議,就能親身體驗「追風」的快樂。
為了票房,很多電影公司發行了很多龍捲風相關的電影和資料片。
為了流量,YouTube上的視頻博主們對龍捲風趨之若鶩。
在人心和利益的驅使下,龍捲風這種本該為人所憎惡的自然災害,卻搖身一變,成了眾人寧願冒生命危險,也要競相追逐的「搖錢樹」。
「所有人都想靠拍龍捲風視頻來賺錢。」
《不懼風暴》的劇情框架,就是簡單粗暴地由這樣的現實基礎所構成。
Pete和龍捲風的硬剛,象徵了現實和理想的碰撞
《不懼風暴》的原英文片名是《Into the Storm》,直譯是「衝入風暴中」。
片名取自片尾那段「點睛」的劇情。
這部電影對於角色的主、配劃分並不明確,但無論是根據片名,還是內核,還是觀眾的主觀意願,如果一定要給本片指認一個主角,那麼這個主角只可能是——
Pete(馬特·沃爾什 飾)。
正如上一節所說,《不懼風暴》的劇情背景建立在「靠拍攝龍捲風來賺錢」的基礎之上。
在電影中,Pete也是一位以「追逐和拍攝龍捲風」為事業的導演兼製片人——但和YouTube上那些小打小鬧的視頻博主截然不同。
Pete和他的團隊在整個「追風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由於有一位信任他的金主,因此他的活動資金非常充足,他組建了一支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分工明確的、高效率的追風團隊。
當然最關鍵還是在於,他豪擲千金打造了一輛堪稱「傳奇級裝備」的魔改裝甲車。
「終極追風者」:泰託斯。
泰託斯的配置如下:
可以24小時不間斷拍攝、360°減震的攝影鏡頭;
防禦性能優越的特種防彈玻璃窗;
360°無死角的觀光塔臺;
負載高達5噸級的絞盤;
堅挺剛健的4毫米合金裝甲鋼外殼;
由風速計+溼度偵測器+電位計組成的小型氣象中心;
能讓車身在170英裡/小時的風速下穩穩地固定在地上的抓錨。
僅從這件裝備就可以看出,Pete想要的肯定不是隔著老遠拍個「抖音」了事——讓泰託斯來幹這種事,未免殺雞用牛刀了。
Pete的真正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
衝進龍捲風,拍攝暴風眼。
要知道,F3級以上的龍捲風,甚至能把大樹都給連根拔起,正常人遇到了逃命躲避還來不及呢,而Pete他卻竟是想著主動迎上去?
電影中除了Pete的團隊以外,還有兩個全程花樣作死的「海爾兄弟」,沒有專業的拍攝設備,就靠著一部手機狗仔隊似地玩兒命跟拍,危險駕駛不說,還敢喝醉酒在龍捲風天氣裡上演真人版「奔跑吧,兄弟」。
如果你只看了這部電影的前面90%,那麼你會覺得這兩兄弟簡直就是瘋子。
但當你看到電影的結局,你卻又會由衷地感慨:
Pete才是真正的「瘋子」啊……
全片下來,其他的所有人,都是為了賺錢和出名才去拼命地追逐龍捲風。
一開始我以為Pete也是,但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才明白。
Pete與眾不同。
他追逐龍捲風,僅僅是因為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情,他之所以不惜性命地也要衝進即將被卷進龍捲風的泰託斯,僅僅是因為站在泰託斯的塔臺上觀摩風暴眼的光景,是他畢生的夢想。
Pete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完全是出於一種無關名利的純粹的念頭,才致力於探索龍捲風的事業。
哪怕明知自己會為此付出生命,他還是堅決地衝了上去。
當Pete隨著泰託斯被龍捲風卷上高空,看到那明媚亮麗的陽光時,我相信,他沒有後悔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果單看年齡、顏值和戲份,那麼《不懼風暴》的男主應該是那位拼命救兒子的帥氣老爹Gray(理察·阿米蒂奇 飾),女主則應該是聖母心腸的漂亮氣象專家Allison(莎拉·韋恩·卡麗絲 飾)。
然而但凡認真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認定,Pete這位倔強得近乎頑固、脾氣臭但其實外冷內熱、表面世故成熟實則天真得有點孩子氣的老大爺——
他才是這部電影真正且唯一的主角。
Pete和龍捲風的硬剛,其實就是象徵了「美麗卻脆弱的理想」和「殘酷卻堅硬的現實」的碰撞。
現實中其實很多人都想放下一切隨性而為,就比如秀哥我自己,但哪怕自身再是期望,礙於各種情感上的羈絆,有些事情也仍是不敢做、也不能做的。
我非常喜歡Pete這個角色。
結語
《不懼風暴》上映於2014年,不論是全球票房,還是爛番茄,還是IMDb,還是豆瓣上,對於該片給出的評價,其實都算不上高。
但也絕對跟「爛片」兩個字沾不上邊。
客觀來講,豆瓣評分6.7,在災難片題材中算是中等——很多人一看是偽紀錄片,直接就給最低分評價,對此我為導演感到非常的遺憾。
當然,喜不喜歡完全是個人的自由。
正是因為這部電影,我首次去嘗試了解了史蒂文·奎裡(Steven Quale)這位與詹姆斯·卡梅隆多次合作過的不知名導演。
《鐵達尼號》,《阿凡達》,《深淵》,《深海異形》這幾部電影,都被認為是卡梅隆的代表作,但鮮為人知的是,史蒂文·奎裡在這四部電影中都是充當了副導演的角色。
由史蒂文·奎裡獨立導演的幾部電影作品,評分大都一般,或許是由於天賦和機遇的不足。
事實上我私底下認為,對於《不懼風暴》中的Pete角色的塑造,或許正是導演對於自身的隱喻。
期待今後能夠看到更多史蒂文·奎裡的精彩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