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暴》的災難片段被戲謔為是《2012》+《龍捲風》+《海嘯奇蹟》……雖然特效依然驚豔,但故事太過套路。
【今日看片】
上映13天,票房近4億元,中國觀眾對《全球風暴》已經夠友好了。特效勉強過關、劇情太多套路,讓《全球風暴》在北美的票房撲街。但如果好萊塢災難片一直這麼不求上進,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觀眾也會厭煩這一口。
失去科學根基的異想天開難以讓人信服
《全球風暴》「給地球穿上外衣」的戲劇設定,讓人想起「給長城貼瓷磚」、「炸開喜馬拉雅山」這種異想天開的說法。當然,把地球真的當個球全面包裹起來的,不是什麼織物,而是密密麻麻地被統稱為「荷蘭男孩」的氣象衛星。
但故事缺乏一個可信的基礎:即這些氣象衛星是如何能夠操縱地球氣候的?它們怎麼可能像安裝在地球外面的按鈕開關,想要明媚的陽光普照,抑或詩意點的小雨霏霏,通過電腦聯網衛星,隨便點幾下按鈕就能實現,這未免有點小兒科。失去科學解釋,稍微有點兒挑剔的觀眾,會覺得幼稚。
副總統想上位,僱傭黑客黑進「荷蘭男孩」,肆意製造自然災害,並嫁禍於總統,幸虧服務於白宮的一對戀人,及時發現了陰謀,並在地球全面陷於「地質風暴」的最後一秒,重啟了系統,挽救了人類。這種編劇套路,觀眾已經在《白宮陷落》、《倫敦陷落》等各種「陷落」電影裡看得太多。既然超級密碼只有總統才有,那麼副總統是如何做到控制「荷蘭男孩」如同操作自家電腦那樣輕鬆的?對此《全球風暴》也懶得給出一個合理解釋。
在毀壞著名城市與地標建築方面,《全球風暴》走的又是全面模仿《2012》路線。給東京來場大冰雹、給孟買來場龍捲風、把杜拜由沙漠變成海嘯中心……誠然,這些畫面場景在觀賞性方面還有點吸引力,但失去優質故事的支撐,看過之後迅速即忘,震撼感帶不到走出影院之後的第一步。
在中國的票房,《全球風暴》已然全面壓住了另一部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但就電影的品質感、內涵性、人文寓意等方面而言,說《銀翼殺手2049》完勝《全球風暴》大概不會有什麼爭議。之所以《全球風暴》票房領先,還是因為它較為符合普通觀眾對於災難片的期待,更具眼球效應,更有節奏快感。
災難片衰落根本原因在於不重視故事深度
說起來災難片這一類型作品,自2009年《2012》公映之後,就一直沒有什麼進步。當年《2012》能夠成為話題電影,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它是在「瑪雅預言」這個大IP基礎上創作的,對人們的「恐慌心理」有著很好的利用。當然,現在回頭看《2012》,也不過爾爾。
這兩年,科幻片在想像力方面的另闢蹊徑,使其力壓災難片,成為觀眾消費的主流。《雲圖》、《超體》、《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等,公映都大受歡迎。災難元素已經不再是科幻片的最重要構成,通過科幻片來打開人類內心的黑洞,或者傳遞某種哲學觀點,展示災難背後的倫理矛盾才是最新潮流;同時,山崩地裂、電閃雷鳴等災難場景,也讓電影人感到索然無味,創作者更是已經把視線從地球災難引開,投往更遙遠的星際。
災難片再按《全球風暴》這個路數拍下去,恐怕市場會繼續萎縮。一方面觀眾仍然滿足於視覺與音效轟炸,另一方面觀眾在走出影院之後又難免產生「上了一當」的失落。如果災難片不能敏感地找到慰藉觀眾心靈的方式,而只在「視覺奇觀」方面做文章,那麼這個類型的電影早晚會走進死胡同。
被各種環境威脅論恐嚇多年的普通人,今天看待環境災難,已經有比較全面和客觀的判斷。換種說法就是,面對世界末日的恐慌心理,早已不像以前那麼強烈了。所以災難片應當擺脫繼續刺激觀眾恐慌的投機技巧,讓電影更多地建立在客觀事實、科技手段的基礎上,不再誇張與賣弄創意,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為作品融入更具深度的思考。同時,在劇情上最好忘卻以前所謂的成功經驗,畢竟觀眾也是會成長的,同一套敘事模式不可能一直吃香。如果好萊塢災難片一直這麼不求上進,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觀眾也會厭煩這一口。
□韓浩月(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