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天實驗室測試驗證一個新的發明:熱式液體傳感器。
在2017丘成桐科學獎頒獎典禮期間,與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交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春節前夕,珠海17歲的高中生李晨天應清華大學邀請,赴美參加清華與華盛頓大學合辦的「全球創新體驗營」,他憑藉現場發明的「主動式高壓電力線除冰監測系統」,在該次創新挑戰賽中獲得最佳項目獎;隨後,他飛回北京,作為上屆ISEF(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參賽者,給正在參加2018年ISEF項目遴選暨國際交流冬令營的青少年作經驗介紹。
他9歲造出「無氟電子冰箱」,12歲發明「太陽能智能戶外井蓋管理系統」,13歲研發「可編程雲物聯終端機及作業系統」,至今有9項國家發明專利……李晨天到底是個怎樣的「牛人」?憑什麼小小年紀就取得這麼多成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帶你去了解這位被外界譽為中國小「愛迪生」的少年科技之路。
5歲為自家設計光控燈籠
上周末,記者見到李晨天時,他穿著一身舊校服,戴著黑框眼鏡,十分低調;不說話時還有幾分靦腆,但是一開口談起他的發明,兩個多小時裡,李晨天幾乎沒有停頓,語速快得像機關槍。遇上一些專業的術語,看著記者有些蒙,他不停地變換肢體動作加以說明。
李晨天的家人說,他的奇思妙想在幼兒時期就開始了。父親說,在小晨天咿呀學語時就表現出對電流強烈的興趣,每次被媽媽抱著出門,看到街頭的霓虹燈閃爍,他就會手舞足蹈。「電視機裡怎麼會有人?」「玩具車怎麼會自動轉彎?」……兩歲開始,一個個刁難問題經常把都是文科出身的父母問得啞口無言。
由於對電子產品有超強的興趣,5歲的晨天就把表哥的中學物理課本借來自學。那年春節,一家人要回老家,臨走前,晨天擔心掛在珠海家中陽臺上的大紅燈籠沒人管,十多天一直亮著既浪費電又怕引發安全事故,他便萌發設計一個光控開關的念頭,「白天有陽光就自動關燈,晚上無陽光自動亮燈」。結果他通過兩天的擺弄,從一部收音機裡拆卸出一個靈敏的繼電器,通過改造真的製成了這樣的開關。
不過,在晨天眼裡,第一個真正稱得上發明的是他9歲時造的「無氟電子冰箱」。隨後,他一發不可收拾,12歲發明「太陽能智能戶外井蓋管理系統」,13歲研發「可編程雲物聯終端機及作業系統」……12歲開始,他連續6年獲得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三次獲得全國一等獎。去年底,晨天又憑藉論文《通用電源適配協議(UPP)及其實現》在2017丘成桐中學科學獎全球總決賽中摘得科學獎計算機學科銀獎。從省市級比賽到走出國門代表中國青少年參加ISEF,李晨天獲獎的科技創新大賽超過30場,已經成功申請的國家發明專利有9項。
所有奇思妙想均源於生活
「科學沒有頓悟,我只是在發明創造上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我只是更早開始『1萬小時』的積累。」李晨天謙虛地表示,搞發明,先是要有強烈的興趣,再就是投入大量的時間。
晨天說搞發明要有好奇心,留意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我的所有奇思妙想都源於生活」。這次在美國參加創新挑戰賽時的項目「主動式高壓電力線除冰監測系統」,想法就源於2008年冰災。由於當時大面積高壓線結冰造成斷線斷電,而電視中電力部門人工機械除冰的困窘畫面讓他印象深刻,因此他一直有個念頭,「如果可以讓結冰的電線自動除冰,甚至讓處於高寒地帶的電線可以不結冰,那多好呀!」幾年來,他為此項目做足了充分技術論證,而此次全球創新體驗營活動正好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晨天說,「由於技術積累充分,這個項目僅用了2天時間就做出了原始樣機,並最終在參賽項目中獲得最高獎『Best Project Award(最佳項目獎)』。」
而他正在做的課題「變溫變壓泵」,靈感來源於2016年寒假父母帶他去哈爾濱滑雪,當時他在街頭看到一個小商販用液化氣做燒烤,眼看火滅了,結果他見小商販用一條毛巾覆蓋在燃氣瓶上,往毛巾上再倒些開水,火又「噴」的一下起來了。他說當他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非常興奮,覺得這個現象也許可以解決他一直想解決的輸送冷媒這些低黏度液體的問題。如果利用改變溫度的方法替代活塞等運動部件來改變泵腔內的壓強,不就可以製造出不需要運動部件的泵了嗎?
父母支持從小拆弄家電的「搗亂」行為
晨天說:「如果我小有成績,要感謝父母的包容和支持。」從小,父母從不逼他去參加興趣班,不要求他必須是學霸;他說,從上學至今,他從未參加任何補習班。放假,他不是宅在家裡搞發明,就是在各地參加科技比賽交流。
對自己從小表現出的拆弄家電的「搗亂」行為,父母也是全力支持。剛上小學一年級,為了研究溫控開關,晨天就把家裡新買的一個德國進口的電熱板拆了,當時市價就是2000多元。在9歲研發無氟電子冰箱的時候,為了買一個製冷片,父母帶著他去北京找了很多商店,最終花了三天時間在中關村淘到了想要的產品。
為了支持兒子搞創新發明,父親在家裡給他設置了一間「晨天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裡,記者見到有雷射定位刻板機、擁有72核的小型超級計算機、數據穩定度達到2ppm的多功能校準測量儀、多功能矢量網絡分析儀和非常先進的混合信號示波器等。
「多年下來,光這個實驗室的設備就投入了一百多萬元,還不包括他每次發明購買材料以及拆卸的成千件舊的電子產品。」晨天爸爸笑著說,「如果單講電子實驗室,我家的實驗室可能是全珠海最好的。」
不過,除了科技發明,晨天也沒有其他太多愛好,他的課餘時間只要不外出參加科技比賽和交流,基本都是宅在這間實驗室裡。
小學五年級學計算機編程痛苦到哭
對於外界譽其為「天才少年」,李晨天並不認同。他的父母再三強調,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從小對電器、電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就是個普通少年。「他無非是在電子方面肯花時間,」坐在一旁的爸爸認真地說,「從小愛拆弄物件,別人是把家裡的舊家電往外賣,我家是經常從外面往回買。」
晨天補充道,每次設計或發明,並非都一帆風順,失敗的經歷也很多,家裡光報廢的電路板就有兩三千塊;而在學習理論知識時也一度有放棄的想法。隨著科研的深入,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為了一個項目他不得不學習計算機編程。以前碰到的電子元器件多是具體的東西,而計算機彙編語言就太抽象了。對於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剛開始接觸編程簡直像看天書,「看不懂,學不進!」有時看書看到深夜,晨天說自己已經痛苦到痛哭流涕,幾度想放棄。最終,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堅持下來了,而且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他編寫出了第一個程序——「數字時鐘」。看著第一串由自己編寫的代碼成功了,晨天興奮地跳起來。「他當時大喊大叫,然後從樓上一口氣跑到樓下,不停地喊,爸,我編出來了。」爸爸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