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類(論述類)文本概括轉述方式及具體解題攻略
信息性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從文本中獲取相應的信息。與其相對的是文學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除了獲取相應信息之外還會涉及對應的鑑賞性評析,在鑑賞過程中要會涉及相應的文學鑑賞術語的使用。
張開在表述信息閱讀能力中提到:在熟悉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的主要文類及其基本特徵、體式慣例的基礎上,能整體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等關鍵信息,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的關係、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關係;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評估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意識和信息來源,評價文本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有理有據地評判文中觀點,發展新的觀點,或呈現更客觀的事實;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繫,分析比較多個文本在內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異同,對有關問題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能夠提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等。
信息性文本閱讀包括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一般主要包含,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類型和一般人物傳記、新聞、訪談、調查報告、科普文章等。此類文本涉及廣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專業性很強,學生閱讀過程中往往出現不能把握文本的內容要點和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轉述或概括句子的意思。
具體到試題中,選項的表述也不可能照錄原文語句,都是對文本內容要點和文中涉及的觀點態度(或隱或顯)的轉述。正因為如此,明了轉述方式對於我們答題來說尤為重要,只有明確了題目的轉述方式,同學們才能在答題過程中更好地判斷一個選項的正誤。
從大的方面來說,選項常用的轉述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概括式轉述、具體式轉述、同義變式轉述。
一、概括式轉述
概括式轉述,就是將原文具體的表述加以抽象化,從而提煉其本質,上升到一般認識的一種轉述方式。表現在語言形式上,是從一大段文字或一個較長句子中抽取關鍵詞語,重新組織成一個相對短小的句子,和句子壓縮有些相似。
所以說,判斷這一轉述是否切合原文語意,一要注意這種從具體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觀點,也就是這種一般性的結論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關鍵詞重新組織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體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詞句之間的組合關係。或言之,可靠性和邏輯性是同學們必須要注意的。
例如:
原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貴族利用龜甲獸骨佔卜吉兇時寫刻的卜辭和與佔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選項——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王公貴族佔卜吉兇時寫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二、具體式轉述
具體式轉述,就是將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內容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轉述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對原文某一個概括性觀點和結論的例證,在很多選項的表述中,具有闡釋的性質。
所以要判斷具體式轉述是否恰當,主要就是從觀點和材料是否統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達意圖的角度去思考。
例如:
原文——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指出,悲劇描寫了比現實中更美好同時又是「與我們相似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毀滅「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即產生淨化的作用。
選項——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具有「淨化」作用。他所說的「淨化」,不是指受眾在生理上的發洩,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們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三、同義變式轉述
同義變式轉述,就是採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對原文語句內容不作變更的轉述方式。這種轉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換一個說法」。同義變式包括因果倒置、條件與結果轉換、變換主體重組句子、長句與短句互變等形式。
那麼,同義變式轉述的正確與否要如何判斷呢?判斷同義變式轉述是否正確,關鍵在於判斷轉述的句子與原文是否「同義」。應特別注意的是,對摘抄原文較多、結構形式類似的選項,不能盲目認同;而對那些換了說法,換了表達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應詞語和句子的選項,也不能輕易否定。其中,大家對邏輯關係或者包含關係更是要特別留神了!
例如:
原文——羅丹的大理石雕塑《馬身人首》中,人臂絕望地撲向一個它所抓不到的目標,而馬足則陷於塵土不能自拔,表現出人性與獸性的衝突,象徵著靈與肉的鬥爭,具有強烈的悲劇性。
選項——在羅丹的《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靈和人性的象徵,馬身和馬足則是獸、肉和獸性的象徵,獸性和人性的矛盾構成了人間的悲劇。 當然啦,每一類轉述方式還有更細緻的分類,我們在下期推送中為大家介紹!跟緊論述文專題推送,大家一定能全面打通論述文閱讀的!
信息類文本具體解題攻略
一、信息類文本閱讀解題方法
1.鎖定關鍵詞、關鍵句。
2.回歸原文定位,找出相應區間。
3.進行信息比對,發現信息差別。
二、「四重比對」
1.比對詞語,看選項是否偷換詞語概念。
2.比對句子,看選項是否偷換句意。
3.比對句間關係(分句間、句間的邏輯關係),看這種關係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對論據和結論,看論據是否合理,結論是否成立。
三、十三種命題形式
(注意,這十三種命題形式是論述類文本中最基礎的命題形式,2014年以後在這些命題形式上的設置難度提升,更加關注的不再是簡單的詞語的信息比對,而是下面介紹的幾種情況。而這些基本的情況也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偷換概念
2.無中生有
3.強加因果
4.因果顛倒
5.誇大事實
6.擴大範圍
7.以偏概全(選項以部分替代整體或遺漏了信息)
8.顛倒是非
9.表述絕對化(注意條件與結論,注意「就」與「才」)
10.張冠李戴(混淆對象)
11.答非所問(注意題幹,選項於題幹而言「答非所問」)
12.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發生的與未發生的)
13.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許發生的與必然發生的)
四、熟悉命題手段
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文本原句進行了改裝、重組,這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1.「刪」,即刪除原文句子中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句子原意。
2.「漏」,即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
3.「改」,即改換詞語,曲解文意。
4.「湊」,即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
五、「正確選項」的「變形」處理
「正確選項」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變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對語句做最大限度的外形變化,來個「似非而是」; 「錯誤選項」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對語句對最小限度的外形變化,來個「似是而非」。一道題目中,三個選項「似非而是」,一個選項「似是而非」,常常讓人云裡霧裡,分不清真假。「錯誤選項」人們都很重視,不但每道題都有解析,系統總結也隨處可見;而「正確選項」的「變形」處理,雖很重要但常被人忽略,所以對其進行專門探討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