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近視人口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近視防控和近視矯正市場容量巨大。相對於傳統的框架眼鏡、軟性隱形眼鏡,一種新型的硬性角膜接觸鏡(RGP)開始角力市場。
近日,由廣州金眼科醫生集團主辦的「新型硬性角膜接觸鏡控制近視進展研討會」在廣州舉辦,100多名眼科專家對RGP的規範操作、臨床應用、歷史發展、研究進展以及應用前景等展開研討,有專家呼籲,目前對於硬性角膜接觸鏡的驗配還缺乏相關法律規範,要防止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濫用。
可適應於不規則角膜等患者
很多家長都知道「OK鏡」。而RGP(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觸鏡)與OK鏡同屬於硬性角膜接觸鏡,只是由於兩者的設計和加工工藝的不同,使兩者的適用範圍及矯正效果有所不同。而大眾常用的隱形眼鏡則屬於軟性角膜接觸鏡。
OK鏡是晚上睡覺時佩戴,醒後脫下,通過壓力增加近視眼患者的角膜曲率,減少角膜屈光度,從而達到塑形角膜,提高視力的目的。因設計原理等原因,OK鏡的適用範圍有一定的限制,如近視度數低於500度、年齡需在7歲至45歲之間等。
RGP則是日間佩戴,睡覺時摘下。相比起OK鏡,RGP的適用範圍更廣,不僅無年齡的限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無晶體眼、不規則角膜等特殊患者的視力問題。
RGP專家施伯彥介紹,角膜接觸硬鏡在我國的使用人數約為50萬人,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使用人數已經超過500萬人。美國視光界已有七十年的RGP驗配歷史,形成了完整的培訓考核體系,積累了大量高水平驗配師。而RGP在1995年才進入中國,累計獨立驗配1000片以上的驗光師數量也非常有限。
專家呼籲建立相關規範
來自武漢艾格眼科醫院的張捷教授是少數擁有豐富驗配RGP經驗的驗光師之一,多年來,經她手驗配的RGP數量已經超過1000片。張捷教授對超過1000眼進行跟蹤調查顯示,患者在配戴過程中無一例出現角膜感染的問題,絕大部分的佩戴者舒適度好、異物感輕。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配鏡中心技術總監陳林興介紹,從2014年開始中山眼科中心每年驗配RGP有3000多例,相比之下,OK鏡的驗配量是它的4倍。「主要是因為我國青少年近視高發,對於近視控制有更大的需求,而RGP使用主要用於近視矯正。」
陳林興指出,RGP的適用範圍大於我們常說的隱形眼鏡,對於高度散光、近視在2000度以上、不規則散光等均可通過定做RGP佩戴達到良好的視力效果,同時由於RGP的透氧性更好,出現併發症和感染的概率也更少,安全性高過OK鏡和軟性隱形眼鏡。「不過RGP的驗配需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和驗光師,剛開始佩戴時可能有1-2周的異物感,這也是RGP市場難以推開的原因之一。」此外,RGP的價格也不菲。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RGP分國產和進口多個品牌,驗配一幅鏡片可使用2-3年,平均一年費用在2000元左右。
來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屈光與低視力科的楊曉教授,則更關注RGP對兒童無晶體眼的應用。她提出,雖然RGP對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提高視力、視覺康復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RGP發現了更多的應用和提升的空間,但國內大眾對這一產品還不夠熟悉,醫生們對兒童接觸鏡矯正視力的信心也有待提高。與會議中不少專家一樣,楊曉教授表示,RGP在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專家指出,OK鏡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曾經歷過一陣亂象,國家藥監局為此專門發文規範。目前在近視矯正市場上,還出現未滿16歲佩戴「美瞳」等現象,容易帶來視力損害。RGP對於驗配的要求更高,從業人員也必須經過專門培訓,目前國內對於RGP驗配只有行業規範指南,尚未出臺相關法規規範,要防止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濫用。
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