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魚、鱅、鱖魚、鱸魚、河蚌、鯰魚
十八 青魚(一般推薦)
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青魚屬。俗稱:黑鯇,青鯇,螺螄青。英文名:Blak carp 。
體長,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無腹稜。頭部稍平扁,尾部側扁。口端位,呈弧形。上頜稍長於下頜。無須。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咀嚼面光滑,無槽紋。背鰭和臀鰭無硬刺,背鰭與腹鰭相對。體背及體側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一般多在底層多螺螄的較大水體中、下層中生活,食物以螺螄、蚌、蜆、蛤等為主,亦捕食蝦和昆蟲幼蟲。生長快,2-3冬齡可達3-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70公斤,長江中常見的個體重約15-20公斤。性成熟為4-5齡。4-7月在江河幹流流速較高的場所繁殖,生殖後常集中於江河灣道及通江湖泊中肥育,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青魚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它是長江中、下遊和沿江湖泊裡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對象,為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十九 鱅(上海人叫花鰱,胖頭魚,重點推薦,可改善水質,但耐缺氧能力差,注意運輸)
鱅(Aristichthys mobilis)屬鯉形目,鯉科,鰱亞科,鱅屬。俗稱:花鰱,胖頭魚,黑鰱,黃鰱,松魚,鰫魚,大頭魚。英文名:Bighead , Bighead carp
鱅喜歡生活於靜水的中上層,動作較遲緩,不喜跳躍。以浮遊動物為主食,亦食一些藻類。性成熟年齡為4-5齡,親魚於5-7月在江河水溫為20-27℃時於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魚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屬水體中肥育,到性成熟時期至江中繁殖,以後又回到湖泊食物豐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棲息於河床和較深的巖坑中越冬。
分布於亞洲東部,我國各大水系均有此魚,但以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為主要產地。
鱅生長迅速,3齡魚可達4-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40公斤,天然產量很高。疾病少,易飼養,我國淡水養殖業中的「四大家魚」之一,為我國重要經濟魚類。
二十 鱖魚(一般推薦)
鱖魚是名貴魚類之一。在分類上,屬鱸形目,鰭科。學名為鱖魚,地方名較多,有桂花魚、季花魚、鰲花魚等。鱖魚有長體鱖、大眼鱖、鱖魚、斑鱖、暗色鱖五種。以鱖魚生長最快,其次是大眼鱖。
鱖魚身體側扁,背部隆起,口裂大且上位,略傾斜,下頜向前突出,上頜骨延伸至眼的後緣(見圖)。在上下頜骨、黎骨和口蓋骨上均長有大小不等的鋒利牙齒,前鰓蓋骨後緣鋸齒狀,下緣有4—5個大棘,鰓蓋後緣有1—2個扁平的棘。鱖魚的鱗圓而細小,體色為棕黃色,較鮮豔,分布許多不規則斑塊。通常自吻端穿過眼部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紅褐色條紋。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橫帶。背鰭、尾鰭、臀鰭上都有2—4條棕色圓斑連成條帶。鱖魚背鰭發達,前部為硬刺,後部高大且圓。胸鰭、臀鰭、尾鰭均呈圓形。在腹鰭、臀鰭前部都長有硬刺。幽門盲囊多少不一,從1至180左右,而且分群。
鱖魚原生長在江河、湖泊水域中,喜清水,近底層,特別喜歡藏於湖底石塊、樹底之中,亦藏於繁茂的草叢之中。秋冬水溫低的季節,潛於深水處越冬,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遊到食物豐富的沿岸水草叢中覓食。鱖魚以夜間活動,覓食為主,白天一般臥於石縫、樹根、底坑中,活動較少。鱖魚吞下魚、蝦後,會吐出魚刺和蝦殼。它的胃很大,吃飽後腹部膨脹鼓起。鱖魚到繁殖時期,魚體頂水激烈遊動,成群結對,並在水面形成浪花。
鱖魚對溫度有較強的適應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冬天在深水處越冬,夏天在石縫草叢中避暑。
鱖魚是肉食性魚類,主要吃食魚、蝦類等水生動物。鱖魚食性最大的特點是靠吃活體水生動物而生長,尤其是活魚。當鱖魚孵化出膜4—5天後,開口餌料即是其它種類的活魚苗。不同階段的鱖魚其餌料又各不相同,幼體是靠吃其它魚類的魚苗生長,如團頭魴、鯿魚及其它野雜魚苗。當鱖魚成為魚種時,食性相對廣些,食一些其它魚類的魚苗。成魚食性比較廣,攝食小型魚類和蝦等。一些體形為紡錘形或棍棒形的魚類,常是鱖魚吞食的對象。在飢餓無其它餌料時,它們相互吞食維持生命,因此在養殖鱖魚的水體中,要投足夠的餌料。
鱖魚生長速度較快,當年可達到50—100克,第二年可達0.5公斤,第三年可長到1—1.5公斤,從4冬齡開始,體重和體長增長減慢,第三年開始,雌性生長速度超過雄性。
鱖魚的繁殖水溫在21℃以上,最適水溫為26—30℃。根據南北地區不同,繁殖月份有所不同,南方3—8月,長江流域為5—8月,其中6—7月為繁殖盛期。
天然生長的鱖魚產卵期間,成群結對於河道及湖泊入口處,有流水的場所產卵,這是其理想的產卵場。通常產卵是在夜間進行。
一般鱖魚二年可達性成熟,體重在150克以上,但在天然資源少,捕撈量過大情況下,親魚亦有一年就成熟的,此時個體較小,懷卵量少。一般懷卵量在3—20萬粒之間,隨個體增大懷卵量增加。卵呈浮性,具有較大的油球,在流水中呈半浮狀態,但在靜水中則要下沉。其卵徑為1.2—1.4毫米。受精卵孵化溫度為20 —32℃,最適溫度為25—30℃。在較低水溫(21—24℃)中,孵化時間要長。通常孵出後48—60小時開始攝食,此時苗全長僅0.46釐米。當稚魚長達1.65釐米時已具有成魚外形,但尚未長出鱗片。
二十一 鱸魚(一般推薦)
鱸魚生活在淺海河口,適鹽廣,幼苗在22‰左右鹽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鹹淡水交匯的河口生活,並可進入淡水水域覓食生長,但成熟魚多數在鹹淡水中棲息。
鱸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食量大,一次攝食量可達體重的5-12%,捕食強度在春夏季節最強烈,魚苗以橈足類和糠蝦為餌,長至10釐米體長後則捕食小魚蝦。
鱸魚生長速度較快,繁殖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魚苗長至年底體長25釐米、重0.25公斤,6齡魚體長達0.8米,最大的個體長達1米、重15-20公斤。
人工養殖的鱸魚長速度較快,通常養殖280天達0.5公斤以上。鱸魚在14 ℃的水溫以上就可正常覓食生長,在本地區可自然越冬,這有利於隔年養殖成為大規格商品魚和分散、調節上市量。
水質──鱸魚在純淡水和鹹淡水中均可生長,但在鹽度 5‰以內有海潮到達的鹹淡水水域更好,以河海口的魚媼和圍墾區最佳。
二十二 河蚌(重點推薦,能改善水質,生存能力強)
河蚌廣泛分布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稻田等水體中,通常生活於水底泥沙中。自然狀態下,河蚌只有身體的後端從泥沙中露出,進、出水管經常張開,以維持體內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帶地群集生活於淺水地帶,喜流動、清潔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數量較少,僅在河灣淺水地區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種類不多,但數量較大,稻田裡數量則較少。
河蚌一般適宜在中性或弱酸、弱鹼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種類要求也不同。背角無齒蚌和褶紋冠蚌在pH值5~9之間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穩定於pH7~8的水中生活。
河蚌對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約為3毫克/升,但若長期低於此限,河蚌會大批死亡。河蚌的乾旱抵抗能力較強,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乾旱半月左右不會死亡,但暴露在空氣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曬下,幾小時即會死亡。
河蚌的運動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緩慢犁行。運動時蚌體淺埋於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並以粘液附於泥沙上,然後肌肉收縮牽引蚌體向前滑行數釐米。
河蚌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少見,但陰天也常活動。
河蚌的食性河蚌的食性較廣,以淡水中浮遊植物如硅藻類和裸藻類,浮遊動物如輪蟲和鞭毛蟲為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殼類動物的腐敗碎屑也能為食。
河蚌的攝食種類和數量與水域環境、氣候條件和季節的變化有關。因此,養殖生產中應搞好飼養管理,大量培養育珠蚌易消化的浮遊生物,使其獲得量多質優的食物。
河蚌的攝食方式,是靠鰓瓣和唇瓣上的纖毛作同步擺動,使外套腔的水形成遊流,把隨水流入的天然餌料集中,以便吞食,因此吊養珠蚌時還要注意生態環境,才能使其良好生長。
二十三 鯰魚(一般推薦)
鯰魚又稱鯰魚、河鯰、四須鯰、年魚、鯰金姨、鯰拐子等,為食肉性大型淡水魚類,廣布於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長江、珠江等水域,以長江、錢塘江、淮河流域為甚。
鯰魚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裡,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在水庫、池塘、湖泊、水堰的靜水中,多伏於陰暗的底層或成片的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下面。
春天開始活動、覓食。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裡過冬。鯰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鬚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鯰魚性成熟早,一般一齡即成熟。產卵期長江一帶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產卵時成群追逐。幼魚以浮遊動物、軟體動物為食,其中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蝦類是它的美味佳餚。
鯰魚貪食易長,500克左右的幼魚便大量吞食鯽魚、鯉魚等,最大個體可達40千克以上。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