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日前,全球新冠病毒已造成170多萬人死亡,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我們也看到一些熟悉的名人去世,科比、趙忠祥、馬拉度納、三浦春馬等。
有時候感慨世事無常,每個個體都宛如滄海一粟,如何計劃自己的一生,如何過好每時每刻,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話題。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
我想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這三者或者相關的東西,愛情可以進化為婚姻和家庭;知識可以進化為專業和職業;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可以進化為價值和事業。
儒家追求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而外,由外而內,追求做人與做事復盤和進步。羅素的觀點與儒家的觀點有契合之處。
要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而不是追求最大的享受
明代大儒王陽明說,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做大事就是要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和能力。
有時候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人過一生,最重要的是不要白來。什麼叫做白來,就是你作為一個人,一個你父母所在的靈動的個性的孩子,你所受的教育,你接受的知識和經驗,你並沒有轉化成價值,或者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
你中道而亡,雖然你生命的肉體沒有結束,但由於你停止追求,停止努力追求發光發熱,止於世俗的欲望,在繁華的世界迷失了自我,中止了向上和創造的腳步。
在喜歡、擅長和需要中尋求一個平衡
喜歡非常重要,喜歡是一種正能量,喜歡是一種熱情,是一種天賦,是一種潛力,是一種幸福。做人做事一定要喜歡,也一定要讓別人喜歡,這個是最低要求。但可惜,我們大多數人往往身不由己或者誤入歧途。
喜歡某種程度也代表一定程度的擅長,但擅長還需要努力,不斷學習和練習,知行合一,不追求每天進步,但一定要每一年都要比上一年更厲害。
需要指的是時代、社會和身邊的需要,一是不要捨近求遠,而要立志解決身邊問題;二是要與國家同頻共振,儘量到國家最需要的領域去;三是市場需要,滿足市場不能滿足的需要,解決客戶痛點。
人的一生,遇到對的人、對的事比什麼都重要
不要害怕跳槽,不要害怕太晚,不要害怕35歲現象,害怕的是你不敢做出選擇,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患得患失,不敢改變,你怕失去,你怕變化,變化的事,變化的人,變化的環境。
但我們人一生,如果面對的都不是正確的人,正確的事,而是勉強和湊合,那麼我們不僅失去了快樂,也失去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從這一點看,過於忙碌而又不開心,也是生命的一種消亡。
所以,人的一生,之於對的事,對的人,沒有比這兩件事更重要的了。
有時候想到自己的工作——品牌策劃,依據自己核心競爭力創造最大顧客價值,在願景、專業和需求方面需求一個平衡,追求最精準的匹配,這不就是我做品牌的根本原則,同時也是我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