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這件事上 戲劇贏了影視

2020-12-04 青瞳視角

《一億億億字節人生》劇照攝影/獅獅

◎周健森

過去的一個月,我活得很科幻。

因為參與了2020中國科幻大會第二屆科幻影視創投會的評審工作,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閱讀了126個科幻電影項目的資料。在此期間,剛好借中間劇場舉辦「科技藝術節」之機,又觀看了《銀河怒》和《一億億億字節人生》這兩部新近創排的科幻題材戲劇作品,並且重溫了《好幾個》《狗還在叫》《靜態人像》等帶有科幻元素的舞臺舊作,可以說每天都沉浸在科幻的氛圍裡。

電影與戲劇,原本分屬不同的藝術領域,但是放在科幻的語境之下,二者似乎還是可以拿來相提並論的。就我個人而言,將科幻電影與科幻戲劇相比較,比拼的一定不是投資成本、視覺效果或票房收入,而是創作者對未來的想像力,對人類命運的前瞻眼光,以及對當下科技環境的批判與思考。此番比較的結果,是我有一天在微信朋友圈裡撂下一句判斷:「在科幻這件事上,戲劇贏了影視。」

電影篇:科幻少了「科」,幻想變妄想

中國科幻大會的科幻影視創投會,堪稱國內科幻界專業度最高的頂級影視創投活動。不過坦率地講,在短時間內密集閱讀大量劇本,並不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拋開創作者在劇作能力上的優劣不談,真正讓我介意的是,這些科幻影視項目在核心創意和題材選擇上存在高度重合的問題,以至於當我閱讀這些劇本時,一度以為自己陷入了死循環的怪圈之中。

為了證實這種印象不是錯覺,我特意在事後對這126個項目的題材進行了一番統計:126個項目中,關於人工智慧的有25個,涉及記憶移植或存儲的有16個,講述「世界虛擬論」的有14個,另外還有11個是關於平行時空或多維宇宙的。如果說創作者在熱門題材上「撞車」屬於正常現象,那麼這些同題材科幻劇本中頻繁出現的相似情節和敘事套路,就真的有些說不過去了。

比如,關於人工智慧的項目,裡面的人工智慧無論是有實體的機器人還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程序,只要有了自主意識,十有八九都懷著謀害人類、篡位奪權的野心。再比如被平行時空困擾著的那些主人公,他們只要掉入無限循環的陷阱,並且遇到了另一個自己之後,一言不發便上演「大逃殺」,連個彼此商量的餘地都沒有,好像你死我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這些創作者遮掩,他們的所謂原創劇本,其實許多都是拿近年來國外經典或爆款作品作為模仿的「對標作品」。涉及人工智慧題材的故事,大多看著像《黑鏡》的某一集;講述平行時空大逃殺,無非是把《恐怖遊輪》或《彗星來的那一夜》改了個場景;跨時空接觸,一律照抄《黑洞頻率》《信號》的設定;至於宇宙深空冒險,要麼看著像《星際穿越》,要麼就是學《太空旅客》。

這不是科幻影視獨有的問題,而幾乎是我們當下商業電影創作領域的通病。

然而有意思的是,相當多比例的創作者不約而同地選擇以「暗黑向」的國外科幻影視作品作為模仿對象。在我所讀的大量劇本中,充斥著末世的荒涼、災難的無序、死亡的威脅、血腥的殺戮。科幻作為自誕生以來便顯現出強烈警世意義的敘事類型,許多經典作品都會傳遞出明確的危機感,但今天的創作者如此一致地表達出對未來的悲觀態度,倒似乎是有種集體無意識的幽靈在作祟。

還是以人工智慧題材為例,「AI威脅論」確實是近年來科幻影視中經常探討的議題。如近年來熱播的《西部世界》《異星災變》《智能逆襲》等美劇,都是建立在這個主題上生發出來的優質作品。但不可忽略的是,類似於《她》《我的機器人女友》《安堂機器人》等作品所暢想的「人機和諧共處」的未來圖景,卻似乎被許多國內的創作者集體無視了。

也許這些創作者覺得人機對抗才有戲劇衝突,劇情「燒腦」才是王道,但事實上,如果他們認真閱讀科學家、工程師或專業學者的著作就會發現,「AI威脅論」更多呈現為流行文化取悅大眾的噱頭,對「人機協作」審慎樂觀的積極態度,才是更為現實的主流觀念。比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戴維·明德爾在《智能機器的未來》一書中,就將其描述為「一個美麗的科技新世界」。

另外,即使是對人工智慧未來潛在風險發出預警信號的人文學者們,也更多是在倫理、哲學、政治甚至宗教等領域進行嚴肅探討,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宣揚所謂「人機二元對立」。預言了「數據主義」未來圖景的網紅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曾在其《未來簡史》一書中揶揄好萊塢編劇:「你還真以為,如果全知的超級計算機或外星人都要徵服整個星系了,還會被(人類)激素暴發這種小事糊弄?」

當然,我們沒必要苛求所有科幻影視創作者都能像克里斯多福·諾蘭那樣,為了拍攝《星際穿越》去研究黑洞的形狀,可是如果掛著科幻的幌子卻連自己所寫題材的基礎科學原理都不去了解,則未免有些說不過去。要知道,即使是「世界虛擬論」這種帶有高度假說色彩的猜想,其提出者尼克·波斯特羅姆本人也是兼具技術人員頭銜的哲學家,而他的理論推導過程是相當科學且縝密的。

反觀我們的一些科幻影視創作者,把科學當成了可有可無的工具。如果情節漏洞百出,那就祭出量子力學;如果深空旅行枯燥無趣,那就隨便在太陽系開個黑洞;可是如果科學妨礙了他們所謂的「爽感」,那就趕緊丟到一邊去。當我讀劇本時看到一個主人公為了破解平行時空之謎,花費十幾年翻爛了各種天體物理學書籍,臺詞裡卻說不出一句像樣的理論時,很不厚道地發出了笑聲。

如果科幻喪失了起碼的科學基礎,僅存的幻想與妄想還有什麼分別?這是我在本屆創投活動結束之後仍然擺脫不掉的疑問。過去數年來,許多中國科幻創作者和影視工作者都在致力於打造屬於中國的科幻影視航母。去年,《流浪地球》成功開啟了「科幻元年」,讓人們看到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希望,但隨後長久的沉寂又讓人擔心這樣的熱情可能轉瞬便會熄滅。

我想,中國科幻大會設立影視創投會的意義,並非在於發掘下一個爆款大片,而是持續地將更多優質且多元的作品從創作端輸送到市場。這意味著我們的科幻影視事業不應當依賴「複製粘貼」實現所謂的規模化,而是去持續不斷地尋找那些真誠的創作者,幫助他們實現用影像手段講述科幻故事的夢想。我所說的真誠,首先是創作意識上的真誠,同時還應當包括對觀眾和市場的真誠。

今天當我們討論中國科幻影視時,可能已不必再把重工業或市場承載力當作話題的焦點,而是要切實思考「中國」的分量和「科幻」的真意。就我個人的意見來說,中國科幻一定不能是好萊塢B級片的移植或本土化改造,更不應該成為某個亞文化圈子的自嗨遊戲,回歸到對科學精神和人文主義的信仰,或許才是中國式科幻不同於好萊塢電影的一條自選道路。

戲劇篇:未來這麼近,現實那麼遠

不得不說,當我從影視劇本中抽離出來,回到劇場觀看《銀河怒》和《一億億億字節人生》這兩部新近創排的話劇作品時,竟然有了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悅感。不同於科幻影視中常見的宏大視效場面,也沒有商業類型片中套路化的一波三折,這兩部話劇作品給人的直觀印象是樸素甚至簡陋的,但有限的條件非但沒有束縛創作者的觀念,反而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甚至讓人覺得這才是科幻該有的味道。

因為有歌德學院參與今年的科技藝術節,這兩部話劇的編劇都是德國戲劇工作者,而舞臺呈現方面則全部交由中國的戲劇工作者來完成。特別難得的是,此次跨地域合作並沒有出現過往一些作品中尷尬的文化誤讀問題,反而是國內的創作者在對本地化改編中冒出了不少令人驚喜的念頭。我想,這可能得益於作為全球性議題的科幻或科技主題,為兩國的創作者提供了高度相似的共同語境。

《銀河怒》和《一億億億字節人生》都不是由單一完整故事構成的作品,而是不約而同地用情節拼貼的方式完成。但是這非但沒有給觀眾造成理解上的障礙,恰恰相反,因為創作者擷取的素材都來自當下的現實世界,而非虛無縹緲的未來,因此無論是細節的高度真實性,還是對人們現實困境的把握,更令人有了強烈的共鳴感。

「一億億億字節」聽上去是個誇張到令人幾乎無感的數字,但是劇作者奧利維亞·文策爾告訴我們,按照現在網絡數據量每年40%的增長速度,一億億億字節將是十年之後的人類數據量總和。這是一個具體到人人可期的時間節點,我們接下來還將被告知,這個數字意味著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都能以視頻化的形式被記錄並保存下來,或用劇中人的話來說,「你的小視頻活得比你久。」

從這個概念被灌輸到觀眾的意識中起,曾經的「數位化生存」陡然上升為一個哲學命題。劇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去複述我們現實中的細碎煩惱,諸如隱私權、網絡暴力、社交困境等老生常談的問題,而是將劇中的主人公扔進試驗箱中去直面未來的生活。他也並不急於做出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是理性地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並最終讓我們意識到:所有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情都是有關聯的,對吧?

不同於《一億億億字節人生》十分貼合現實的近未來設定,《銀河怒》用改變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來製造陌生化效果,從而將觀眾從固有的刻板思維中抽離了出來。韓裔德籍編劇樸本幻想出了一個外星生物學家,在對地球進行了一番長期觀察,目睹了諸多令他無法理解的「荒誕行為大賞」之後,他對人類發出了一句咒罵式的警告:你們這麼愚蠢,這麼混球,然後又這麼可愛。

樸本的創作顯然得益於他的移民身份,這使他可以體會到人類交流的無望與艱難。在《銀河怒》中,他特意選取了東西方左右地球命運的人物作為供人們觀察的主人公。頗為諷刺的是,當我們藉由外星人的視角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時候,這些手握權力的角色看上去並沒有那麼邪惡,他們單純可愛,甚至善良,他們因為不被他人理解而感到沮喪,但他們似乎也並不準備理解他人,因而更加絕望。

《銀河怒》這部作品讓我感到頗受啟發的地方在於,創作者並沒有營造什麼光怪陸離的視覺奇景,而僅僅是調整了觀眾的視角,就足以製造出顛覆想像和撼動三觀的效果,這種智慧本身才是藝術家所應具備的天賦和想像力,也是科幻作品真正令人著迷的本質所在。反觀影視行業一味追求工業視效的科幻題材創作者,或許真的可以學一學這種更為高級也更為純粹的創作思路。

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智慧,也在舞臺呈現上被兩位初出茅廬的中國導演發揮得淋漓盡致。《銀河怒》的導演許鴻昌用樂高玩具加現場拍攝的形式,準確地傳遞出了劇本中的戲謔意味和遊戲感;《一億億億字節人生》的導演王光皓則借用廉價的塑料薄膜,帶領觀眾沉浸到了被隔離的屏幕人生之中。我甚至覺得,正是捉襟見肘的投入本身,逼得青年導演們使出了奇招,同時也成就了作品的輕盈質感。

我特別喜歡王光皓對《一億億億字節人生》劇本的二度創作思考,他最終從數字的洪流中解救出了即將被吞沒的主人公,使得整個故事有了一個青春偶像劇般的樂觀且歡快的結局。但是在一個經過特殊設計的謝幕環節中,我突然發現依然有一道碩大無邊的「屏幕」將我們與主人公隔絕了開來。就在那個瞬間,角色和觀眾的位置發生了顛倒,而我們離他們看似這麼近,其實那麼遠。

相關焦點

  • 「科幻世界」拍科幻電影這件事好科幻
    時光網訊   創刊40周年,「科幻世界」首次主動「觸電」。6月22日,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於「上海電影節·科幻產業論壇」進行了網絡影視改編授權儀式,預計於2019年9月至10月開機,並將在頭部視頻網站獨播發行。
  • 天津:2020年戲劇與影視學類聯考考試大綱
    二、專業範圍  戲劇學、電影學、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  影視導演等,以及招生院校要求參加市級統考的其他戲劇與  影視學類本科和專科專業。  三、考試內容與能力要求  (一)文學藝術常識  考查考生對文學藝術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包括中外文  學戲劇作家、作品、文學流派等文學常識、廣播影視常識以  及音樂、美術等基本常識。
  • 冒險懸疑、時空穿梭、宇宙探索……下一個大熱的科幻影視IP是什麼?
    ,借著《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等科幻電影大熱的勢頭,首場創投峰會將目光聚焦在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上。「參考了許多國外影視成功的案例,比如《信號》《疑犯追蹤》《頭號玩家》,都有一個特點:把懸疑和科幻這兩個大的類型結合得非常緊密。」該小說設置了通過某個設備讓人們清晰地還原出自己過去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蔡駿透露,在創意設計該設備和科幻的時候,加入了進階升級的過程,小說裡面的規劃能夠升級到2.0、3.0版本。而在視覺呈現上,《宛如昨日》更多是遊戲的形式來呈現設備對人們內心的展示。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科幻小說。」 中國電影的繁榮,一定是伴隨著文學的繁榮,文學是影視作品的母體。
  • 每經專訪《科幻世界》副總編拉茲:中國科幻影視產業仍處起步階段...
    這本又被翻譯為《科學怪人》的作品,象徵著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類別正式登場亮相。在此後的兩百年裡,科幻小說迅速紅遍全球,科幻熱潮從小說蔓延到漫畫、戲劇、電影、電視劇甚至當代藝術。科幻小說進入中國,是《科學怪人》誕生84年後的事。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誌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
  • 《流浪地球》模型吸引小科幻迷 2019青島國際影視設計周主題展覽...
    在2019青島國際影視設計周主題展覽上,六歲的「小科幻迷」童童聚精會神地看著精緻的模型。8月24日,主題展覽繼續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紅樹林度假世界展出,包括華衣盛放影視服裝展、影視CG藝術展、央視動畫主題展,向公眾免費開放,將持續到8月27日。當前,青島西海岸新區正打造「影視之都」城市名片,電影已經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 2020中國科幻大會北京開幕 聚焦科幻影視和科幻產業
    2020中國科幻大會北京開幕 聚焦科幻影視和科幻產業 2020-11-01 19:23:40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中國科技界、科幻界、影視界和科幻愛好者等代表300多人與會,10餘位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科學家、科幻作家、科幻界和全球科幻機構及組織代表通過線上參會交流。2020中國科幻大會,懷進鵬致辭。 孫自法 攝  2020中國科幻大會主題為「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
  • 在詮釋「賽博朋克」這件事情上,影視遊產品「前赴後繼」
    霓虹燈、合成器、紅藍配色等等元素充斥在影視、音樂、服裝、平面設計裡。當科技讓充滿想像的未來撲面而來之際,我們發現賽博朋克再一次來到身邊,重新成為了熱門的話題。不管是氤氳溼冷的霓虹燈街道,還是配有《賽博朋克2077》LOGO的土味圖,人們對賽博朋克這個詞都有不一樣的認識。01、賽博朋克2077「又雙叒跳票的」《賽博朋克2077》發行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 2019中國科幻大會科幻影視創投會30強名單揭曉
    此次大會規模空前,以「科學夢想、創造未來」為主題,活動將涵蓋「科幻+文化」「科幻+科技」「科幻+科普」「科幻+影視」「科幻+遊戲」「科幻+青少年」等科幻產業鏈各個環節,打造政府與民間對話、國內與國外交流、圈內與圈外溝通的橋梁。其中由微像文化承辦的2019中國科幻大會首屆科幻影視創投會作為「科幻+影視」的重要環節,也將於11月3日在園博園舉行。
  • 科幻影視創投會獎項揭曉 新增科幻動畫劇集推介
    1905電影網訊11月2日,第2屆科幻影視創投會在北京舉行終審路演及頒獎典禮。該活動既是2020年中國科幻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8月發布《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後召開的首個重磅行業創投活動。
  • 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京開幕 聚焦科幻影視和產業發展
    光明網訊 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首鋼園開幕。本次大會主題為「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國家電影局指導。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
  • 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及未來圖景——影視所舉辦第23期影視大講堂
    本期大講堂的主題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及未來圖景」,邀請電影《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擔任主講。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韓子勇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大講堂。影視所所長丁亞平研究員主持本次大講堂,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研究員及影視所孫承健研究員、秦喜清研究員、張曉龍副研究員、青年畫家塗少輝等參與對話。
  •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三體》,不妨先看看關於它的10件事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三體》,不妨先看看關於它的10件事,但願其中的某一條,能夠成為你打開它的理由。1、奇書《三體》。作為科幻作品,《三體》最吸引人的是其中的硬科幻風格。劉慈欣在小說裡融入了大量現實中的前沿物理學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延伸。這是大劉多年科幻寫作經驗的集大成者,沒有沉澱難以寫出這樣的作品,三體中的物理學也始終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 「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
    10月24日,「閱文杯」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在成都舉行,又一批優秀的科幻作品獲此殊榮,頒發的十三項獎項反映了過去一年我國科幻文創作和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和未來方向。頒獎典禮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頒獎典禮上,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成為熱門話題。
  • 影視表演專業申請韓國留學攻略送上
    韓國是留學性價比比較高的國家之一,相比於國內的嚴苛的考試制度,學生通過申請的方式更有機會就讀本科,在費用上,相比於歐美國家,費用低廉。韓國知名大學眾多,專業涉及領域廣。影視表演專業是其中的藝術熱門專業。韓國自身的影視發展是非常好的。對於韓國留學影視專業的申請詳細介紹供學生與家長參考。
  •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啥沒像科幻影視中那樣設置人工重力系統?
    我們一定要弄清,科幻不是科學研究,也不是現代科學技術,也不是科普,不要把這幾者混為一談。科幻是根據現有科學水平加上對未來科學發展趨勢的預測,大膽超前想像的產物,裡面雖有一些科學內核,但與嚴謹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現實科技發展完全不是一碼事。
  • 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國家政策
    很多觀眾對於影片中馬特·達蒙在火星上一個人「種土豆」津津樂道,也有人對於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感到驕傲。但是在專業的科幻作家眼中,《火星救援》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  以後不能再假設火星上沒有水  90後作家,憑藉《收割童年》獲得第25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短篇小說獎的阿缺說,在看電影以前,有朋友跟他說,「看一個人種土豆有什麼好看的?」但是看了以後他發現,這部電影中的主角有一個活下去的信念,「在這個信念的支持下開始種土豆,並解決很多的困難,這是非常迷人的敘事方式。」
  • 【影人影視】英國影星伊安·霍姆飾演過的歷史戰爭題材影視角色
    伊安·霍姆年輕時加入了一個非專業的戲劇社團,並很快展現出卓越的表演才能,1949年他被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錄取,並於1953年畢業,這期間曾在英國國民軍服役一年。 畢業後伊安·霍姆一直長期活躍在英國戲劇表演舞臺上,甚至還拿過美國戲劇屆最高榮譽託尼獎。
  • 盤點最值得期待改編影視的科幻神作,《三體》排名第一!
    隨著《流浪地球》的大火,也重燃了國人對國產科幻影視的強烈期待。事實上,已經在有很多作者投身到原創科幻的創作當中,為國產科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就為大家盤點最值得期待改編影視的科幻神作!《三體》劉慈欣作為科幻迷來說,還有什麼比在大熒幕上看到《三體》更讓人激動和期待的呢?雖然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率先推出電影,但作為星雲獎獲獎作品的《三體》,可以說兼備了一部優秀電影所需要的宏大場面和出類拔萃的世界觀,「三體文明」對於不讀科幻的人來說,恐怕耳邊也是經常能夠聽到。
  • 這件事說明了一切,其它都是假象
    那麼,是哪件事說明了這一結果的原因,其它都是假象呢?一、轉正時,金宸公司跟孫弈秋籤的是短期合同,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孫弈秋學歷太低、專業欠缺,各方麵條件不夠。公司和孫弈秋籤短期合同,是要看他在這一年的表現,決定去留。二、克裡斯和李慎思十分看好孫弈秋,這是人所共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