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惡德男友強迫幫人送貨的年輕女子露西,遭遇了窮兇惡極的黑幫頭目張先生一夥。她連同三個男人被張先生在腹部縫入了代號為CPH4的神秘藥品,以此將藥品偷偷帶入不同國家。
在臺北盤桓期間,露西遭到惡男暴打,以致藥品破裂進入血液之中。誰知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就此發生,藥品激發了露西大腦的潛力,令人腦中約90%的神經元相繼甦醒。伴隨著身體的飛快進化,露西掌握了越來越多人們所謂的超能力。她清楚地了解到CPH4所擁有的強大威力,於是想方設法要阻止其他三袋藥品落入張先生一夥手中。
期間她試圖與大腦研究方面的資深教授塞繆爾·諾曼(摩根·弗裡曼 Morgan Freeman 飾)取得聯繫,在後者的見證下,露西將迎來大腦100%甦醒的歷史性時刻
片名叫lucy是有含義的,lucy這個英文單詞來源於拉丁文:lucia
拉丁語 Lucia的詞根,luc,lux....也就是光明的意思。含義也有帶來光明的人。
基督教聖經上寫:上帝說,要有光。世界就這樣開始了。
片名用「光」,和女主角叫「光」,含義也就是:進化的新階段,人類的新時代開始了。(當然第一隻古猿,人類的始祖叫這個名字,內在含義也是一樣的,意味著新世紀的開始)
人類大腦是否只被開發10%,這個只是一個說法而已,主要出處大概如下:
其一,19世紀中葉,法國生物學家皮埃爾·弗羅倫斯(Pierre Flourens)用雞和鴿子等動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採用局部損毀法,然後觀察動物的行為。
其二,190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人的能量》。他寫道:「我們現在僅僅只運用了智力和身體的一小部分」。
其三,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大腦只使用了3%,也有人認為使用了5%,還有人認為使用了9%,但有一點已達成共識,人類大腦90%以上都是處於休眠狀態。
其四、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運用電刺激來研究大腦活動。通過電刺激可以喚起主管感知和運動的大腦皮層的反應,對於人來說,這些部分佔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運動區域,不能通過電刺激來喚起,因此當時稱之為「沉寂的皮層」。
其五,1980年的《科學》刊登了人類學家和科學作家勒溫(Roger-Lewis)的一篇題為「我們真的需要大腦嗎」的文章,介紹英國內科醫生勞勃(John Lorber)發現一個年輕病人,腦容量因小時候腦水腫的原因而大大減小(原文說是幾乎沒有「腦子」),但智商可以達到120以上。
其六,大概是最直接的來源,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卡爾·拉什裡(Karl Lashley)訓練小老鼠鑽迷宮找食物,之後切掉小鼠的一部分腦皮層,再對比小鼠鑽迷宮的效果,最後他發現只有一小部分腦區,對小鼠走迷宮的效率影響最大,其餘部分就算切掉一半也沒太大影響。這說明小鼠對於腦區的利用率非常低。實際上他切除的區域叫做「初級視覺皮層」,切除一部分就會產生視覺盲區,變瞎了當然找不到食物了。
綜上,這些說法給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說法披上了科學的外衣。但實際情況是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人的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相當的複雜。電刺激無法喚起的「沉寂的皮層」,並不是指這一部分的大腦沒用。其實,這些部分主導了作為熱淚才具有的更高級的功能——語言和抽象思考。
關於大腦神經元的研究表示,我們大腦利用率是100%,因為只要破壞一個人的任何的腦神經,就夠這位喝一壺的了。而且基於腦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即便是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還是活躍的。某個時刻的某個簡單動作可能僅僅使用了一小部分的大腦,而足夠複雜的一系列活動或思維模式是需要動用大腦的大多數區域。就像人不會在一個時間使用他所有的肌肉,他同樣不會在一個時間使用全部的大腦。但從進化論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大腦是有潛能的,這裡的潛能不是「大腦只用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閒著」,而是「在全部利用的基礎上,還可以變得更加聰明。」
所謂得10%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因為潛能這方面是目前科學研究無法達到的地方,人類的大腦究竟有多少潛力,誰也不知道,因此才被無數科幻電影和小說引用。就像在一片特定的區域挖掘,能不能挖出金子不知道,但永遠挖下去可以挖出巖漿。因此當下回再有人說「大腦只用了10%」,你可以反駁這位:「我的大腦用了100%,而你用了10%。」
《超體》最後,Lucy大腦完全開發之後,超脫了空間與時間,像更多維的領域邁進,變成了類似上帝的物種。這部分看似有些玄乎,但聯繫到電影的背景,從科學到神學方面,中國觀眾可能無法體會到,但西方觀眾最認同的就是這一點。
西方世界是基督教的天下,科學與宗教別開二者有著相悖的觀點,但其實是不分家的。因為科學與宗教發生直接衝突,就不會有現在西方科技世界和95%的信仰上帝。出於科學理性和對神的信仰之間的內在矛盾,95%的人信神和科學發達之間,一定存在一些我們以往不了解的東西。
歷史上神學與科學也沒有太大的衝突,甚至很多科學家都是神職人員,科學革命時期幾乎所有開拓者和新學科的奠基者都是宗教人士,並且總是使他們的研究和他們的信仰相一致。日心說天文學三巨人,哥白尼、克卜勒,牛頓,都把他們的宇宙觀看作他們神學和信仰的一部分,把他們的研究看作是在尋找和追隨上帝。伽利略和被燒死的那位布魯諾,跟教會的衝突不是因為科學而是因為其他因素,比如伽利略就是天主教徒,布魯諾是因為他信仰在當時被認為是邪教的東西。
科學和宗教之間真正嚴重的衝突,發生於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誕生,很多人看到了基督教信仰的危機。隨後便是宇宙大爆炸論和廣義相對論,對神的存在提出了嚴重的質疑。但為何如今西方還是有如此多的人信仰基督教呢?用物理學家Paul Davies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物理定律之完美說明,必定有什麼東西在這些定律的背後,必定有什麼至高至上的東西在驅動著宇宙裡完美的數學規律。史蒂芬·霍金本人也把上帝和物理定律聯繫在一起,說現代物理學尋求的能夠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統一理論,是"上帝的旨意"。
由此可見,無論是科學還是神學,在西方世界,除去無神論者,絕大多數認為,在本質上,科學是和基督教世界觀相洽的。當代科學不能動搖神的存在,科學的發展不構成基督教信仰的危機,相反,更加堅定了他們對神的信仰。在理性與信仰的共存的世界,人們都相信科學與信仰之間的空白,因此在電影結尾,Lucy承擔了造物主的角色,賦予了人類大腦10%的開發潛能。這也正是代表了理性與信仰之間的融合,這在我們這個沒有信仰的國度裡是無法體會到這一點的,前不久《超驗駭客》基本上也是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