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漢語和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流行風潮,國際中文教育熱度持續上升。圖為一名老師在參加線上培訓。(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歐洲時報餘梁意、王巖、陳斯睿、田皓雪子報導】近幾年來,漢語和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流行風潮,國際中文教育熱度持續上升。無論是學前教育階段的雙語幼兒園,備受華裔、跨國和非華裔家庭青睞的周末中文學校,還是名聲斐然的孔子學院都搭起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漢語教學在英國更是方興未艾。儘管現時疫情下的網課面臨諸多挑戰,英國華文教育的藍海似乎悄然形成。
在幼兒階段就進行沉浸式教學的另一個好處便是趁兒童尚未形成母語習慣之前,自然地將中文融會貫通。圖為佩茨伍德中英雙語幼兒園的教學場景。
從慈善到專業 海外中文教育矩陣擴大
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會長伍善雄MBE介紹,他來英50年來,親眼目睹了中文學校經歷了從老唐人街上只有幾個學生的小補課班發展到現在全英59所中文學校,2200位老師,2.3萬多名學生的局面。
在中文教育促進會的大力推廣下,中文教育從以粵語教學繁體字為主過渡到到現在普通話簡體字教學。英國很多中小學也開始開設孔子課堂,第二外語選擇中文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中文教育在英國乃至在全世界越來越受關注和歡迎。
2006年就在倫敦東南郊創立的瑞雅中文學校從一開始只有6、7個學生到現在350多名學生,在這近20年間,見證了英國中文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學校的創辦人之一許智,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英國中文教育的變化:首先,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開始接受中文教育的年齡也越來越小,「以前都是8、9歲來學習中文,現在2歲半就恨不得開始學習中文了,」;其次,學生家庭的文化背景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以前多是華裔家庭,現在跨國家庭和非華裔家庭也慢慢地越來越多;第三,家長愈發重視孩子受中文教育的程度;最後,教師的專業素質越來越高,是否參加過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相關培訓也成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
現今有關中文教育的培訓越來越接地氣,許多當地有經驗的中文授課老師也參與對周末中文學校老師的培訓。據了解,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漢辦」)為英主流學校教師舉辦為期兩天教師年會,經驗豐富的老師們會針對如何教電影文學、如何活躍課堂氣氛、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是英國學生完成第一階段中等教育會考所頒發的證書)的教學指導等不同主題開辦工作坊,內容豐富實用。
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的培訓則更貼近英國華文教育的實際情況,譬如在GCSE推出新教育大綱後,就教師如何根據口語和筆試進行相應調整也進行了培訓。
疫情下大規模線上授課後,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就《中文》和《華文》兩套教材提供了由北京四中教師錄播的可回看課程,曾任瑞雅中文學校副校長,現任瑞雅中文學校母語GCSE的老師張雪表示,這些都很有幫助。
談及海外中文教育現狀,在兩所英國全日制學校任教的張雪,向記者分享了不同學校學生的狀態。在有孔子課堂的公立男校中,雖然中文課師資力量雄厚,課程安排充實,但作為一門必修課,無論學生喜好如何均需修習,因此學生成績差異較大,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也難免對其他人產生消極影響。在沒有孔子課堂的女校,中文教育面臨「自生自滅,自求生存」的境況,但可喜的是,中文作為一門付費選修課,仍有許多人選擇,且選修學生都是自覺自愿,並且對學習中文感興趣、有熱情的。
就張雪統計,她任教學校每年學習中文的學生數量都較之前有所增長,2016到2017年間只有54名學生,三年時間,2019年到2020年間學習中文的學生幾乎翻了一倍,有104名。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學生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也因此對學習中文抱有極大熱忱。
但張雪不無可惜地提到,中文教育受大環境影響明顯,今年也許是由於疫情,在線宣傳課程時發現學生們比起中文對日文更感興趣,許是在學生或家長們心中仍有顧慮。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倫敦普通話簡體字學校也第一時間關閉了線下課堂,將所有計劃中的文化活動全面停止,轉入線上。圖為該校學生為中國加油。
雙語幼兒園歐洲起步晚 學前教育前景光明
今年剛剛成立的佩茨伍德中英雙語幼兒園在英國中文教育中開闢幼教陣地,作為一所全日制面向2至5歲幼兒的私立教育機構,多數孩子一周五天都在雙語環境中度過,沉浸式教學提供的語言環境,更便於學生自然地實現中文母語化。
該幼兒園聯合創始人王婧告訴記者,雙語幼兒園成立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因為熱愛教育。她與另一位創始人許智在2016年就埋下了「開辦一所雙語學校」的願望,在了解到「美國進行中英雙語沉浸式教學的學校有200多所,但英國甚至全歐洲,在2017年9月才有第一所」後,王婧當即決定開辦中英雙語幼兒園。
「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年齡在7歲之前,所以雙語要從娃娃抓起。」王婧補充道,學校因此定位在面向2至5歲的孩子,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雙語教學環境。
「目前幼兒園多數孩子都來自跨國家庭,但將來可能有更多的英國家庭或其他國家的家庭加入。」王婧向記者介紹,今年9月將會有一個來自波蘭家庭的孩子加入,除了波蘭語和英語,家長還希望孩子能將中文作為熟練應用的第三門語言,中文象形文字的美感和實用性深深吸引著這個家庭。還有一個英國家庭,因為孩子的母親曾經在中國工作過,也對讓孩子學習中文懷著很大熱忱。
園長王清波介紹,除日常教學外,自由學習時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主題和語言,在活動的交互中實現中文學習與練習。無論是做手工還是玩遊戲,「孩子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就實現了語言的學習和應用」,她說。在幼兒階段就進行沉浸式教學的另一個好處便是趁兒童尚未形成母語習慣之前,自然地將中文融會貫通。
比如說做餃子,王清波解釋,孩子通過觸覺、嗅覺和視覺體會到什麼是麵粉後,通過這些信息組成「麵粉」的概念,對「麵粉」這個詞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長久,而非像成年人在進行外語學習時那樣,先用自己的母語思考,再二次轉化學習。
不僅如此,根據英國早教大綱制定的教學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和學習,掌握初期技能。這種充分發動各項知覺感官的早教模式區別於大齡學童的教育方式,王清波向記者介紹了語言學習早期的3個階段:2至5歲時學生處於早教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可以通過觸摸、品嘗和聞得到的感受進行「第一手學習」,此時外語可以自然地轉變成母語,即使語法尚未成型或詞彙有些混淆,但學習記憶可以持續很長時間;7歲時學生會根據朋友圈選擇語言,即傾向於選擇學習社交圈中最多使用的語言;在12歲之後進入「單詞階段」,優先使用母語進行思考後再對中文進行學習。
優質師資難求 華校轉型期面臨陣痛
英國的中文學校早期多為具有慈善性質的教育機構,師資力量薄弱,近年來偏私立學校性質的中文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許智分析稱,英國中文教育正處於轉型期,從慈善類教育機構向能夠進入市場的專業教育機構轉變。許多「進入市場領域的學校可能走得更加艱難」,家長對學費的比較也是眾多中文學校面臨的挑戰。
在這樣一個「可謂艱難的時期」,許智認為,中文學校如何更好地進入市場,吸引優質師資是關鍵。
張雪補充道,所有學校或多或少都面臨著缺乏好老師的困境。許智表示,資金的匱乏也使吸引優質師資難上加難。不過海外中文教育蓬勃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所以之後應該會有更多優秀老師出現,許智對此也表示樂觀。
英國微信公眾號「英國養娃那些事兒「的博主之一魏萊,同時也是奧平頓中文學校金斯頓分校校長,也指出了海外中文教育長期以來面臨的兩大窘境——缺乏統一教學大綱和中高學生脫退率高。魏萊說,目前英國各個華校都以自己的教學進度為準,並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來判斷學習成果,譬如進入中文學校幾年後讀寫應達到多少字等,教材也並不統一。而且,英國中文教育整體呈金字塔型,年齡越小相應的課程越供不應求,雖然早期父母督促的力度也很強,但隨著學生升學,中文學習力度也難以為繼,「11歲一般是個坎兒,中文學校一般最大的學生就是11歲,這個年齡段的班也就一兩個」,魏萊說道。
但整體而言,魏萊表示,海外中文教育不僅幫助華裔學生產生更強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在了解祖(籍)國文化和語言的前提下可以傳播中華文化,宣傳中國故事,對建立學生自信心和各方面都有好處。英國的主流學校的中文課堂也越來越多,對於非華裔學生來講,學習中文也是連接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
疫情期間 網課學生數量不降反增
英國「封城」、學校停課,倫敦市中心的周末中文學校——倫敦普通話簡體字學校也第一時間關閉了線下課堂,將所有計劃中的文化活動全面停止,轉入線上。該校校長廖秀琴告訴記者,疫情後學生的數量不降反升,學校就此機會多開設興趣班吸收校外學生參加。截止6月9日,該校學生612人,教師數量62人。
為了讓老師們可以正確操作Zoom平臺,廖秀琴親自學習後對老師們進行培訓,並制定了《教師個人會議ID設定要求》和《LMS網課管理規定》以確保網絡課堂的順利開展。目前全校600餘學生,26個中文課和19個興趣班全面開展網絡教學,出勤率達到84%。廖秀琴收到老師們對中文學校授課第一時間所做的調整表示認可,家長們也對這種網上課堂讚賞有加並積極配合。她舉例說,有的家庭有三個孩子同時需要學習,家裡的電腦、手機和iPad同時啟動。家長非常忙碌,在幾個孩子之間穿插,以防孩子電子設備掉線。
廖秀琴表示,現階段學校網課運行效果不錯,特別是小班學生,學習熱情十分高昂。在學習之餘,學校還組織了全校學生的唐詩背誦活動,學生們「進步很大,普通話發音越來越標準」。
「學校已經做好了繼續網課教育的準備,讓所有老師購買了Zoom的月租,有的老師獲得30%的特別折扣,也已將月租轉為年租,為長期網課做好準備。」廖秀琴說,新生報名情況在疫情發生後趨緩,但現正在逐步恢復。明年學校將按照計劃,增開一個五年級班,所以學校人數將會持續增長。
面對中國中文網課機構的競爭,疫情結束後英國中文學校的生源會不會有一些流失?伍善雄對此表示樂觀,隔離了這麼久,學生們周末肯定不願意呆在家裡,更願意出門見到小夥伴。「無論怎樣,面對面教學還是不一樣的!」他說。
位於倫敦西區的肯辛頓韋德學校(Kensington Wade School)作為英國乃至全歐洲的第一家中英雙語全日制私立學校,也在疫情期間將課堂搬到了線上。學校總共有4個階段的學習,3歲的幼兒班(Nursery)、4歲的學前班(Reception)、5歲的一年級(Year1)和6歲的二年級(Year2),年齡小的孩子每節課15分鐘,5歲及以上的孩子最長線上課程時長為1小時。
「我們真的很驚訝,孩子們的表現極其驚人,沒想到他們竟然可以保持注意力集中1小時,而且通過屏幕互動他們的學習技巧和能力反而在這期間加強了許多!」校長華萊士(Jowallace)欣慰地說,「一開始我們最大的擔心是讓年紀這麼小的孩子使用電子屏幕所帶來的影響,但形勢所迫這也是大勢所趨。」
為了保證學習效果,華萊士介紹到,每節課都由老師以直播的形式進行,也有錄播課程方便因工作無法及時參加直播的家庭。「雖然屏幕教學和探索世界重視互動的幼教理念背道而馳,同時小孩子的網課也完全不像大學生網課那樣,但我們還是儘可能多地給家長布置『任務』,指引他們如何與孩子互動,比如玩泥巴之類的。」華萊士笑談道,老師會通過用中文問學生問題,讓學生用中文回答等方式持續練習,家長也會拍攝學生練習中文和玩耍的過程並上傳到學校的評估平臺上。
學前班階段的課程還有1對1環節強化學生對中文單詞的記憶和使用,配合中文學習在線資源,而年齡最小的幼兒園班由於仍處在幼教初期,還是以集體課的形式熟悉語感。對於非華裔家庭,錄播課程可以幫助他們反覆回看學習。隨著封城走到尾聲,一年級及以下的學生都逐漸回到了學校,可以與老師面對面展開互動和學習,二年級學生仍在上網課。
位於倫敦西南的Kew Learning學習中心,1/3的學生都來自於無中文背景的家庭。負責人郭敏也表示,疫情期間的中文課程轉到了線上,但對生源的影響不大。因為「多數孩子都是我們的長期學生,師生之間互相了解,課後的作業也能及時批改與返回,大大保證了課程的時效性。」
(編輯:白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