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篷是撐在地上遮蔽風雨﹑日光並供臨時居住的棚子。多用帆布做成,連同支撐用的東西,可隨時拆下轉移。帳篷是以部件的方式攜帶,到達現場後才加以組裝,所以,需要各種部件和工具。了解各個部件的名稱和使用方法,熟悉帳篷的構造,才能快速、方便地搭起帳篷。
帳篷主體
支柱:又稱為柱子,垂直豎立於地面。有筆直的一條或以兩條、三條連接的各種型式。有些管狀支柱的彎曲部,需要以鐵絲連接起來。一般材料是玻璃鋼,一般的是7節。
邊框:使用於彈頭型帳篷或小屋型帳篷,以短槓狀材料組合成支柱或棟梁。
棟:帳篷最頂上之部分。
屋頂:構成帳篷傾斜面之部分。
牆壁:帳篷側面的牆壁部分。有些帳篷根本沒有。
擋雨棚:將屋頂之一部分,向前方張開,以其他支柱支撐。
門:為帳篷之出入口。可在另一側設窗。地面墊:為帳篷中,鋪於地面的墊子。若是溼氣重的地方,還需要再鋪一層竹蓆。
飛墊:在帳篷屋頂上,再另鋪設的墊子,以遮避強烈的日光。即第二層屋頂
主繩:又稱柱繩。由支柱兩端分出,作用為避免支柱傾斜,並以釘子固定。
角繩:由帳篷布幕之四角延伸出來,並以釘子固定。
腰繩:由帳篷布幕之屋頂底邊延伸出來,並以釘子固定。
釘子:也叫地釘,用於插入地面、以固定繩索和帳篷布幕之底邊。有木製。金屬制及合成樹脂制。
木錘或鐵錘:將釘子打入地面時使用。以木頭或金屬製成活扣,附於主繩或角繩之零件。纜繩穿過其間的兩個小孔,移動即可控制纜繩。
袋子:將布幕和支柱、釘子、木錘收好的布囊。
種類
戶外運動的帳篷分為幾大類:廣告帳篷(促銷帳篷)、軍用帳篷(民用帳篷、工地帳篷)、人字頂大帳篷,旅遊帳篷{(3 季帳篷(普通戶外活動用)和4 季帳篷(冬季 / 高山用)}救災帳篷、充氣帳篷、洗消帳篷。下面我們詳細介紹這幾類帳篷之間的不同。
人字頂大帳篷
人字頂大帳篷又稱大篷房,篷房等,主要用於戶外各種大型活動。
人字頂大帳篷的主體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為鋁合金主體框架,二為篷布。實際上也經常配備其他的綜合配套設施來美化和完善各種主題的活動舉辦。
一、人字頂大帳篷的主體結構採用高強度鋁合金型材,建築原理為鋁材匣形梁框架,柱間支撐連接採用鋼部件,屋面採用鋼纜斜拉條加固,屋面及牆面均有基布圍護。材料選用鋁合金型材GB/T-6063標準,經國家有色金屬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材料合格。篷房工程基礎堅固,所用材料及結構具備很高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建築結構達到了嚴格的歐洲標準。整體結構經過了專業機構的風力測試和破壞測試。
二、篷布使用的是專業的塗層織物PVC。具備持久的粘結性能:刀刮塗層技術應用液態PVC和纖維的物化粘結,直接將漿料塗刮在織物上;牢固的焊接性能:焊接後的織物能承受很大的張力,即使在颶風、頻繁操作等惡劣環境下,也不會影響焊接處的密封程度;耐久的使用壽命:一定的厚度不僅賦予刀刮塗層織物良好的抗紫外線性能,而且還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良好的色牢度:由於色素直接浸入PVC塗層內部,所以刀刮塗層織物可以保持色澤始終豔麗如新。防腐、防黴、抗紫外線和阻燃(M2和B1)等性能均達國際標準,使用保存得當,則三至五年內不會發生腐爛及黴變。
三、配套系統。人字頂大帳篷配套大體有六大系列,包括牆體、地板、家具、燈具、布藝以及其他的綜合類配套,一切的整體化設計,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主要是針對不同性質、風格的活動都講提供全面具體而完美的空間解決方案。
1、框架由優質鋼,鋁型材構成,堅固安全。
2、由高級合成纖維加雙層PVC材料製成的遮陽篷布,具有高強度,抗風,防雨,防曬阻燃等優點。
3、裝拆簡便,是室外展覽的最佳產品。
4、篷布可摺疊,框架拆卸後體積小,便於運輸和儲存。
5、單位組合式結構,可根據場地的大小自由增加或分割搭建。 ·
人字頂大帳篷 跨度有從6米,8米,9米,10米,15米,18米到50米等。 ·
簡易的搭建和拆卸。
人字頂大帳篷內部無需承重支柱,場地得到100%使用。 ·
對搭建場地無特殊要求,一般平地如沙地,草地,瀝青地,水泥地和瓷磚地面均可。
旅遊帳篷
3 季帳篷:通常較輕,一般用於春、夏、秋 3 季較溫和的氣候中。3 季帳通常可以在風雨中表現良好,但是設計特點也決定了他們一般難於應付過大的降雪量。如果說一個三季帳可以勉強支撐它上面 2 英寸厚的積雪的話,當落雪達到了 20 英寸厚的時候,您肯定已經有麻煩了。
4 季帳篷:更為結實的4季帳通常會增加1到2根支撐杆,以使支撐系統能抵禦更強的風力或是更厚的落雪層。冬季帳的外形通常設計成圓滑的穹頂形,以儘量減少外帳頂部的平坦部位,防止堆積積雪。當然了,這些冬季 / 高山帳同樣適用於相對溫和的氣候條件下。只是它們額外多出來的支撐杆的重量使他們要比三季帳更重一些。
可轉換帳是可以調整為3季帳的四季帳。調整的方法通常是從帳篷的支撐系統中拆掉1到2根支撐杆,以及在設計中提供可拆卸的通風部件,在溫和的天氣中可以拆掉或打開以加強通風。
最簡單的形式是單層帳。基本上,這種帳只是一塊用帳杆撐起來的帶有幾個通風口的雨布,在較溫暖的天氣中,可以將通風口的拉鏈打開,以加強通風。帳篷 - 術語含義 穹頂型帳篷:大部分的四季帳篷都採用了圓潤的球形頂設計。穹頂避免了在帳篷頂部出現平面並且不易積雪,而且這種設計也能更好的抗風,還能提供足夠高的內部空間。 帳篷3營房帳:三季帳採用了營房帳的設計形式。這種形式的帳底面為矩形,帳體窄,呈長條形。營房帳所使用的支撐杆和面料都較少,整體呈楔形。但是它的頂面較平,容易積雪,一旦遇到強降雪容易造成帳篷的垮塌。
自支撐帳篷:穹頂型的帳篷是可以自支撐的。這就意味著,它不需要額外的樁或者栓支撐就可以自行支立。你可以輕易的把這樣的帳篷抬起並移位,就像是拎一個大充氣氣球一樣,你也可以很容易的抖、甩、拍打這樣的帳篷,以在拆解打包之前抖掉上面的髒東西。
帳篷適用環境
野外施工作業、露營訓練、臨時會所、體育娛樂場所及部隊指揮所、野戰醫院,搶險救災、野營、休閒、旅遊等。
帳篷材料說明
面料:防水面料技術指標以防水程度為準。
防水僅是外表塗AC或PU。一般只是用於兒童或遊戲帳類。
防水300MM一般用於沙灘帳/遮陽帳或者是乾旱少雨用的棉布帳 防水800MM-1200MM用於常規的簡單宿營類的帳篷。
防水1500MM-2000MM用於比較中檔的帳篷,需要旅遊多日。
防水3000MM以上一般是專業的帳篷,採取耐高溫/耐寒冷等技術處理過的。
底部材料:一般採用PE最為常見,質量好壞主要看它的厚度和經緯密度。較好比較高檔的用牛津面料,防水處理至少要在1500MM以上。
內部面料一般是透氣尼龍或者是透氣棉布。質量主要看其密度。
外帳篷布的防雨性能,這個指標仍然是按每平方釐米承受多少mm的水柱來計算的。
一般的帳篷防雨都在1500mm水柱以上,可以防中到大雨;個別的達到了3000-4000mm,可以防連續的暴雨。
品質優秀的防雨篷布,不僅防雨指標高,而且在篷布線縫連接處還有寬厚的壓膠條,以防線縫處滲水。
雖然外帳篷布防雨指標高,但透氣卻是個問題。就算是無雨的晴夜,一覺之後還是會在外帳內面布滿水珠顆粒,特別是在草地等溼氣大的地面上搭建帳篷。累積多了還會滴進內帳。相對來說,防雨指標低的外帳,內面積水比防雨高的要少一些。
這都是居住者在帳篷內呼出的水氣,地面的蒸汽在篷布內面上聚集的水珠。由於外帳防雨,外面的雨水進不來,裡面的水蒸氣也出不去。所以早上起來的時候,避免用力碰搖帳篷,小心裏面會下「小雨」。
不過有幾款頂級的帳篷,外帳採用了GORE-TEX、BANTEX之類的防水透氣材料,可以比較良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價格貴得驚人。
支撐骨架
常見的支持骨架(俗稱帳篷杆子)有四種:
1、鋼管:又名高頻焊管,主要用在軍用帳篷、救災帳篷等大型帳篷上面,表面都有噴塑或鍍鋅處理,有圓管和方管之分,管徑一般在19~50mm不等,壁厚在0.8~3mm不等。
2、彈性剛:這類一般是兒童帳或是沙灘遊戲帳。
3、玻璃纖維杆:有6.9/7.9/8.5/9.5/11/12.5一系列的。越粗剛性越強,柔潤性越弱。所以纖維管的支架選擇是否合理是根據其地面的尺寸和高度的比例決定的,過粗過細都容易折斷。例如:210*210*130是比例比較經典的尺寸,管子一般為7.9或8.5。4、鋁合金骨架:比較高檔,根據合金配比檢驗也比較難,一般其原裝的支架整體弧度曲線,都是先計算出然後熱壓定形處理的。特點是輕攜帶方便主要還是不易折,但質量不好容易彎曲變形。
如何搭帳篷、拆帳篷
普通帳篷搭法
各種帳篷用法不一樣,先說普通帳篷的搭法。
首先選擇營地,把帳篷的內帳平鋪在地上(一般是內帳,但也有一些先把外帳支起來在鑽到裡面掛內帳的,如Eurohike,原則是要穿帳竿的那層),把摺疊的帳杆取出來,一節節(一般有7節)拉直,接成一根長杆,按照說明書上的說法穿進帳篷上面的帳杆套裡,常見帳篷是十字穿法。
兩根杆都穿好後。把每根杆的一頭插進帳篷角上的小孔裡,然後兩個人同時拿住活動的兩個頭,把杆往裡頂,讓帳篷拱起來,一直到能把這邊的頭也插進小孔裡,插進去後,帳篷的形狀就成了,把帳杆的交叉處用繩子栓一下,選好門的方向,就可以把帳篷固定在地上了。用地釘,鉤住四角的環插進土裡,要讓帳底伸展開,整個帳篷緊繃繃的。再掛外帳,把外帳打開,蒙在內帳上,帳篷就搭好了。[1]
注意事項
注意內帳、外帳的門可要朝一個方向啊,四個角掛在內帳的四個角上(在插帳杆的位置附近,你可以找到掛的地方),也有的是把外帳的四個角也用地釘釘在內帳四角附近,看看外帳是否還有掛環可以釘地釘,要讓外帳也緊繃繃的,和內帳沒有貼著的地方,這樣下雨的話,內帳才不會溼,而且由於呼吸,早晨外帳上會結一層露或霜,不貼著也不會弄溼內帳,不過也有不好的帳篷霜會結在內帳的啊,早起一動,帳篷裡就要下雪了。
外帳上還有一些繩子,是用來加固帳篷的,沒有大風一般可以不拉,不放心最好拉上,也用地釘,幾根繩子用力均勻地拉好。早晨起來,若天好,最好不要立即收帳篷,稍微晾乾一下,要是淋了雨,回家一定要記著攤開晾乾,否則會發黴的。收帳篷先拆外帳,把內帳的地釘拔掉後別急著拆帳杆,把門打開,帳篷舉起來抖抖,把裡面的土倒掉,然後放在地上,把兩根帳杆都摘下一個頭,這就可以把帳篷鋪平了,把帳杆從一頭推出來,別拉,帳杆是插起來的,一拉就散了。最後把帳杆摺疊起來,內外帳收好放回袋子,別丟地釘。
如何攜帶帳篷
在我們出門需要攜帶的所有裝備中,帳篷可能是最大最重的一個。如何把它安置好絕 帳篷6對重要。
每個帳篷出售時都會有一包裝袋,很多人都習慣於把帳篷收在其中。尚不說把它規規矩矩的疊好收進去很麻煩,收好的帳篷往往我們所有裝備中最大的一件,而背包的空間有限,除了它還要裝下睡袋、防潮墊兩個大塊頭。
而且更麻煩的是很多帳篷的包裝袋都是一個長筒狀,如果你用的是稍小一點背包很有可能放不進去。把帳篷外掛在背包外?看來是個節省空間的好辦法,其實不然。這個傢伙在外面很容易給你添麻煩,
帳篷很沉,豎著外掛在背包外不容易捆結實,除非象包棕子一樣;橫過來,如果路線上需要鑽樹林的話它很容易被樹枝掛住,如果不小心再被樹枝刮破了那你就慘了。那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廠商設計帶給你的束縛——把帳篷的外袋丟掉不用,改用一個大的睡袋套。
收的時候也不用很麻煩的去疊它了,直接象收睡袋似的把它塞到睡袋套裡,如果還要節省體積的話在外面加上一個睡袋壓縮帶把體積壓到更小。(看起來很野蠻啊?!)這樣一來,收好的睡袋由原來的長筒變成一個球,放進背包內也好安排位置了。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而胡亂的塞起來每次摺疊的位置是隨機,而如果單純的為了美觀只有把它疊的很規矩才能收到原配的帳篷袋中,那麼每次摺疊的位置是固定的,時間長了這部分很容易首先老化。帳篷解決後,剩下的帳篷杆就好說多了,把它豎直的收在背包中,或是外掛在背包外面都很容易。
帳篷7比較粗糙的帳篷底在往裡塞時會劃傷手~~不如把內帳折幾折平墊墊在背包裡睡袋上,也不大;帳篷杆往包裡靠背負系統這面一放,不易折損;外帳輕放在背包內的物品面上,可防水,下雨時可以快速抽出來當雨披,如果是225還可以把帳杆抽出來一裝當雨棚或煮飯的廳堂;帳篷袋可以拿來當防潮墊套,把防潮墊與鋁薄墊卷一起往裡面一塞再往背包外一掛,放心多了還省點點錢。
清洗帳篷
帳篷使用後清理、維護亦很重要,它關係到帳篷的使用壽命,也直接影響著以後的使用,清理帳篷應按以下程序進行:
1、清理帳篷底面,擦淨泥沙,如有汙染可用清水輕微擦洗。
2、晾曬帳篷內外帳,待其恢復乾燥後再收起來,如來不及將帳篷涼幹,切記一定不能久存,以免著色和黴變,一有條件,立即晾曬。
3、清理撐杆的泥沙。
4、檢查帳篷附件及完好程度。
5、不宜用洗滌用品清洗以免影響防水效果。
帳篷常見問題
1、問:帳篷杆吹彎了,有什麼辦法弄直啊?
答:把彎的那根杆的一頭堵上,然後從另一頭向裡面灌細紗,灌滿後墩實,再堵上口,在彎處(V或U)輕輕地用木錘(棍)敲打,並不段地向管內灌沙,重複以上步驟,直 至敲直,用力要輕。敲直後的杆的抗風強度有所降低,可找根稍粗的管子套在此處,增加強度。操作時如橡皮筋連著麻煩,可卸下它再進行上述操作。
平常應在帳杆最受力處套根鋁或鐵製的管子,以增加強度。
如是玻璃鋼的就用熱吹風機吹直或去上書房戶外俱樂部換一根吧,5塊錢。
2、問:為什麼要灌沙?
答:往裡添沙的目的是防止鋁管變癟,產生死彎,向受力的鋁管內塞根自行車的鋼條也是增加強度的辦法。
3、帳篷打包問題
也許有些人對於帳篷打包是一件小事,其實它牽涉器材製造商與使用者間的互動關係。
如果你常看一些過外的戶外活動的影帶,你仔細注意他們的帳篷都是在背包內,非如我 們一般外掛於背包外,如果你是使用國外製的帳篷,你會發現它們與國產的帳篷最大的差別是在於,營柱與帳布是分開包裝,摺疊好帳布,其體積大小符合背包內圍的直徑,使得帳布可置於背包內,而營柱是插於背包兩側,這是國外設計者,考量使用者的觀念,以前外架式的鋁架背包,營帳打包問題不大,但今主流的內架式的直式背包,根本很難背負國內設計的帳篷包裝方式,它並非不能改變,祇要你放棄原廠商設計給消費者的框框,自然也可以背的很舒服。
一般人的做法是丟棄原有的帳篷外套,改用睡袋套或睡袋防水套來裝內、外帳布,如此帳篷就不會出現於背包外,如此長程縱走或是行走於中級山就比較無帳篷長度遠寬背包的困擾,想想背負者將帳篷垂直掛於背包,外觀如綁肉粽,橫放於背包,又怕撞到樹幹或倒木。
在惡劣環境中搭建帳篷
1、斜坡
這裡在登山走上升路線經常碰到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在斜坡上找到一塊傾斜的平地還是有可能的(如果找不到參考第三、第四條),關鍵是晚上睡覺時睡袋與防潮墊磨擦力較小,人會向下滑動,在坡度較大時是沒法入睡的。
採用方法:
a、兩個人時搭建帳篷選擇在帳篷下方有兩棵挨得較近的樹紮營,如果沒有搬 兩顆大石頭放在下方,把背包置於樹或石頭中間,這樣晚上睡覺時頭朝上,腳踩著底部的背包入睡,其實這樣方法人是半站著入睡的,我一次在30度左右的山坡上紮營,4個小時後腳底就很難受了,左右腳交替睡了一晚。
b、如果是一個人較好解決,選擇紮營時帳篷側面靠著樹或石頭,把背包置於樹或石頭中間,這樣人整體重量側壓在邊上的背包上,晚上左右交替側睡能保證較好的睡眠效果。
2、帳篷杆不在
這種可能性是帳篷和帳篷杆分開放,有時候忘記帶了,有時是帶帳篷隊員和帶帳篷杆隊員分散(去年我的幾個朋友熬太穿時出現了這種情況),還有最多的就是帳篷杆斷裂損壞,碰到這種情況大家要明確一點,帳篷杆其實是給幾塊布起支撐作用的杆子,如果你不是在雪山、大風天氣裡紮營,強度要求是不會很大的,因此在野外很較易找到替代用品,最好的是竹子,有韌性有強度,如果找不到,用刀削一個長細差不多的木枝,原則是找新枝別找老枝,找溼枝別找幹枝,這樣的枝有較大的韌性。補充的是看到另一個貼子介紹了野外防雷擊的方法之一是把金屬帳篷杆樹立插在離帳篷十米左右的地方做避雷針用,顯然此時要紮營只有用樹枝代替帳篷杆了。
3、紮營地面積太小
當然是小於帳篷底面積或底部亂石太多無法清理。這種情況比較複雜,要根據當時的地理情況靈活運用。
a,如果底部不平的話,又沒有較厚的地墊容易扎壞帳底,一般情況下可以找枯草或樹葉鋪到底部填平。
b,如果紮營面積太小,又無法清理,沒辦法,只有把帳篷支開,什麼地方平睡什麼地方,關鍵是帳篷底部不要懸空,避免壓破底布。
c,這種情況比較特殊,一次是在山頂紮營,找來找去就找到一塊平地,可氣的中間有塊大石突出來,用刀一挖,底下生根,沒法,還得睡。顯然若直接把帳篷壓在石上,懸空的布很容易被撕裂。採用方法是把帳篷杆支撐帳篷時儘量收緊,甚至可找幾石頭壓著帳篷杆,讓其幅度彎得更大,這樣的結果是帳底的布沒有撐開比較松,壓在下面石頭上後布不會崩得很緊。當時我和同伴睡時,石頭擱在中間,都側著身子睡,呵。當然如果彎曲度太大怕把帳篷杆彎斷的話,可以象上面一樣用樹枝代替。
4、石縫、巖洞、亂石崗
這種是在極度惡劣情況了,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地方紮營。那麼我想問一句,帳篷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好,第一當然是防雨,如果沒有雨我們是否可以不用紮營,那麼還有第二條,有一定保暖效果,好了,如果你睡袋能滿足溫度要求那麼我們為什麼非要紮營,就這樣睡,當然有時還有小蟲騷擾,不是很嚴重帶是忍一下吧。如果天氣狀況也極度惡劣,呵,什麼倒黴事都讓你碰到了,只有用最後的絕招了!首先內帳把防潮墊和睡袋裹起來,當然裡面的空間儘量留大點,把衣服或一些物品放在頭頂位置,這樣把頭部位的布給支撐起來,便於呼吸,然後把外帳蓋在上面,好了,一個防雨、保暖、防蟲的窩就搭建好了。
上面幾種情況只是拋磚引玉,相信大家還有其它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每次出行儘量把計劃做詳細點,水源、紮營地以及團隊的人數都要考慮清楚,把困難和意外想到前面,不要最後出現情況時開始慌亂。野外惡劣環境下紮營情況比較複雜,要根據地理環境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保證有質量較高的睡眠,為第二天的登山儲備好體力。
保養
⒈ 清洗後放通風陰涼處自然晾乾,不要放烈日下爆曬或放高溫的地方烘烤,以防退膠或脫膠,加速老化。
⒉ 非專業的勞動膠鞋不要和酸鹼、鹽等化學物質接觸,以免受腐蝕脫膠變形。
⒊ 清洗時用力應輕柔均勻。不可用力猛刷,以免短線,或刷掉鞋身的圖案和裝飾部件。
⒋ 避免和鋒利尖銳的物品接觸,以防劃傷劃破。
⒌ 對於彩色的帆布,不要與碳素墨水等難以清洗的物品接觸。這種顏色的帆布清洗乾淨後,在塗上牙膏,或白色粉筆粉末。注意要均勻,爾後涼幹,可防變色。或者找兩張白色乾淨的紙張蒙在上面,晾乾後撕掉。亦可防變色。
⒍ 有出現斷線、掉線,或裝飾部件鬆動等小毛病應及時送修。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⒎ 另外帳篷應定時清洗,以防發黴發臭。不要用洗衣機洗。有人認為帳篷抗折,價又低,懶得手洗。熟不知與裝飾布件是不一樣的,用洗衣機洗很容易脫落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