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作為我國最偉大的古代建築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長城的宏偉與壯觀,不僅是華夏文明之燦爛的象徵,更是世界文明中的恢弘氣勢,它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長城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總長度21196.18千米,其中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
對於長城的形容,氣勢恢宏也不完全夠。這個最初以限隔敵騎的建築,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之後,突然出現了「長城無用論」,不論是帝王還是文人,長城在他們眼裡要麼是鋪張浪費的無用之物,要麼只是一種排場。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對修築長城深表不屑,餘秋雨在讚美都江堰的一篇散文中,舉例長城,認為其作用大體是排場。
從小學起,我就對長城產生無限嚮往。那時,以北京為主的長城尤為出名,甚至是有「去北京不到長城,枉為去了一趟北京」之說。然而,我第一次站在長城之上,瞭望廣闊天地之風光,卻是在位於河北的金山嶺長城。
從修復完整的一段長城到已是斷壁殘垣的「野長城」,這項偉大的世界建築,這項固化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偉大工程,令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中國人都驚嘆不已。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與北京市密雲區相鄰。它始建於明洪武元年。
金山嶺長城是萬裡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裡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同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它西起關口古北口,東至望京樓,全長10.5公裡,沿線設有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3座,其中障牆、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大絕。
金山嶺長城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被專家稱之為明長城之精華。在這段保存完好的長城中,還有一段被稱之是「野長城」,因其荒蕪、未被修復,基本上保持了歷史天空下的歲月面貌,其催損中包括有地震、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等因素,同時具有保護和開發的歷史價值。
也正是如此,這段「野長城」經常是受到外國遊客和攝影師的喜愛,因為遊人相對稀少,且未完全被旅遊開發而吸引了一些喜歡追求原始的遊客,包括有背包客、驢友等。不過就目前情況來說,由於資金、保護力度、保護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長城被風雨腐蝕和人為破壞。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到清朝止,上下兩千餘年,數不清將帥吏卒,黎庶百工,在這重重青山之間,在這萬木蔥籠之中,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更似一條巨龍,起伏奔騰,守護華夏。
這是我見過的最壯觀的長城,群山似濤,一條臥龍縱橫十萬裡。如果說要看世界上最奢侈的山際線,最唯美的觀景臺,最深刻的歷史廢墟,金山嶺長城絕對不能錯過。這裡視野開闊、敵樓密集,壯美與雄渾並存。
夕陽之下,餘暉灑落在古老建築之上,這裡的一磚一石都令人不由生出無限偉大與豪邁。穿過敵樓,猶如穿越歷史,軍事防禦系統的體現呈現眼前。今天的金山嶺長城為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主持修築。它氣勢雄偉,敵樓密集,建造藝術精美,堪稱為我國萬裡長城的精粹。
登上金山嶺長城,可以飽覽千姿百態的北國風光,不論是修復過的還是完全呈現原始的,登上長城任何一角,放眼望去,北國風光因這條長龍而更為大氣。而歷史的滄桑則為這幅巨畫增添了無限華夏記憶,留下了無數歷史篇幅。
由於山嶺長城大多數沒有經過維修,其中共24個敵樓保持著四百年來的原貌。因而吸引連許多北京和周邊的風光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們紛紛來此攝影創作。
有人說長城是閉關鎖國的標誌,其實修築長城的本意從來都不包括自我封鎖,而只是一種應對侵擾的無奈之舉。 它不但能阻礙匈奴騎兵和戰馬,還能為遠徵軍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若稱它「無用」,若稱之沒有,那麼過去的中國兩千多年歷史很有可能會改寫。
如今,我相信每一個登上長城的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與驕傲。金山嶺長城不僅保留完整,且風光絕美。一年四季呈現不同風光,春有漫山遍野之繁花,夏有林海山溪之蒼翠,秋有層林盡染之火紅,冬有北國飛雪之銀白。
蜿蜒起伏的長城,就象飄落在萬山叢中的一條玉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隱忽現,那一座座敵樓,在陽光的映照下,就象鑲在玉帶上的一顆顆珍珠。
如有機會不妨來此走一走,它不僅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還是一個徒步走長城的好地方。如果想要拍攝長城日出,建議留宿一晚。然後凌晨出發爬長城,由於這裡路況甚好,沒有太艱難的地段,不少攝影愛好者會來此拍日出。(以上圖片均為初秋日落和白天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