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裂變損失的質量來自哪裡?

2020-12-03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用的武器是石頭。」——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正是體現了核能是一把雙刃劍,「核物理」這三個字是所有科學理論中最令人生畏和激動的短語之一。每當我們說到核物理,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蘑菇雲的畫面,隨之而來的就是核輻射帶來的災難和揮之不去的陰影。

但是核物理也為人類打開了能源世界的一扇窗戶,我們以前賴以生存的原子之間的化學能是無法滿足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核物理也真正讓人類體驗到了原子核內蘊含的巨大能量,今天我們就聊下:結合能、核物理和放射性。

萬物的基本成分

首先我們看一下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成分。深入到我們身體的細胞,細胞器,構成它們的分子,一直到構成地球萬物的元素:單個原子。

每個原子的核心都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而質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組成,即夸克和膠子。因此當談到核物理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無數的粒子以及這些粒子是如何在最小的尺度上結合在一起的。

我們知道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夸克和膠子結合在一起,每個核子都由三個夸克組成,其中核子是質子或中子的通稱。

核子中多出來的質量來自哪裡?(結合能)

如果我們分別查一下夸克和質子、中子的質量,我們就會知道中子和質子不僅僅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

我們通常說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中子由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組成。

但上夸克的質量約為4-5兆電子伏(自然單位),下夸克的質量約為7-8兆電子伏;基於此,我們可能會認為質子的質量應該在17兆電子伏左右,中子的質量在19兆電子伏左右。

這樣的加減感覺很合理,但這樣加出來的質量只佔實際質子質量和中子質量的2%左右,質子質量和中子質量分別約為938兆電子伏和940兆電子伏。那麼多出來的質量來自哪裡呢?

多出來的質量來自結合能。上文中關於夸克質量的數字是理論上自由夸克的質量,自由夸克不受任何其他力的束縛。但是在宇宙目前的能量下夸克不可能自由獨立的存在,我們稱之為夸克禁閉。這是因為量子色動力學的規則,在強力的作用下帶色荷的夸克必須與其他夸克結合在一起,使總色荷為0!因此夸克只能穩定地存在於束縛態中,而夸克唯一能穩定超過一微秒的束縛態就是質子和中子。

所以,我們在質子或中子中觀察到的「質量」的大部分不是來自,定義核子本身的三個夸克的質量,而是來自使夸克結合在一起的強力場。

另一種看待質量差的方法是,把構成每個核子的膠子和虛粒子(夸克和各種類型的反夸克)看作是質子或中子質量的來源。

也就是說,一個質子或一個中子,實際上看起來比三個夸克要複雜得多。事實上,組成質子或中子的三種夸克更準確地稱為價夸克,而所有其他由虛膠子產生的夸克和反夸克對被稱為海夸克,它們攜帶了一個核子98%的質量。

核能

除了一個單獨的質子(普通的氫核)之外,核子在自然界中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核子也存在於相互束縛的狀態中。這就是原子多樣性的開始,也是組成萬物的基礎,原子核中有不同數量的質子(構成不同的元素)和不同數量的中子(構成不同的同位素)。質子和中子的每一個獨特組合都有獨特的結合能,而且只有極少數的組合是穩定的。

核子最簡單的組合是: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稱為氘,比一個自由質子和中子輕2.2兆電子伏。現在開始加入更多的核子,比如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形成氦-4,比那四個自由粒子輕了28兆電子伏。所有元素中最穩定的是鐵-56,有26個質子和30個中子,它的質量比26個自由質子和30個自由中子輕492兆電子伏。元素聚變所釋放的能量就是來自結合能,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數量的核子結合在一起質量會降低的原因。

但是到鐵-56這裡再往後的元素,就沒有比鐵-56更高的結合能了,所以鐵聚變就不在釋放能量。這就是鐵不能再聚變下去的原因。

低質量粒子容易融合成高質量粒子,並且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只要能達到足夠的溫度和密度,核聚變是自然就能發生的事情,這既是商業核聚變的過程,也是宇宙中所有比鋰重的元素在恆星的核熔爐中產生的過程!(大爆炸誕生了少量的鋰)

不穩定元素的放射性

從鐵以後的元素,也就是大多數更重的原子核,由於其核子的結合能太小,不能有效的控制原子核,就會自發地經歷三种放射性衰變,從而達到更穩定的狀態:

γ衰變,指原子核發射出伽馬射線,即高能光子,形成質量稍低、質子和中子數量相同的原子核;β衰變,原子核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形成一個質量稍低的原子核,比母核多一個質子,少一個中子;α衰變,一個原子核發出一個氦-4原子核(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稱為α粒子),並導致一個質量較低的原子核,比母核少兩個中子和少兩個質子。這些衰變過程對於一個原子核可能是一次性的,因為經歷衰變後產生的子核可能是穩定的,或者經歷的其中一種衰變可能只是放射性衰變鏈的一部分,而放射性衰變鏈需要許多步驟才能達到一個穩定的原子核。

需要注意的是:

質子和中子的每種組合都具有特定的結合能,因此具有特定的靜止質量,但是只有三種類型的放射性衰變,每一種都會產生光子(無質量)、電子(給定質量的小粒子)或α粒子(給定質量的大粒子),因此每种放射性元素都會產生放射性衰變,並伴隨著特定的特徵能量和時間尺度(半衰期)!每種輻射粒子(α、β和γ)都需要採用不同類型的材料來阻擋,並保護我們人體免受傷害。

上圖可以看到,α粒子基本上是無害的,一張紙就可以阻擋住α粒子的去路,即使它們真的撞到了你的皮膚,也會被表皮的細胞攔截。如果撞到了你的腳後跟,那基本上會被直接反彈出去。

β粒子會造成一些傷害;它們能穿透皮膚,如果劑量太大,會讓人體患上輻射病危及生命。

要說最致命的當屬γ粒子;這種粒子需要整整30釐米的鉛才能有效地保護人體免受伽馬射線的傷害,而且大多數與輻射疾病有關的病例,比如廣島原子彈,都來自伽馬射線。

總結:我們人類要正確使用核能

還記得俄羅斯的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嗎?因被迫攝入放射性同位素釙(Po-210)而中毒,釙是一種發射α粒子的放射性元素。雖然α衰變是無害的,只說的是外部環境,但如果衰變發生在身體外部,所有的輻射都會被吸收,就可能危機生命。(這適用於攝入足夠數量,並且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物質!)

我們每個人身體中都含有C-14,也具有放射性,但對人體無害,所以任何東西只要量足,都能威脅健康。

這就是結合能、核物理和放射性!原子核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來自核子之間的結合能,是我們正物質宇宙中最高效的能源。核能可以瞬間殺死成千上萬的人,其放射性也能緩慢地毒害任何個體,但如果我們正確地使用核能,它可以成為人類無限的力量源泉。

相關焦點

  • 核聚變和核裂變都能獲得能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
    在我們的印象中,通過以上兩種核反應方式都可以獲得巨大的能量,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核聚變和核裂變都可以獲得能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 然而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是我們卻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與原子彈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什麼是核聚變?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  核聚變的核一般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 核聚變反應中,都說是損失了質量,釋放能量,可損失的質量在哪?
    所以,其實在這個環境損失的能量來自於正電子和電子的湮滅以及中微子。不過,其實第一個步驟特別特別慢,這是因為一個質子要變成一個中子的過程是十分慢的,大概是10^9年才能實現,不過好在太陽夠大,游離的質子夠多,所以反應才得以發生。不過太陽之所以燃燒得這麼慢,其實和這個原因也是分不開的。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原子核聚變後中子與質子數都不變,虧損的質量來自哪裡?
    在這個話題中其實有兩個問題,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損失的這些質量去哪裡了,、?然後還要搞清楚這些質量來自哪裡?為什麼要倒過來說,因為根據現象尋找本質是我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咱不妨來了解下!一、核聚變中,虧損的質量去哪了?
  • 聚變優勢那麼明顯,為何世界上的核電站全是用裂變發電呢
    因為光速的數值非常大,因此我們只需要製造一個微小的質量損失,就可以帶來極高的能量。隨後人們發現重核發生裂變,輕核出現聚變都會帶來質量損失。隨後人們似乎找到了新型能源的鑰匙。 似乎看起來人類對兩種技術的掌握程度差不多。
  • 能源歸途:核聚變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2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反應形式。以鈾-235為例,當用一粒中子撞擊鈾-235時,短時間形成一個複合核鈾-236,它能分裂成2個(或3個)大小不等的碎片,如1個鋇-144、1個氪-90和2~3個中子。這些碎片的質量總和比攻擊粒子和被擊中的原子核質量之和要小一些,損失掉的質量會轉化為能量。
  • 原子核聚變中質子與中子數都沒有改變,虧損的質量來自哪裡? - 星辰...
    在這個話題中其實有兩個問題,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損失的這些質量去哪裡了,、?然後還要搞清楚這些質量來自哪裡?為什麼要倒過來說,因為根據現象尋找本質是我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咱不妨來了解下!一、核聚變中,虧損的質量去哪了?
  • 核裂變與核聚變,秒懂!
    最終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勝出,核裂變被發現的6年之後,原子彈就在日本廣島爆炸了。因為過程中會損失質量,這些虧損的質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釋放出光和熱。氫彈的原理靠核聚變,就是核裂變的逆過程。原子彈的核裂變是中子轟擊在元素周期表裡靠後的重的原子,轟出兩個輕的原子和一堆中子,且反應前後有質量虧損,這部分質量轉化成能量,釋放出光和熱。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核能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其中能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是裂變能和聚變能。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只要核反應前後有質量上的衰減,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核裂變是較重的原子核分裂之後出現質量損失而產生能量,而核聚變則相反,是較為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而產生質量衰減,兩者一分一合,只是反應方式不同。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質量的損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只要一點點質量的損失就能夠帶來巨大的能量。,但是人類目前創造不出上億度的高溫,因此為了實現氫彈,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到了核裂變。氫彈的原理是核聚變的原理,原子彈的原理則是核裂變的原理。
  • 核聚變
    核反應通常分為三類:衰變、裂變、聚變。衰變一些元素的原子,特別是放射性核素是不穩定的,原子核會自己釋放出粒子,並變成另一種元素,這種現象就是衰變。衰變的應用很廣泛,例如,碳14衰變可以用於考古定年,鈷60用於輻射育種和輻射治療,鋂241用於煙霧報警器等。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燃燒100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要了解氫彈的核聚變,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核聚變。這裡的「核」指的是原子核。核反應實際上分為核聚變和核裂變。從字面意義上,我們其實也能知道,核聚變就是幾個原子序數小的原子核發生融合,而核裂變實際上就是原子序數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原子序數小的原子核。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燃燒100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太陽源源不斷的能量來自於它內核的核聚變反應,這其實和氫彈的原理是類似的。可是你發現沒有?同樣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氫彈一下子炸得渣都不剩,而太陽到如今已經燃燒了接近50億年,而且它還會這樣繼續燃燒幾十億年,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什麼是核聚變呢?簡單來講,核聚變就是通過讓原子核實現相互融合,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迄今為止,人類在戰爭中所使用過的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原子彈了,而原子彈所採用的就是核裂變技術。原子彈的威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與原子彈所採用的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更加巨大,所有採用核聚變技術製造的氫彈,其威力更是要遠勝於原子彈。現而今人類還在試圖將核聚變技術可控化,並且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視為第一宇宙文明的標誌,以人類現有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如果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那麼人類也就具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什麼是核聚變呢?簡單來講,核聚變就是通過讓原子核實現相互融合,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迄今為止,人類在戰爭中所使用過的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原子彈了,而原子彈所採用的就是核裂變技術。原子彈的威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與原子彈所採用的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更加巨大,所有採用核聚變技術製造的氫彈,其威力更是要遠勝於原子彈。現而今人類還在試圖將核聚變技術可控化,並且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視為第一宇宙文明的標誌,以人類現有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如果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那麼人類也就具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 一文讀懂核裂變和核聚變,它們有什麼不同
    不過,我們測量原始鈾的質量和之後所有碎片的質量,會發現我們丟失了一些質量。之前的物質質量比之後的大。這些能量並不是真正的損失——它只是被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是的,我們可以認為質量是一種能量。這就是那個著名的方程發揮作用的地方。
  • 核聚變電站失控,會不會發生什麼災難?
    什麼是核聚變?既然要討論核聚變電站,我們就先要了解什麼是核聚變?1932年澳洲科學家馬克·歐力峰(MarkOliphant)率先發現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可以融合為一個較重的核,並且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質量虧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