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它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於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6月1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峽工程主要有防洪、發電、航運三大效益,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但今天,我們要來說說發電。發電是三峽工程的主要經濟效益,所發電力主要售予華中電網、華東電網、南方電網,截至2012年底,三峽水電站累計發電量達6291.4億千瓦時,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6291.4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7.5492萬億元GDP。
最近,有網友給大家算了一筆帳,分析三峽水電站一天可以賺多少錢。作為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它的基礎數據是非常可觀的。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為2250萬千瓦,按照這樣的速率,它一年可以產生1971億千瓦的電力,以0.5元/千瓦的價格計算,這些電力會創造985.5億的經濟價值。
以上數據看起來雖然十分可觀,但實際上並不現實。首先,225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中,有10萬千瓦是電站電源機組,而剩下的2240萬千瓦機組也並不是日夜不停地運轉,只有在電力需求量大的時候才會全部投入使用。
2240萬千瓦的裝機是水量最大時的滿發狀態,而在日常使用中,三峽每個機組年平均發電時間約為4000小時,佔全年8760小時的45.67%。從運行數據來看,三峽水電站產電最高時段發生在2018年,產生了1000億千瓦電力,這是當年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多方需求導致的,而一般來講,年產電在800億—900億千瓦。
另外,水電站在產生電力後,並不是直接輸送給用戶,而是首先輸送給電網,這三者相當於工廠——中間商——顧客的關係。水電站將電力賣給電網,而電網要對電力進行處理、分配,其中還包括人工成本以及運營成本,因此用戶手中的電費價格是附加了差價的。
據調查,三峽水電站賣給電網的電力價格約為0.25元/千瓦,如果按年產電850千瓦計算,三峽水電站的年收入為212.5億元,一天可以收入約5822萬元。5822萬元是什麼概念?如果想用印鈔機將這些錢全部印完,不算前面的工序,以網傳的百元印鈔機1秒印12張來計算,要花費約13.5小時。所以說,有人把三峽水電站冠以「印鈔機」的稱號也不為過。
也正是由於三峽水電站通過發電就可以創造不小的經濟價值,它的船閘、壩區的旅遊項目等都是完全免費的,這些小數目的周邊收入在「印鈔機」的對比下簡直九牛一毛。
除三峽水電站外,長江上遊還存在著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幾個規模較大的水電站,這些水電站加起來,也相當於2.5個三峽水電站。中國的水電發電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這是每個中國人都值得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