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梅林水庫,位於深圳福田區梅林一村以北,塘朗山以東,水庫三面環山,山腰建有綠道,左右分別可通南山區西麗及羅湖區,是戶外愛好者喜歡的一條徒步路線。
我這有好幾年沒去梅林水庫了,近來一直惦記著想看看禾雀花,趁清明有假就來了。每年三月左右,深圳有兩處有禾雀花可看,梅林水庫的是淺黃嫩綠的禾雀花,東湖公園則是紫褐色的禾雀花。
梅林水庫附近有地鐵站,交通倒是很方便,地鐵九號線下梅林站D出口一出來,向左一望,綠樹掩映中能看到梅林水庫幾個大字,那就是水庫大壩。
時隔幾年後的梅林水庫大壩有了很大變化,增添了很濃的人文氣息。梅林水庫大壩下有深圳水情教育展廳,透過圍牆看建築有一絲古色古香的味道,而大壩長約幾百米的堤岸上,則是水文化長廊,上面刻了許多歷代與水相關的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包括作者的朝代和畫像,如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辛棄疾的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代大儒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等好多經典句子,細細看了一下,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到唐宋元明清再到現代,著名的詩人屈原,李白,王維,杜甫,錢起,元稹,劉禹錫,李煜,楊萬裡,陸遊,李清照,秦觀,蘇東坡,元好問,高啟,袁枚,林則徐,以及毛偉人等等等等,估計得一兩百首吧,於山水之間,得古韻風流,緩緩走過,等於又上了一堂詩詞文化課。
穿過水庫大壩往左邊登山綠道繼續前行,清明時節,徒步的市民不少,竹林掩映,榕陰層疊,清風徐徐,沿途有觀景臺,可以小憩,可以眺望水庫,碧波入眼,心曠神怡,摘下口罩,呼一口新鮮空氣,感覺整個人又充滿了活力。
綠道行來,左邊環水,右邊靠山,一路連綿的簕杜鵑(又叫三角梅)開得正豔,大朵大朵的扶桑花也不甘落後,迎面搖曳多姿。綠道兩邊還種了不少梅樹,春前一二月份花開的時候別有風致,要看梅花就得年前來啦。
我今天的目的是為著禾雀花而來,也不確定開過了沒有,依稀記得,沿著綠道的電線桿有標誌,第074號左右應該就是禾雀花開的地方。
雨後的新陽明媚而耀眼,有種把陰霾天氣一掃而空的兆頭,順著石徑停停走走,數到074號時候,並沒有發現記憶中的禾雀花的影子,難道是我記錯了?
繼續尋覓,再前一點,終於在側邊坡下看到了淺黃的禾雀花,已經不似前幾年那樣牽藤扯蔓在綠道中間搭成一道拱門,密密的花兒如雀鳥就在路上迎客。如今只有坡下有幾株大樹,風雨過後,樹下掉滿了禾雀花,顏色不太嫩了,看來是還我來晚了,應該早一周或二周來應該更好,不過樹上掛著一對對或一串串的禾雀花,也覺可愛。
想起幾年前來此尋花寫有一詩,翻了出來:
清明節前,看禾雀花有題
清明何事最關心,禾雀開時綠到歆。
颯爽精神吹白羽,玲瓏身段比青禽。
情深不減風流句,春好猶聽南國音。
莫道山前惆悵甚,解人花語此中尋。
攀著大樹,拍了好些禾雀花圖片,再往前面一看,有些驚詫,同樣的樹上,倒掛的不是大串的禾雀花了,而是倒掛著一條條像扁豆像皂角形狀的東西,短的約三四十釐米,長的約摸一尺半了,我想到的是巨型扁豆,哈哈,不知道是什麼,或許是禾雀花的果實?回程時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個叫常春油麻藤,還真是禾雀花的果實,花開的時候如小雀,花後的果實就是常春油麻藤,也是一味中藥,有活血去瘀,舒筋活絡之效。
看過禾雀花,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步行的綠道還沒走完,全長八公裡,我才走了不到一半吧,還是打道回府,回程的時候,太陽漸漸下山,下午四五點鐘了,走過水庫大壩,人愈來愈多了,很多一家子的老人小孩出來散步,尤其是小朋友很興奮,沿著水文化長堤念念有詞,一個小女孩跟她媽媽嚷嚷,這句那句我都背得啦,大人們相視而笑,寓教於樂吧,讓小朋友們在遊玩中多了解古文化,應該也是政府部門辦的一件好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水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