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去了一趟匈牙利,一尊荷蘭人持有的千年文物「肉身坐佛」被強勢圍觀。眼尖的中國文物部門很快認出,這尊展出的「坐佛」從神態、尺寸、高度、重量到坐墊,甚至身上的傷痕,都與十數年前福建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失竊的「章公祖師像」極為相似。
藏家關注「坐佛」的文物價值,文保工作者關心它能否被追回中國,但大多數人也許不了解,一個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僧人,為何在圓寂之後遺體會被塑成金身,並且被尊奉為「祖師」而搬上神壇?原本應該供奉在佛寺中的「坐佛」,又為何會在一個小村廟中接受鄉民們的日夜朝拜?這一切,還需從閩南人簡單而又複雜的民間信仰談起。
據報導,收藏「肉身坐佛」的荷蘭藏家表態,佛像若確實屬於中國,願歸還所屬村莊熱衷於「拜拜」的閩南人和「信鬼神,好淫祀」的江南一樣,閩南地區崇神祀鬼的風氣亦由來已久。早在南宋時期,龍溪名儒陳淳在《上趙寺丞論淫祀》中就提到,「南人好尚淫祀」,他所在的漳州府更是如此,從城裡到鄉下,「淫鬼之名號者至不一,而所以為廟宇者,亦何啻數百所」。所謂「淫祀」,就是不在國家正統的祭祀範圍之內,陳淳將閩地廟宇裡的諸神稱之為「淫鬼」,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神靈乃屬於民間自發的崇拜,他們或原為俗世中人,身歿之後才被「神格化」。
一直到近代,閩南人依舊熱衷於各種「拜拜」,他們不但拜佛、拜神、拜祖先、拜孤魂,也拜諸如老虎、青蛇、神龜這樣的精靈。清嘉慶年間擔任過龍溪縣知縣的姚瑩曾這樣寫道:「閩俗好鬼,漳泉尤甚,小民終歲勤苦,養生送死且不足,輒耗其半以祀神。病,於神求藥;葬,於神求地,以至百事營為不□者,皆於神是求。愚民之情,亦可哀矣。」姚瑩乃安徽桐城人,雖然對閩俗好鬼神早有耳聞,但當他身處閩地,看到這裡的百姓無論大事小事都向神靈祈禱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發了這樣一通感慨。不過,姚瑩還說了,閩人雖重「淫祀」,「然皆求福而祀,未有害虐我民如五妖者也」。「五妖」其實就是於唐時興起的「五通神」,一開始,這種信仰只是在徽州流傳,後來江南地區也普遍奉祀。
關於「五通神」的來歷,民間流傳著多種說法,有稱五通神原來為結義為兄弟的盜賊,靠劫財發家後改邪歸正,且死後有靈異,因此被立廟祭祀。也有記載稱,五通神為兄弟五人,他們能掌管人間禍福,但偶爾也「遊戲人間」,看到面容姣好的女子就「與之冥通」。更有傳說將「五通」塑造成了「邪神」,他們不但不庇佑信眾,而且好「為祟民間」,倘若祭祀不誠,便會引禍上身。大概因為這樣,姚瑩很是氣憤,都已經「害虐我民」了,吳地之人還「竭產以事之」。讓姚瑩稍感欣慰的是,儘管閩南人也喜歡造神修廟,但目的都是為了祈福,所祀奉的對象也都是品行端正,利物濟人的良善之輩——而這也是閩南繁雜的諸神信仰中最基本的共同特徵。
閩南村落祭拜「天公」(即玉皇大帝)的場面 「章公祖師」真有其人,是個半路出家的放牛娃留心的人會發現,「章公祖師」不是虛構的,他不是民眾臆想出來的神,也不是原來佛道系統中的人物。在村民們的歷史記憶中,他原只是個隨母改嫁到陽春村的放牛娃,半路出家後,不僅在佛學上有所造詣,還經常施藥救人,在當地擁有很高的聲望。
《辭海》中對「祖師」的解釋是,「祖師」是對「創立某種學說或技藝的人的尊稱」,「佛教、道教也稱其創立宗派的人為祖師」,如達摩祖師,純陽祖師。關於「章公祖師」,我們找不到文獻反映他究竟開創了某一宗或者某一派,唯一提到他的,目前只有《洞口章氏族譜》。族譜中記載了他的原名叫章七三,大田縣屏山鄉路口村人,他的父親是路口村章氏的開基祖先。章七三的法號是「普照」,根據村民們的口口相傳,他是在北宋年間圓寂之後被塑金身,因為真身不腐,四肢與身首俱全,因而被稱為「六全祖師」。
對村民而言,「祖師」是個敬稱,奉章公為祖師並將其搬上神壇,並不在於其道行究竟有多高深,而在於他身前「救苦救難,免費為周邊村民治病」。
在荷蘭展出的「肉身坐佛」,中國文物部門確認系福建地區被盜的「章公祖師像」受到冊封的「祖師公」:從佛教僧人到廟裡俗神類似的例子在閩南的諸神信仰中並不鮮見,就拿「祖師」來說,漳州平和的「三平祖師」和泉州安溪的「清水祖師」,他們都和「章公祖師」一樣,經歷了從僧人到俗神的轉變。
根據《漳州三平大師碑銘》,三平祖師法名義中,俗姓楊,祖籍在今天的陝西高陵。因為父親入閩為官,他出生於閩之福堂,也就是今天的福清。十四歲出家,寶曆初年(約公元825年)來到漳州,在三平山上修建寺院並擔任住持。《碑銘》的作者王諷與這位義中禪師皆為唐時人,儘管可能有溢美之詞,但還是比較真實地還原了他的生平。
入宋以後,義中禪師已經有被神化的傾向,尤其到了明代,這種傾向更加明顯。在何喬遠的《閩書》中,義中禪師除了在佛學上有所造詣,他還具有「鬥鬼」的法力。據稱,他在初入三平山時曾被眾鬼投入深潭,結果毫髮無損,端坐無恙,最後山鬼被折服,並為之效力。
現存在寺廟中的明清碑碣中,大部分都是讚頌三平祖師「有求必應」的,如禱雨,則「倏然而甘沛」,如求子,輒「歸而孕,果生男」。當地流傳甚廣的還有三平祖師精通醫術,不但妙手回春,還將醫術傳授給了當地民眾。儘管這點並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從寺中保存的明代藥臼,以及善男信女不遠萬裡到此求藥籤的傳統來看,義中行醫並非沒有可能。
三平祖師像。三平祖師信仰明清時期通過遷臺移民帶到臺灣,並傳播東南亞等地。另一位「清水祖師」是宋朝人,福建的不少府志、縣誌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清水祖師」原名陳普足,生於永春縣小姑鄉,他的父親陳磯是位儒者,幼時普足「牧羊持齋誦經」,後出家於大雲院,長期侍奉大靜山明禪師。道成業就返鄉之後,他募捐修建橋梁十數座,以度行人之往來。
普足與義中一樣,也具有各種「法力」。
乾隆《永春州志》載,元豐六年,天大旱,安溪本地鄉紳劉氏請普足禱雨,求雨成功之後,父老修庵以留之,普足便在蓬萊山清水巖長駐了下來。普足也善「鬥鬼」,民國《永春縣誌》詳細描述了開山之初他與清水巖眾鬼鬥法的細節,據傳,他非但被鬼投擲穴中用火薰了七日夜而不死,出洞之後還巧妙地將諸鬼都收伏了。與義中禪師不同的是,普足在圓寂不久之後,鄉人便將他奉為神。
清水祖師的臉是黑的。根據民間傳說,他的臉就是在山間鬥法的時候被山鬼燻黑的。清水祖師與媽祖、保生大帝、廣澤尊王並稱為閩南四大信仰,也是「臺灣四大佛」之一,圖為臺北縣三峽鎮的清水祖師廟。二人均先後接受過朝廷的冊封。《閩書》載,唐大中三年,漳州刺史鄭薰將義中的事跡上奏,後唐宣宗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普足在宋代亦被累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和大師」。
祖師信仰:僧人為何被搬上神壇?幾位「祖師」的相關文獻中,關於他們在佛學上的創見、是否翻譯了經書,都鮮有記載。這本應是身為僧人最重要的方面,在歷史記憶中卻被模糊淡化,甚至消失了。相反,諸如祈雨,鬥鬼,這些功能原本就不屬於僧人的「職業範疇」,這些細節讓二位祖師聽起來更像是道士。
三平祖師和清水祖師被神化的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生前曾經造福一方,尤其是,他們都會看病。
懂醫術,會醫道的人在當時似乎備受閩南民眾的青睞。在閩南的諸神信仰中,除了三平祖師和清水巖祖師,閩臺民間俗稱的「大道公」吳真人也是一位醫神。
這些信仰興起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山高路遠,求醫不便。如平和,康熙《平和縣誌》雲,「平和在萬山絕壁中,峰高地峻,一日之間,氣候不齊,一歲之內,寒暑靡定,或風日和暖,小雪微降。平土居者,多患中溼;負山處者,多病瘧疾」。又如安溪,《安溪縣誌》說,跟其他地方相比,安溪為最荒僻,這裡到處都是深山窮谷,每次去趟縣裡都要「閱五六月」方能至。這裡氣候同樣多變,「雨淖則河魚腹疾,旱則瘴痞作焉」。試想,今日大家尚且抱怨「看病難」,更何況以前的山民?在這樣的環境下,散布於山中的寺廟宮觀自然成為百姓的救急解厄之所了,也難怪方志裡總說閩南人「信巫不信醫」了。
山高林密的三平山適合打遊擊,民國年間,三平寺屢毀屢修 除此之外,「祖師公」信仰的出現,也與唐宋以來福建佛教的興盛有很大的關聯。雖然直至東漢,佛教才傳入東土,福建境內第一所見諸文字記載的寺院卻始建於西晉。南北朝時期,福建的佛寺進一步增多,到了唐代,佛教在福建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有數據顯示當時新增的寺院有735座。至於宋代,閩土已經儼然是「南天佛國」了,《八閩通志》裡描述,寺觀數量「至於宋極矣,名山勝地,多為所佔,紺宇琳宮,羅布郡邑」。
佛寺多,僧侶也多,宋人徐景孫在詩中這樣描述道:「湖中種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就連「髡其首而遊於他州者」,也就是剃了頭在其他地方雲遊的僧侶,「閩居十九」,十分之九都是福建人。
這些記載或許有些誇張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佛教對閩人的影響很大。所以儘管兩位「祖師公」的父親都是儒者,但卻都允許自己的兒子出家。
「祖師公」信仰的形成還與唐末宋元時期閩地的「造神運動」有關係。細讀方志,可以發現至今仍在福建流傳的眾多神靈大部分都是在這時期被塑造出來的,這一時期不僅地方上的祠廟數量增長迅速,相繼還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地方神,三平祖師、清水祖師和章公祖師也是在這時候被逐漸搬上神壇的。
至今仍在福建流傳的眾多神靈大都是唐末宋元時期被塑造出來的,例如媽祖就是從北宋開始神格化。閩臺移民的共同信仰因為屬於同一語系,彼此在地域上又緊密相連,三平祖師和清水祖師信仰形成之後,彼此都對地方產生了影響。儘管三平祖師是唐時人,清水祖師是宋代人,在不少閩南人的傳說當中,他們二人還是被當成了師兄弟。從二人成為俗神的經歷來看,這種信仰文化已經出現了交融,所以無論是三平祖師,還是清水祖師,閩南人都會簡稱為「祖師公」。
閩南是臺胞及東南亞地區華人華僑重要的祖籍地,伴隨著移民潮,這種「祖師公」信仰也傳播到了臺灣和東南亞閩南人的居住地。根據2007年《人民日報》的數據資料,當時臺灣地區的三平祖師分廟有50多家,信眾達60多萬人,清水祖師分廟則有一百多所。
神靈的創造,信仰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國家和地方都是參與其中的很重要的兩股力量。以地方而言,拜哪個神其實與地域認同息息相關。就以筆者在很小的時候看過的一個歌仔戲的故事結束吧——
故事講述的是清代移居艋胛的泉州人和漳州人,為了爭奪生意和地盤,兩方人馬經常爆發衝突。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移居到臺灣的泉州人在艋胛立了清水祖師廟,而漳州人則立了開漳聖王廟。為了給對方一個教訓,忘了是泉州人還是漳州人,半夜裡帶著人馬到對方的廟宇裡去「踢廟」。結果當然很嚴重,雙方爆發了械鬥。故事到最後,雙方和解了,圍繞著祖師廟和聖王廟,大家相安無事地繼續著一年一度的繞境巡遊活動,以神明的繞境來確認各自勢力的邊界。
臺灣艋胛的清水巖廟門 參考文獻:(明)何喬遠:《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清)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溟外文集》,文海出版社1974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馮登府:《閩中金石志》,民國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
弘治《八閩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整理本。
康熙《平和縣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影印本。
光緒《漳州府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
乾隆《永春州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顏亞玉:《閩南三平祖師信仰的形成與發展演變》,《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