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科學藝術研究中心(ID:Art_And_Science)
作者丨小莊
如果看到毛毛蟲的主題,第一反應有些不適,那麼試著看完本文,說不定你的印象會有所改觀噢。有一群攝影師專門喜歡仔細觀察毛毛蟲,把它們隱秘的一面用微距攝影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些幹奇百怪的小生物在鏡頭下盡顯生命的張力,五彩斑斕的花紋就像藝術大師的抽象派畫作,神秘而富有魅力。其實,它們也是很棒的模特呀。
(提示:本文含有毛毛蟲「藝術照」。)
對很多微觀攝影師來說,像是奧林巴斯國際生物數字顯微攝影大賽(Olympus BioScapes Digital Imaging Competition)和尼康微觀世界攝影大賽(Nikon Small World Photomicrography Contest)這樣一些頂級的國際賽事,都是非常好的才華展現舞臺,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Igor Siwanowicz就是在2010年的奧林巴斯大賽上憑藉一張拍攝蜘蛛複眼的「長腿爸爸」(daddy longlegs)拿下頭獎並躋身成為世界級的攝影師,為許多雜誌媒體所爭搶。
Igor出生于波蘭克拉科夫,現常年居住於德國慕尼黑,除了在馬普研究所任職之外,他也在霍華德休斯醫學院旗下的Janelia研究校區工作。由於父母都是生物學家,他從小耳濡目染看過無數圖文並茂的生物教科書,並在26歲那年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立刻便用來拍攝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動物。這種科學方法與藝術表現並舉的方式,成了他學者生涯之外的第二職業。近些年來,數位相機和共聚焦雷射掃描顯微鏡成就了他一系列佳作。
「我想向觀眾灌輸一種對生命的好奇、敬佩與尊重。」在拍攝中,Igor會把這些小生物模特當作微型名人,平等地與它們面對面,運用燈光、背景等攝影技巧來為它們拍攝精美的肖像。他的目的是揭示大自然中那些最小的動物的美。「人們已經習慣於害怕和厭惡昆蟲,但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他拍過極具動感的螳螂,也拍過捕食獵物的蜻蜓,此外還有各種表現這些生物微觀結構的螢光顯微攝影。不過,在這位攝影師那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彩色照片中,最給我震撼的卻是這組玻璃蛾毛毛蟲(The spunglass moth caterpillar)。要知道我小時候可是一個被毛毛蟲嚇得差點從樓上掉下來以及有一次尖叫著在老師上課的課堂上衝出去的人,所以第一眼看到這麼認真拍攝它們的高清照片,先是倒吸一口涼氣,然後卻忍不住又看上幾遍,也被莫名打動、不那麼害怕了。
玻璃毛毛蟲。|Igor Siwanowicz
玻璃毛毛蟲 |Igor Siwanowicz
這種玻璃毛毛蟲屬於蛞蝓蛾科,學名Isochaetes beutenmuelleri,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們胖胖的、扁平的形狀以及移動的方式都很像蛞蝓,也就是鼻涕蟲。其以帶刺、多毛和有毒而聞名,在美國各地分布較廣,但數量稀少,主要以沼澤橡樹的樹葉為食。它們那施華洛斯奇水晶似的毛刺看上去很漂亮,簡直跟人造一般,而且如果你去觸摸(絕對不建議,會很痛),也會像玻璃絲一樣地易碎和脫落,倘若扎進人的皮膚的話,引起嚴重過敏。
Igor也拍攝過其他種類的毛毛蟲,誠如他所說,都儘可能地展現它們不為人所了解的美麗,有時候甚至是可愛一面。雖然說盯著看久了還是會有些心靈不適,不過,快速瀏覽一下,還是會覺得這些豔麗的色彩和憨厚的姿態都還賞心悅目。
但切記別盯著一直看……
毛毛蟲 |Igor Siwanowicz
毛毛蟲|Igor Siwanowicz
毛毛蟲。|Igor Siwanowicz
毛毛蟲 |Igor Siwanowicz
而說到毛毛蟲大片,不可不提還有一位美國攝影師,Samuel Jaffe。這位天生博物學家的小子在麻薩諸塞州東部長大,從小就迷戀大自然的魅力而無法自拔。喜歡追逐鳥兒,在池塘裡翻泥土。長大以後,他發現了自己一項特殊的技能,就是能把毛毛蟲拍得特別好看。
憑藉自己豐富的相關知識,他將幾十種毛毛蟲進行分類,然後將它們置於黑色背景下拍攝,以突出紋理、顏色和圖案。這些毛毛蟲有的懸掛在樹枝上,有的緊緊抓住樹葉,有的在藤蔓上玩耍。在特定的時刻Samuel捕捉下他的對象,展示它們獨特的個性和置身自然時的從容優雅,這一組照片被命名為「生存藝術」。
「重力」:風箱樹上的刻克羅普斯蠶蛾毛蟲。|Samuel Jaffe
「凍拱」,番紅花尺蠖。|Samuel Jaffe
「三隻燕尾蝶」:鳳蝶、多色鳳蝶和三色鳳蝶毛蟲。|Samuel Jaffe
「葡萄藤上的橙紅綠」:葡萄蔓天蛾毛蟲。|Samuel Jaffe
「廢棄之地」:草地上的香蒲毛蟲。|Samuel Jaffe
「生於邊緣」:別針橡樹葉上的牽牛花大蛾毛蟲。|Samuel Jaffe
「擬態」:葡萄藤上的阿伯特斯芬克斯蛾毛蟲。|Samuel Jaffe
「匕首」:黑櫻桃上的飛鏢飛蛾。|Samuel Jaffe
Samuel把自己形容為「毛毛蟲癮君子」,飼養了大量飛蛾和蝴蝶並讓它們產卵,這就意味著他的房子裡面往往充滿了幼蟲,平常他會用大量的時間觀察它們,以了解那些細微的動作和特徵,這樣更便於在鏡頭下準確地展現。而完成拍攝之後,他會將羽化蛻變的蟲子們放飛,令其回歸自然。這些年來,他陸續舉行了一些相關的攝影展,在麻省理工學院和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富蘭克林公園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都有過展出。
2013年他成立了一個教育性的非盈利機構Caterpillar實驗室,定期組織活動讓家長們帶著孩子來參加親近毛毛蟲的親子活動,並親自現身為孩子們講述有關物種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在新英格蘭安提阿大學攻讀環境教育研究生學位的Samuel對當地的環境有一種發自肺腑的責任感,他想讓人們意識到,這些樹林和人行道上時不時出現的毛茸茸的、發出螢光的、髒兮兮的小動物,其實也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最後再來一張高能的,請做好心理準備盡情觀賞。
「湍流抽象」:菝葜上的湍流磷夜蛾。|Samuel Jaff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學藝術研究中心(ID:neureality),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