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攝影為什麼能夠改變我們對毛毛蟲的恐懼感受?

2020-12-08 騰訊網

一場「有毒」的選美大賽,敢不敢來欣賞?

(提示:本文含有毛毛蟲「藝術照」。

對很多微觀攝影師來說,像是奧林巴斯國際生物數字顯微攝影大賽(Olympus BioScapes Digital Imaging Competition)和尼康微觀世界攝影大賽(Nikon Small World Photomicrography Contest)這樣一些頂級的國際賽事,都是非常好的才華展現舞臺。

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Igor Siwanowicz就是在2010年的奧林巴斯大賽上憑藉一張拍攝蜘蛛複眼的「長腿爸爸」(daddy longlegs)拿下頭獎並躋身成為世界級的攝影師,為許多雜誌媒體所爭搶。

Igor出生于波蘭克拉科夫,現常年居住於德國慕尼黑,除了在馬普研究所任職之外,他也在霍華德休斯醫學院旗下的Janelia研究校區工作。

由於父母都是生物學家,他從小耳濡目染看過無數圖文並茂的生物教科書,並在26歲那年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立刻便用來拍攝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動物。

這種科學方法與藝術表現並舉的方式,成了他學者生涯之外的第二職業。近些年來,數位相機共聚焦雷射掃描顯微鏡成就了他一系列佳作。

「我想向觀眾灌輸一種對生命的好奇、敬佩與尊重。」在拍攝中,Igor 會把這些小生物模特當作微型名人,平等地與它們面對面,運用燈光、背景等攝影技巧來為它們拍攝精美的肖像。

他的目的是揭示大自然中那些最小的動物的美。「人們已經習慣於害怕和厭惡昆蟲,但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他拍過極具動感的螳螂,也拍過捕食獵物的蜻蜓,此外還有各種表現這些生物微觀結構的螢光顯微攝影。

不過,在這位攝影師那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彩色照片中,最給我震撼的卻是這組玻璃蛾毛毛蟲(The spunglass moth caterpillar)

要知道我小時候可是一個被毛毛蟲嚇得差點從樓上掉下來以及有一次尖叫著在老師上課的課堂上衝出去的人,所以第一眼看到這麼認真拍攝它們的高清照片,先是倒吸一口涼氣,然後卻忍不住又看上幾遍,也被莫名打動、不那麼害怕了。

玻璃毛毛蟲。by Igor Siwanowicz

玻璃毛毛蟲。by Igor Siwanowicz

這種玻璃毛毛蟲屬於蛞蝓蛾科,學名Isochaetes beutenmuelleri,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們胖胖的、扁平的形狀以及移動的方式都很像蛞蝓,也就是鼻涕蟲。

其以帶刺、多毛和有毒而聞名,在美國各地分布較廣,但數量稀少,主要以沼澤橡樹的樹葉為食。

它們那施華洛斯奇水晶似的毛刺看上去很漂亮,簡直跟人造一般,而且如果你去觸摸絕對不建議,會很痛),也會像玻璃絲一樣地易碎和脫落,倘若扎進人的皮膚的話,引起嚴重過敏。

Igor也拍攝過其他種類的毛毛蟲,誠如他所說,都儘可能地展現它們不為人所了解的美麗,有時候甚至是可愛一面。

雖然說盯著看久了還是會有些心靈不適,不過,快速瀏覽一下,還是會覺得這些豔麗的色彩和憨厚的姿態都還賞心悅目。但切記別盯著一直看……

毛毛蟲。by Igor Siwanowicz

毛毛蟲。by Igor Siwanowicz

毛毛蟲。by Igor Siwanowicz

毛毛蟲。by Igor Siwanowicz

而說到毛毛蟲大片,不可不提還有一位美國攝影師,Samuel Jaffe。這位天生博物學家的小子在麻薩諸塞州東部長大,從小就迷戀大自然的魅力而無法自拔。

喜歡追逐鳥兒,在池塘裡翻泥土。長大以後,他發現了自己一項特殊的技能,就是能把毛毛蟲拍得特別好看。

憑藉自己豐富的相關知識,他將幾十種毛毛蟲進行分類,然後將它們置於黑色背景下拍攝,以突出紋理、顏色和圖案。

這些毛毛蟲有的懸掛在樹枝上,有的緊緊抓住樹葉,有的在藤蔓上玩耍。在特定的時刻Samuel捕捉下他的對象,展示它們獨特的個性和置身自然時的從容優雅,這一組照片被命名為「生存藝術」

「重力」:風箱樹上的刻克羅普斯蠶蛾毛蟲。by Samuel Jaffe

「凍拱」,番紅花尺蠖。by Samuel Jaffe

「三隻燕尾蝶」:鳳蝶、多色鳳蝶和三色鳳蝶毛蟲。by Samuel Jaffe

「葡萄藤上的橙紅綠」:葡萄蔓天蛾毛蟲。by Samuel Jaffe

「廢棄之地」:草地上的香蒲毛蟲。by Samuel Jaffe

「生於邊緣」:別針橡樹葉上的牽牛花大蛾毛蟲。by Samuel Jaffe

「擬態」:葡萄藤上的阿伯特斯芬克斯蛾毛蟲。by Samuel Jaffe

「匕首」:黑櫻桃上的飛鏢飛蛾。 by Samuel Jaffe

Samuel把自己形容為「毛毛蟲癮君子」,飼養了大量飛蛾和蝴蝶並讓它們產卵,這就意味著他的房子裡面往往充滿了幼蟲,平常他會用大量的時間觀察它們,以了解那些細微的動作和特徵,這樣更便於在鏡頭下準確地展現。

而完成拍攝之後,他會將羽化蛻變的蟲子們放飛,令其回歸自然。

這些年來,他陸續舉行了一些相關的攝影展,在麻省理工學院和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富蘭克林公園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都有過展出。

2013年他成立了一個教育性的非盈利機構Caterpillar實驗室,定期組織活動讓家長們帶著孩子來參加親近毛毛蟲的親子活動,並親自現身為孩子們講述有關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知識。

在新英格蘭安提阿大學攻讀環境教育研究生學位的Samuel對當地的環境有一種發自肺腑的責任感,他想讓人們意識到,這些樹林和人行道上時不時出現的毛茸茸的、發出螢光的、髒兮兮的小動物,其實也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最後再來一張高能的,請做好心理準備盡情觀賞。

「湍流抽象」:菝葜上的湍流磷夜蛾。by Samuel Jaffe

ABOUT.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是一家非營利機構,以「跨界促生變革」為核心,致力於打造國內首家科學藝術家們的研究與創新平臺,來促進不同學科領域間的高度交叉融合。科學藝術研究中心集創作與傳播為一體,推動科學知識的大眾普及。

轉載請聯繫:info@as-org.com

相關焦點

  • 【科學攝影】微觀世界
    從蹲點等光線到根據衛星預報天氣都是技術帶來的改變攝影不僅僅停留於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也可以很美看到這樣一張圖片你會想到什麼? 但是在經歷了重現化學與科學攝影之後,感覺自己對「美」的認識擴大了。能夠接納並欣賞更多事物原本的樣貌。化學反應產生的很多結果都是意料之外的,甚至有時達不到預期,這時我就要做一個妥協,接受現狀並告訴自己:「這就是它原本的樣子。」
  • 【文化·讀書】《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圖)
    稿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2011-08-15 10:13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英國)格裡·巴傑著,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 微觀改變宏觀
    我們在應用藥物,在吃藥的方法上,我們還沒有推廣微觀制動。 如果推廣微觀制動, 我們這一口藥都多,我們要用一口、半口、 半口的半口,喝了藥以後要比你喝了這一袋藥效果好。所以呢,我們逐漸地去理解微觀,微觀用一點小小的力,能夠牽動很大的能量運動。 所以我們對今後的微觀研究要加強,但是研究微觀,我們第一點就要解放思想,那可能嗎?
  • 攝影師為毛毛蟲拍了藝術照,居然,還挺好看
    (提示:本文含有毛毛蟲「藝術照」。) 對很多微觀攝影師來說,像是奧林巴斯國際生物數字顯微攝影大賽(Olympus BioScapes Digital Imaging Competition)和尼康微觀世界攝影大賽(Nikon Small World Photomicrography Contest)這樣一些頂級的國際賽事
  • 2011年最佳微觀攝影作品揭曉:金字塔神經元(1)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最新公布2011年最佳微觀攝影照片,該基金會主要從事健康研究資金的籌集工作。每年該基金會都會對醫學、社會歷史、衛生保健和生物學領域的優秀攝影作品進行評選。  12、老鼠胚胎  這是視覺投影X線斷層攝影圖像,揭示的是發育至12天的老鼠胚胎狀況。
  • 《微觀世界》:豆瓣評分9.1,這部昆蟲記錄片的震撼力絕不止於視覺
    而在《微觀世界》裡,攝影師們用特殊的微觀攝影機,向人們展示了森林裡、草叢下放大了無數倍的昆蟲世界。①攝影取景由遠及近,交替變換攝影師們在拍攝過程採用的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的不斷切換。在那神秘的草叢背後,緩緩爬杆的蚱蜢,殼部油亮的金龜子,肥胖慵懶的毛毛蟲,善於偽裝的竹節蟲,頂著雙鉗的鍬甲,剛剛破繭成蝶的蝴蝶等,一一粉墨登場。這種由遠及近的取景手法一步步勾起我們的好奇心,吊足了我們的胃口,最後為我們揭示一個個謎一樣的存在,讓人驚喜連連。
  • 微觀攝影裡的小人國
    微觀攝影裡的小人國 發布時間:2017-03-01 01:49:28.0科技日報       有位日本小哥,從2011年起,每天在網上發表一幅攝影作品,沒有一天間斷,堅持了整整五年!這一系列照片,如同日曆一般記錄了小哥的日常,小哥乾脆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微型日曆》。
  •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我們在這裡是為了改變已編程的人類體驗,並改變我們物種在地球上體驗的本質。在這個時候,精英控制系統會把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扔給我們,我們現在就看到了。這只是一種通過恐懼、戰爭、疾病、壓迫等來保持權力的絕望嘗試。他們正在離開,他們的統治結束了。那些容易被恐懼控制的人相信他們會失去一些東西。我知道我重創了那些宗教色彩濃厚的人,但是他們對上帝的恐懼和不去天堂是通過恐懼控制他們思想的一個完美例子。
  • 火鍋世界小人國_縮微攝影_微觀美食攝影作品欣賞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鹿馬影像飲品美食攝影推薦語:這個有趣,太有想像力了!今天我們要來聊聊縮微美食攝影&小人國創意美食攝影自從美食攝影師陳燕飛拍了這一組小火鍋大家都說她拍的照片是自帶流量的這組照片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
  • 《綠色的毛毛蟲》飛天大聖-協助拍攝
    綠色的毛毛蟲【第1幅圖】此作品由德陽攝影愛好者顧先生在著名的中山地區拍攝綠色的毛毛蟲【第2幅圖】此作品由泰安攝影愛好者封先生在著名的遼寧地區拍攝綠色的毛毛蟲【第4幅圖】此作品由深圳攝影愛好者危先生在著名的德州地區拍攝綠色的毛毛蟲【第5幅圖
  • 顯微鏡下的世界:近30年微觀攝影最佳照片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美國媒體報導,尼康公司(Nikon Instruments)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微觀世界顯微鏡照相比賽( Small World Photomicrography Competition),目的是為了從全世界募集在生命科學、生物研究、材料科學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優秀顯微鏡攝影家的作品。
  • 《讓人毛骨悚然的毛毛蟲》撲天雕-協助拍攝
    讓人毛骨悚然的毛毛蟲【第1幅圖】此作品由廣安攝影愛好者程先生在著名的湘潭地區拍攝讓人毛骨悚然的毛毛蟲【第2幅圖】此作品由南京攝影愛好者秦先生在著名的湛江地區拍攝讓人毛骨悚然的毛毛蟲【第3幅圖】此作品由甘肅攝影愛好者鄒先生在著名的南通地區拍攝
  • 日本微型攝影大神「田中達也」的微觀春天~
    日本微型攝影大神--田中達也(Tatsuya Tanaka),喜愛用身邊的元素營造屬於自己的微小世界,並用攝影的方式呈現出這些精巧的畫面來。這些畫面看著如此的逼真但又超越現實,你往往會在一種「原來還可以這樣啊,為什麼我就想不到呢?」
  • 蝴蝶會記得自己的毛毛蟲時光嗎?
    童年對我們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對動物也是。只不過,即使我們從小嬰兒逐漸成長為成年人,也仍然會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很多事情,再加上照片和家人朋友的描述,重新喚起那些記憶並不難。那麼動物呢?沒有照片和家人協助的它們,會記得自己的過去嗎?
  • 難時,不妨學學毛毛蟲
    它很是羨慕,於是轉過頭來問媽媽:「媽媽媽媽,我們該怎麼過河?」「沒什麼辦法,只能等以後變成蝴蝶飛過去!」毛毛蟲媽媽看著它定定地說。「那要是變不成蝴蝶怎麼辦?」毛毛蟲歪著腦袋繼續追問。「那怎麼可能呢?我們就是蝴蝶的幼蟲啊!」
  • 毛毛蟲的天空
    當這隻通體透綠的毛毛蟲在我面前揮舞著它看似尖銳無比的黑色毛叢時,我知道,它在警告我,不要擋住它奔向天空的腳步。毛毛蟲的天空撰文、攝影/我們可以用語言、神情,甚至是一個眼神來表達憤怒、恐嚇對手。那一條小小的毛蟲呢?其實我們也不用太操心,毛蟲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小毛蟲選擇了讓對手視而不見。
  • 毛毛蟲在破繭成蝶後,還會記得自己毛毛蟲的事嗎?看完令人意外
    所謂的變態發育是指一個生物在幼體和成體兩個階段上面,會在身體形狀和身體結構上面發生巨大的改變,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青蛙,幼體階段是蝌蚪,成體階段是青蛙,兩者的形態和結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還有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蝴蝶,而像蝴蝶這一類能夠長出翅膀的變態發育,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過程。
  • 巨齒鯊:非常驚險刺激的一部電影,逼真的畫面讓我們真正感受恐懼
    自從3D電影被開發出之後,很多的電影都開始開創了自己的3D類型的電影,畢竟那種能夠帶給大家逼真的感覺還是非常舒服的,雖然這樣的精彩場面並不是一直都存在,但是電影中那些精彩刺激的畫面還是非常刺激的,當然有時候也會感覺到恐懼,畢竟部分的電影還是有些嚇人的。
  • 為什麼會得密集恐懼感? 人們為什麼會害怕密集孔洞或斑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會得密集恐懼感? 人們為什麼會害怕密集孔洞或斑點? 面對密集的孔洞或斑點,我們會感到噁心,甚至是恐懼。     面對密集的孔洞或斑點,我們會感到噁心,甚至是恐懼。
  • 像納米技術、石墨烯等,這種黑科技,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
    近些年,好像科學技術領域進入了一個相對停滯期,特別是理論科學領域沒有再出現類似於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宏觀理論,但是在微觀科學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為什麼一項新的技術對人類科技創新非常重要呢?比如以前在宏觀尺寸上的發現的所有規則,但是如果放到量子領域,完全不一樣了,而且不能用宏觀理論去解釋,所以才誕生了一系列的量子物理學的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