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月球南極開始成為熱門,但你可知道月球南極其實充滿了危險。有些懸崖垂直落差達到8000多米,太空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月球南極深淵,看來富貴險中求,這句話也適用於月球。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805期
月球南極開始成為中美的必爭之地,因為這裡有著大量的水冰資源,對於載人深空任務而言,水和燃料是非常關鍵的兩個因素。從地球上古老文明的發展位置我們也可以看出,水是主要影響因素,比如尼羅河流域、長江中下遊、密西西比河、恆河流域等,到成為古文明的發源地。
圖片解讀:月球南極地形圖,SPA為艾肯盆地,直徑約為2480公裡,深度達12.8公裡,因此到處是懸崖峭壁
當人類將目光轉向月球時,水資源依然是我們的目標,月球南極有著大量的水冰資源,美國宇航局已經將2024年載人返回月球任務的目標選定在月球南極。同時,美國宇航局也在考慮遠期如何在月球上製造火箭燃料,這樣可以直接從月球表面起飛,大大節省了深空探索的成本和時間。月球南極的水冰也能用於提供火箭燃料,水電解形成氫氣和氧氣,這就為火箭燃料提供了基礎,讓月球南極變成了熱點,甚至有說法認為要前往月球,就要去月球南極。
月球南極與地球南極不一樣,南極這個詞給我們的想像空間似乎非常冷,其實月球南極也很寒冷,零下上百攝氏度的超低溫對人類而言沒有任何影響,因為我們都要穿著太空衣。不論在月球上哪兒,即便是月球赤道,也需要穿著太空衣。月球表面接近真空,太空衣是我們在月面活動的安全保障。隨著對月球南極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別致的撞擊坑,這就是萊德撞擊坑,其位於月球南極附近,外形呈現出橢圓形,中間還有一座小山將其一分為二。
圖片解讀:萊德撞擊坑側視圖,我們可以看到撞擊坑內部的峭壁
圖片解讀:萊德撞擊坑全貌,中間 有個小山脊隔離
萊德撞擊坑長軸長度為17公裡,短軸長約13公裡,看上去不是非常大,但卻隱藏著很多奧秘。這是月球南極最奇怪的撞擊坑之一,這是因為大多數撞擊坑都是圓形的,因為撞擊會形成圓形的地貌,那麼萊德撞擊坑為什麼是橢圓形?它是怎麼變成這種奇怪形狀?一種分析認為萊德撞擊坑形成於兩次撞擊,兩個天體撞擊這裡形成了這樣的地貌。要讓兩個天體近距離撞擊,那麼這兩個天體原本是一起的,在撞擊之前分裂了,導致兩個小行星同時撞擊,形成了萊德撞擊坑。第二種分析是萊德撞擊坑形成於小行星小角度撞擊,撞擊軌道與月球表面的夾角小於15°,月面就像被萊德撞擊坑過一樣,形成了橢圓形的撞擊坑。
美國宇航局使用月球偵察軌道器上搭載的窄角相機,從東向西對萊德撞擊坑進行了拍攝,可以看到撞擊坑裡面有個小山脊,邊緣跨度超過3公裡。
圖片解讀:中間最小的那個撞擊坑是萊德撞擊坑,其左側有兩個藍色更大的撞擊坑(藍色標記),右側有紅色的高地,海拔有4000多米,再往右側就是KOCH R撞擊坑。高地與KOCH R撞擊坑之間形成了垂直落差達到8000多米的懸崖。
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萊德撞擊坑的陡峭山脊是一個古老撞擊坑的邊緣,後者直徑可達到70公裡,萊德撞擊坑與之相切的地方垂直落差高達2000米!這個古老撞擊坑中部還有兩個大型深坑(保羅E撞擊坑),圖中用藍色部分標記,垂直落差達到4000多米。從萊德撞擊坑邊緣懸崖向藍色部分標記的保羅E撞擊坑望去,垂直落差可達到6000多米。
同樣在這種圖中,越過萊德撞擊坑,在東側有紅色的高地,最高峰海拔為4000多米,其懸崖邊上連接著KOCH R撞擊坑,該撞擊坑深度為4000多米,因此這個懸崖垂直落差達到8000多米,太空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月球南極深淵。這樣的地貌在月球南極也不算少,這裡擁有大量水冰、礦物財富的同時,也隱藏著各種險情,看來富貴險中求,這句話也適用於月球。
圖片解讀:水冰物質在南極分布較多
萊德撞擊坑的另一邊與月球上最大的艾肯盆地接壤,後者直徑達到2500公裡,其形成時間可追溯到43億年前,也是月球上最古老的盆地。從這些表象可以看出,萊德撞擊坑有可能形成於40多億年前的「大轟炸」時期,那時候地球和月球都遭遇小行星雨襲擊,太陽系內未能參與形成行星的物質大量落到了各大行星上,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量撞擊坑,同時也為地球帶來大量的水和有機化合物。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